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 格式:pdf
- 大小:193.62 KB
- 文档页数:4
【现当代学人研究】范文澜的学术交往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北京100875) 摘 要:范文澜最重要的学术交往,有黄侃、萧一山、吴玉章等。
其师黄侃在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两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他,但范文澜重师承又不拘泥。
萧一山提倡学术经世致用,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萧、范二人在抗战时期密切交往,成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范文澜所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直接受到吴玉章的影响,建国后吴、范一同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共同领导史学界,二人在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树立严肃学风等问题上甚为契合。
研究范文澜的学术交往,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他的学术思想和独特风格。
关键词:范文澜;黄侃;萧一山;吴玉章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1)01-0017-06收稿日期:2000-09-05作者简介:陈其泰(1939-),男,广东丰顺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史研究。
赴延安以前,范文澜最重要的学术交往是师承黄侃的经史考证之学,并一度与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密切过从;到延安后,他的学术观点受到被“我党历史学者”(范文澜)吴玉章的影响。
一、与黄侃:重师承而不墨守1913至1917年范文澜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从黄侃、陈汉章、刘师培学习经学、小学、史学考证等课程,特别是黄侃讲授的《文心雕龙》课程使他深受教益。
后来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并到各大学讲授这一课程。
范文澜深厚的国学根柢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旨趣和风格,都直接渊源于黄侃这位老师。
黄侃18岁在新学堂求学时即产生反满思想。
1905年赴日本留学,并参加同盟会。
1906年始与章太炎论学,次年执弟子礼,拜章氏为师。
辛亥革命前,黄侃曾追随章太炎在《民报》发表激烈的反满文章,并参与革命派在鄂东南组织武装起义的活动。
辛亥革命后,他一意学术,决心“承父师之业,继绝学,存国故”。
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高师、东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培养了一批从事文字训诂和经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范文澜,一起来看看吧!范文澜简介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
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1969年7月29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
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文澜在天津的革命与学术生涯作者:蔡美彪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1期当代史学大师范文澜的早期革命生涯与学术生涯都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
范文澜1917年在北京大学文科毕业。
1922年来天津,在南开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5年起专任大学教职。
这年,在天津投入“五卅”爱国运动,参加群众游行活动。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南开大学学生支部书记。
当时,教员中还没有支部,他实际是被任为天津南开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人们一直传说,1927年范文澜曾去北京与李大钊会见,其实并未成行。
他在1941年4月27日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的《李大钊同志永远不死》一文中说:不幸得很,正当李大钊同志领导北方党的时候,我在天津教书,没有机会去谒见他。
我的朋友李君(后来成了烈士)对我说:“你应该去见见李大钊同志,领受些教诲。
我们暑假中一同去北京某地,我给你介绍。
”不料过了几个星期,李大钊同志被捕了,受尽各种毒刑以后,报纸上发表监狱中绞死的噩耗,他的照片也登出来。
这给我多么刻骨剥肌的痛苦印象啊!文中所说“北京某地”指当时李大钊隐避在东交民巷的住处。
“我的朋友李君”即中共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
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捕,李季达也在天津被捕牺牲。
天津党组织遭到破坏。
范文澜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掩护,逃离天津。
他曾几次对我谈及此事,说天津警备司令部要来捕他,前一天向校长张伯苓打了招呼。
张校长随即告诉他说:“明天要来抓你了,还不快跑!”当天晚上,他即逃来北京。
次日,军警到校抓人,张校长说:“范文澜是浙江人,回浙江探亲去了。
”抓人者徒唤奈何。
范文澜在北大毕业后的几年间,曾先后在沈阳、河南汲县等地中学教书,后经叔父介绍到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做统计员,与他的志趣极不相合。
不久即行辞退。
1922年到天津南开任教,才得到适合的岗位,开始了他的教学及学术研究生涯。
他在南开大学讲授“国学要略”、“文心雕龙”等课程,自编讲义,供学生参考。
一年之间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文心雕龙讲疏》。
中国通史范文澜作为一名中国通史研究的学者,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与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我认为,中国历史的特点是文化积淀深厚、政治制度多变、社会风貌多样、经济发展有限、民族文化融合丰富。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夏朝,其后经历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度,这种制度以宗法为基础,实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标志。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者,统治着全国人民。
