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08
- 格式:docx
- 大小:19.32 KB
- 文档页数:7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达(10~2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作: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2009年10月出版16开精装全一卷光盘:0定价:298元优惠:180元..详细:.......................................... ...................................................... ............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可作为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社会工作者防治活动中使用。
本书收录了2009年5月中旬以来发布传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余项。
(一)甲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2.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二)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2.WS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3.GB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4.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5.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GB15999-1995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7.GB17011-1997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8.GB16394-1996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9.WS284-200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准10.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11.WS278-200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12.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13.WS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14.WS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15.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6.WS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17.WS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18.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19.WS214-2008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GB15998-1995百日咳诊断标准(三)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2.WS270-200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3.WS276-2007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4.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5.WS217-200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可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水肿等严重疾病,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季和秋季常见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如下:一、诊断1. 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等。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
3.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见脑部异常,如脑水肿、脑炎等。
4.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可确诊。
二、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可给予抗病毒中药制剂,如清开灵、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
2.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措施。
3.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处理:给予脱水治疗,如快速静滴甘露醇,必要时可进行头部减压术。
4. 呼吸衰竭的处理: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5. 并发症的处理:如出现脑积水、脑膜炎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6. 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7. 康复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康复、心理疏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在防治措施方面,应注意防蚊、灭蚊,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对于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
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8.12.11
•【文号】卫通[2008]24号
•【施行日期】2009.06.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
正文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
标准的通告
(卫通〔2008〕24号)
现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WS 294-2008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WS 295-200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
WS 296-2008 麻疹诊断标准
WS 297-2008 风疹诊断标准
WS 298-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代替WS 213-2001)
WS 300-2008 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301-2008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14-2008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代替WS 214-2001)
以上标准自2009年6月15日起实施。
特此通告。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第三版)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8、麻疹(WS296-2008)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11、风疹(WS297-2008)12、手足口病( 2009版)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1.1.1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经过3d〜35d (一般为5d〜14d )的潜伏期。
1.2临床表现1.2.1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麻痹60d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实验室检测1.3.1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
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诊断3.1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 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临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英文名称:epidemic encephalitis B其它名称:乙脑、日本脑炎相关中医疾病:暑温、温病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头部,颅脑常见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主要病因: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检查项目: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病毒分离、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本病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日常应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为感染乙脑病毒所致,其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病毒进入人体后,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基本病因: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病毒后是否发病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病毒数量及毒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力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脑寄生虫病、癫痫、高血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可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降低,使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危险因素:居住环境蚊虫较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5-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医疗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2.1.4 多在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
2.1.2 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
2.2 临床表现2.2.1 潜伏期数小时至10日,一般为2d~3d。
2.2.2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2.2.2.1 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2.2.2.2 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2.2.3 临床分型2.2.3.1 普通型约占90%按病情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但不易严格区分。
a)上呼吸道感染期,有发热、咽痛、鼻炎和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有此期表观。
b)败血症期:恶寒,高热,头痛,呕吐,乏力,肌肉酸痛,神志淡漠等。
约70%患者山现瘀点、瘀斑。
c)胖子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发病后24h,除高热及毒血症外,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可呈喷射性,烦躁不安,脑膜刺征阳性。
颅压增高明显者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等。
严重者可进入谵妄、昏迷。
婴幼儿多不典型,高热,拒食、烦躁、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多见。
前囟未闭者可有隆起,而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
2.2.3.2 暴发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发病6h~24h内即可危及生命。
