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求平均数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24
平均数问题例题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9厘米,8厘米。
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分析与解答]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个数量关系式,可以根据以知条件先求出4个杯子里水的总高度,再用总高度除以杯子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杯子里水的高度。
列式如下: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先把水面高度5厘米设为一个基数,把其他三个杯子中高度多于5厘米的数相加得(6-5)+(9-5)+(8-5)=8(厘米),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多分到8÷4=2(厘米),再与5厘米相加,同样得到7(厘米)。
试一试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
这4个杯子里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例题2、工人叔叔修机器,第一天修了4台,第二天修了6台,第三天上午修了3台,下午修了2台。
平均每天修了多少台?[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要求平均每天修的台数,要先求出三天一共修的总台数。
在用总台数除以天数3,就可以得到平均每天修的台数。
想一想:为什么总数中有4个数相加,却要除以3?试一试2、光华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2800吨,二月份上半月生产化肥1600吨,下半月生产化肥1700吨,三月份生产化肥3500吨。
这三个月平均每个月生产化肥多少吨?例题3、幼儿园教育小朋友做红花,小画做7朵,小方做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13朵。
平均每个人做多少朵?[分析与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做花的总朵数,再用花的总朵数除以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做花的朵数。
试一试3、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了46本书,第二层和第三层共放了70本书,第四层放了52本书,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例题4、小明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小明平均每天读多少页书?[分析与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这本书的总页数:25×4+40×6=340(页),再求读完这本书所用的天数:4+6=10(天),最后求出小明平均每天读的页数。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1、统计男生队、女生队的拍球个数。
2、组长记录本组学生身高和体重数据。
3、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体质多么美丽。
”大课间活动,三(1)班男生和女生进行了拍球比赛。
在10秒钟,哪队取得了比赛胜利呢?队长宣布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19、17、15、25。
讨论:哪一队取得胜利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二、交流合作,探索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以男生拍球为例①“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板书学生讲解17+19+21+23=8080÷4= 20(个)采访男生:你是拍了20个吗?平均每人拍了20个,你是怎么理解的?计算女生队平均每人拍球多少个?宣布比赛胜利者。
飞鸣小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公开课说课稿绥阳县郑场镇飞鸣小学刘林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求“平均数”。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介绍
本文档将介绍三年级数学下册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对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非常有帮助。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它代表了给定数据集的中间值。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
1. 将数据的所有值相加。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示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更好地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假设我们有以下一组数据:2, 4, 6, 8, 10
1. 将这些数相加:2 + 4 + 6 + 8 + 10 = 30
2. 计算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30 / 5 = 6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
简单公式
除了逐步计算平均数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第一个数 + 最后一个数) / 2
对于上述例子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2 + 10) / 2 = 12 / 2 = 6
结论
通过本文档,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分析与解答:因为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
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80+66+54=200棵,总人数为: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练习一1,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
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
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3,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
二(1)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例2: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
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
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
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们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150厘米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练习二1,五(1)班有7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分,还有三个同学得了96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得了97、89分。
小学三年级奥数第讲平均数问题(一)小学三年级奥数第一讲平均数问题这里是小学三年级奥数第一讲,我们将要学习关于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个数所得到的数值,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计算方法。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总体特征,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小明在连续五天的练习中分别得到了91分、88分、95分、89分和93分,请计算他这五天的平均分数。
解答:要计算平均分数,我们首先需要将这五个分数相加,然后再除以5。
即:91 + 88 + 95 + 89 + 93 = 456456 / 5 = 91.2所以小明这五天的平均分数是91.2分。
例子二: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20厘米、130厘米、125厘米、135厘米、128厘米、130厘米、127厘米、133厘米、122厘米和125厘米,请计算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解答:将这10个身高值相加,然后再除以10,即:120 + 130 + 125 + 135 + 128 + 130 + 127 + 133 + 122 + 125 = 1245 1245 / 10 = 124.5所以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24.5厘米。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计算平均数的步骤是将数值相加,然后再除以个数。
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些更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例子三:小华参加了一场七天的马拉松训练营,每天的里程数分别为10公里、12公里、15公里、11公里、13公里、14公里和16公里,请计算小华这七天的平均每日里程数。
解答:我们可以将这七天的里程数相加,然后再除以7,即:10 + 12 + 15 + 11 + 13 + 14 + 16 = 9191 / 7 ≈ 13所以小华这七天的平均每日里程数是约为13公里。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分数、身高还是每日里程数。
只需要将数值相加,再除以个数即可。
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篇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三年级平均数教案2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二、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