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保护法总论
- 格式:pptx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4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重点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等教育⾃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体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问题的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系统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内的主要分类或分⽀学科。
它不尽涉及法理学、国际法、⾏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传统法学学科,⽽且还涉及环境科学(⽣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
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法学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
⾸先,该学科涉及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且相应法律规范的内容多为民⾏交叉,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看,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必须要对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有所了解和认知。
⼆、指定教材本课程串讲课时为20课时,所⽤教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学出版社2013年4⽉第1版。
三、课程体系第⼀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3章)该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与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该部分是学习以后各个章节的前提和基础。
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11章)。
新版教材在该部分对旧版教材做了⼀定的删减和修改。
保留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和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独⽴法学学科的相关论证;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制度。
总体上来讲思路更为明确和具体,便于考⽣从总体上进⾏把握。
第⼆部分:环境污染防治法(第4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界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污染防治法》、《⽔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法沿⾰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1.1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预防突发环境事件为重点,逐步完善全市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提高环境保护部门对各类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以稽查、监察为主,各科室联动,建立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1.2 工作目的规范和强化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对污染事件早发现、速报告、快处理,将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6)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7)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1987年)(8)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水污染事故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7年)(9)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水污染事故行政处罚问题的复函》(1997年)(10)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化学危险品管理的通知》(1999年)(11)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重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和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通知》(2000年)(12)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新闻发布管理办法》(2002年)(13)《泉州市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14)《晋江市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对本预案再行修订。
1.4 应急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晋江市境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事件的控制和处置,具体包括:(1)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2)因放射源储存、使用、运输而引起的污染;(3)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装置、污染防治设施、设备等因素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4)影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5)因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事件;(6)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事件。
金瑞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第二节生态学基本知识第三节环境问题第四节环境科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的历史必然性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第二节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第五节环境标准第六节规范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与立法规划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第六章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第二节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三节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第四节环境管理机构第五节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的依据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则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四节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第五节公众参与原则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节“三同时”制度第四节许可证制度第五节征收排污费制度第六节经济刺激制度第七节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第一节自然资源权属制度第二节自然资源规划制度第三节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第四节自然资源许可制度第五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第十章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环境标准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定第四节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第一节行政责任第二节民事责任第三节刑事责任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一节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立法第二节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节海洋环境保护法概述第二节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第一节水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二节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二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第十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概述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量的限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笔记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第一章绪论(基础)(非重点)重点难点: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论述);3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4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异(P5)◇⑪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⑫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⑬相同点:“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⑭不同点: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
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
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考点知识串讲第一编环境法总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人类环境所谓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简称环境;注意区分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的环境。
人类环境是由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它十分庞杂。
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对环境进行了分类,以确定所要研究的是哪一部分人类环境。
分类方法很多,大家需要掌握的是四种分类方法:1、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国宪法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把环境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4、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大气、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
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水等。
(重点提示)大家要会具体分类,如给出些资源煤炭、石油、各种金属矿藏、草原森林淡水、动物、植物等,要会分出哪些是可更新资源、哪些是不可更新资源,哪些是无限资源。
三、环境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和人类同环境的关系人类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资源法(总论)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关于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论述正确的是答案: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管理机关_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后,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原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减去已经进行勘查、采矿的年限的剩余期限_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2.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答案:未利用地_农用地_建设用地3.在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效力体系中,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答案: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4.前, 现实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基本上处在何种价值观的指引下?( )答案:人类中心主义5.动物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 ( )答案:P. 辛格和T. 里根6.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的原则是答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的原则_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的原则_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的原则_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7.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 )答案:适地范围_适人范围_适时范围_适事范围8.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下列属于我国环境法空间适用范围的有 ( )答案:东海_中国驻美大使馆_在大西洋航行的我国船舶9.我国环境法的适人范围包括 ( )答案:法人单位_非法人单位_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生态中心主义的两项最高准则是 ( )答案:自我实现_生态中心平等主义11.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 ( )答案:需求性_共同性_公平性_可持续性12.环境法律规范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答案:授权性环境规范_权义合成环境规范_义务性环境规范13.关于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解正确的是()答案: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主要是一个法学概念_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密切的联系_环境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是有独特的调整对象14.编制和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规划, 必须注意以下哪几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答案:应当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立法规划的编制_应当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社会关系发展变化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来制定立法规划_必须从整体上、从立法的全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国家的环境法律体系15.环境资源保护法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是( )答案:基本法效力高于单行法, 单行法不能违背基本法的原则和立法精神_单行法是对基本法某一方面规定的具体化_基本法内容比较抽象, 而单行法内容相对比较具体_基本法针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16.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