可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a)休克型:又称“暴发型脑膜炎奈瑟菌败血症”。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严重中毒症状。
短时间内(12h内)出现遍及全身的瘀点,瘀斑,迅速扩大,或继以瘀斑中央坏死。
休克为重要表现:面色灰白,唇及指(趾)端紫绀,四肢发冷,皮肤花斑状,脉细速,血压下降;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说明书【产品名称】通用名称:康珠生物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英文名称: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gG antibody detection kit (ELISA)【包装规格】96人份/盒,48人份/盒。
【预期用途】本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体血清、血浆或指尖末梢血中的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经库蚊传播而使人体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感染患者以2-6岁儿童居多,病死率较高为5%-20%。
人体感染该病毒后,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而俗称乙型脑炎,应用乙型脑炎抗体的稳定,很少变异的特点。
预防免疫效果良好,所以通过免疫接种乙型脑炎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达到乙型脑炎的预防效果。
【检验原理】本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间接法原理,用经灭活纯化的乙型脑炎病毒抗原包被酶标板制备固相抗原,样本中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与包被抗原反应,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鼠抗人IgG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加入底物TMB后产生显色反应,加入终止液后经酶免分析仪测定OD值,再与临界值比较以判定样本中是否含有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
【主要组成成份】本试剂盒由反应板、酶结合物、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液A、显色液B、终止液、样品稀释液、自封袋和封片组成:【储存条件及有效期】试剂盒应置2~8℃保存,有效期为十二个月。
生产日期、有效期至:见包装标签。
【适用仪器】酶免分析仪(检测波长450nm,参考波长630nm)、洗板机、37℃恒温水浴箱、移液器、振荡器。
【样本要求】1. 血清样本按常规方法由静脉采集。
血浆样本可采用常规用量的抗凝剂(EDTA-2Na: 12g/L、肝素:15000IU/L、枸椽酸钠:3.2g/L、草酸钠: 0.01mol/L(1.34g/L))抗凝。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1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3.2.1潜伏期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3.2.4.1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4.2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4.3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作者:疾控中心来源:本站时间:201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鉴别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1.邪犯卫气发热较高或微有恶寒,头痛、呕吐、口渴、倦怠及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如夹湿邪,则有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气营两燔高热持续,汗多烦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谵语或有抽搐,惊厥,舌质绦红,脉滑数。
3.热陷营血高热稽留,神昏谵语,舌蹇肢凉,反复惊厥或抽搐不止,气急痰呜,舌绛红,脉细数。
4.痰阻脉络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失语,舌质淡或紫,苔白,脉细涩。
5.正虚邪恋低热不退,午后尤甚,口干咽燥,心烦寐差,舌红少津,脉虚数。
(二)西医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乙脑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乙脑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亚洲地区。
乙脑的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等严重症状。
因此,及早诊断和处理乙脑至关重要。
乙脑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尤其是在流行地区或季节性高发期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乙脑。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病毒抗原或抗体,而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病毒抗体。
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乙脑。
一旦诊断出乙脑,及时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乙脑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头痛、止吐等。
此外,抗病毒治疗也是乙脑的重要处理手段之一。
目前,已经有一些抗病毒药物被证实对乙脑有效,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情。
除了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也是乙脑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持治疗主要是通过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处理并发症等。
在乙脑患者中,由于病毒的侵袭,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处理。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呼吸、血液透析等支持治疗手段。
乙脑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乙脑的主要预防措施是疫苗接种。
乙脑疫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乙脑高发地区,可以有效预防乙脑的发生。
此外,个人防护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如避免蚊虫叮咬、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
总之,乙脑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早诊断和处理乙脑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处理乙脑时,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治疗是主要的处理原则。
此外,乙脑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手段。
通过全面的诊断和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乙脑的传播,保护人民的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1X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
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
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
4.2普通型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
4.3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3.2.
4.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在ld~2d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3.3实验室检查
3. 3.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3.3.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 ×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3.3血清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B进行,附录C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3.3.3.1 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3.3.3.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转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以上升高;
3.3.3.3急性期抗乙脑墒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3.4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A执行,病原学参见附录D。
3.3.
4.1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3.3.
4.2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4诊断原则
4.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碗定诊断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3.1、3.2.2、3.2.3和3.3.1项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台3.3.2项者。
5.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中任一项者;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4中任一项者。
5.4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基础上,根据3.2.4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等鉴别。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乙脑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D.1病原学
D.1.1分类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D.1.2形态结构
球形,直径约40nm,分子量4.2×106D。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明显的嗜神经特性,该病毒基因组全长10 976个核苷酸,编码3个结构蛋白与7个非结构蛋白。
D.1.3分型
乙脑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基于乙弛病毒C/PrM基因亭列可以将乙脑病毒分为五种基因型,我国目前有Ⅰ、Ⅲ两种基因型乙脑病毒的流行。
D.1.4理化特性
乙脑病毒对常用的消毒剂(如碘酊、乙醇、酚)和有机溶剂敏感。
D.1.5诊断意义
检测到乙脑病毒特异性核酸或抗原、分离到乙脑病毒均可作为病原学诊断依据。
D.2流行病学
D.2.1传播媒介
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主要是三带睬库蚊。
D.2.2宿主及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其中猪是导致人感染最重要要传染源。
猪感染乙脑病毒后3d~5d内有病毒血症,此时蚊虫吸血后可带毒,人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
蚊虫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野生动物和野鸟是自然疫源地的贮存宿主。
D.2.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人被感染后。
绝大部分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仅有少数出现典型乙脑症状;感染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D.2.4流行病学特征
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上升趋势。
我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乙脑的流行,流行主要集中在蚊虫叮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