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计算口诀+练习题,可下载!平均数计算口诀平均数=总数÷份数总数=平均数x份数练习题一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和3厘米。
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分别是90分、96分、92分和98分。
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3、甲筐有梨32千克,乙筐有梨38千克,丙、丁两筐共有梨50千克,平均每筐梨有多少千克?4、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12朵。
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5、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3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
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6、某工厂第一、第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
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7、商店有蓝气球和红气球共43只,黄气球有20只,绿气球有33只。
平均每种气球有多少只?8、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
前2天共植了113棵,第三天植了55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9、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是197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练习题二1、小花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分别得了90分、96分、92分、98分,这四门的平均分是多少?2、某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31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8,数学考了9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4、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20朵。
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5、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
前2天共植了130棵,第三天植了50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6、小芳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6,数学考了95分,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7分,小芳英语考了多少分?7、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求平均数》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要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
对后进生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与学生交谈。
有计划地利用班会课与学生交谈,通过召开中下生座谈会、召开班干部会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情况,增加师生感情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有利于开展工作。
第9讲平均数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数,相等的数的数值就叫做这个(总)数的平均数。
例如,24平均分成四个数:6,6,6,6,数6就叫做24分成四份的平均数。
又如,24平均分成六个数:4,4,4,4,4,4,数4就叫做24分成六份的平均数。
由此可见,平均数是相对于“总数”和分成的“份数”而言的。
知道了被均分的“总数”和均分的“份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
例如,某次考试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平均重量”,某辆汽车行驶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根据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可以得到它们的计算方法:全班同学的总成绩÷全班同学人数=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总重量÷货物件数=平均重量,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
我们在上一讲的例2中,已经接触到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关平均数应用问题的解法。
例1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解: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
这个小组有6个同学,平均成绩是546÷6=91(分)。
答:平均成绩是91分。
例2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
每筐应装多少千克?解:苹果和梨的总重量为40+80=120(千克)。
因要装成6筐,所以,每筐平均应装120÷6=20(千克)。
答:每筐应装20千克。
例3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
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
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解:两批猪的总重量为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408÷8=51(千克)。
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
(移多补少!先假设后均分。
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四、课堂总结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2014》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求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规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含义,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计算。
3.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的相关练习。
4. 讲解: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