中国历史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丰富的内容,它丰富并深化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了中国历史的文化灵魂。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
在中国历史的经济方面,虽然中国有着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始终面临着种种的难题。
这些难题中最麻烦的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度导致了人口过剩与土地过于有限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历史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历史的社会方面,中国的社会风貌多样而复杂,中国主要民族汉族的文化和风俗与各地方的民族文化交融,历久弥新。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建筑物,如秦陵兵马俑、大雁塔、故宫、长城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且也对外输出了中国文化,如佛教、道教、儒教等思想体系都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由五千年文化积淀、多变的政治制度、多样的社会风貌、有限的经济发展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合所组成。
中国历史的复杂和独特,是值得学者们去探究和思考的。
【范文澜蔡美彪】范文澜范文澜( 1893—1969 ),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
他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集》等。
澜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史学功底极其深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出色代表。
他所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范文澜在理论上极具坚定性,并且有杆卫历史学科学性的勇气,是一个热诚的爱国者,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战士;同时,民主、科学、开放、进取又构成了他的基本精神。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A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寂寞出学问高考阅读题答案寂寞出学问阅读原文: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
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阿黎阇是什么意思亦作"阿阇梨"。
2.梵语ācārya 的译音。
意译为"轨范师"。
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阿阇黎,意即规范,谓其能为人规范,故云阿阇黎。
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后这一词为佛教沿用。
阿阇黎有五种:一为出家阿阇黎,即比丘剃度之师,跟他出家,他将为之授沙弥十戒;二为授戒阿阇黎,即比丘受戒之师,教导你怎样求戒;三为教授阿阇黎,即比丘教授之师,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四为授经阿阇黎,即比丘受经之师,教授经文;五为依止阿阇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
唐颜真卿《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法真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闍黎也。
”五代齐己《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
煌煌东方,惟有启明。
咨尔上座,及阿闍梨。
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
天风吹满群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须。
”宗教界人士对范文澜的论佛教的真面目怎么看个人看法。
佛的本意是觉悟,顿悟智慧,以求解脱。
佛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可调节心智,带来希望,使心生安乐,自在无碍。
而佛教终究是一个宗教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由使用诸多手段,如讲修佛有能得无上大能力的,这是以力量诱惑人;如讲不信佛堕入无间地狱的,这是以恐惧威吓人,这些不是佛的本意,是教的手段,与基督教讲天堂地狱并无区别。
实质是一种营销方法。
但营销并不影响产品,不论所谓佛教真面目如何,那也不是佛的真义。
佛是佛,僧是僧,佛法是佛的思想,佛教是僧的组织。
僧的水平决定教的性质。
你信佛,行善积德,讲因果关系,阿弥陀佛,愿我佛普度众,这些都是好的。
文澜阁观后感
文澜阁虽然只有十余年,但院内新闻系、中文系和艺术系所辖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前身中原大学1948年建校之初就开办的,后因院系调整中断,但从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出版《文澜阁》开始其学者生涯,到当代学者古远清教授影响遍及海内外的台港文学研究,本校人文学科的研究可谓薪火相传、积淀丰赡。
学校重新开办新闻学专业,创建新闻系,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组建。
近年来,在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文系和艺术系相继在2007年和2008年成立,人文学科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了检阅本院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实绩,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我们将继续编辑出版本院教师系列学术论著“文澜学术文库”丛书。
丛书以“文澜”命名,一是表达我们对老校长范文澜先生的景仰和怀念,二是希望以范文澜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学精神为楷模自律自勉。
范文澜先生曾在书斋悬挂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种做学问的自律精神在今天更显得宝贵和具有现实意义。
《文澜阁》是范文澜先生而立之年根据在南开大学的讲稿整理完成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国学大师为之作序:“展卷诵读,知其征证详
核,考据精审,于训诂义理,皆多所发明,荟萃通人之说而折衷之,使义无不明,句无不达。
是非特嘉惠于今世学子,而实大有勋劳于舍人也。
”学术研究之意义与价值,贵在传承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范文澜先生之《文澜阁》后又经多次修订,改名《文心雕龙注》以传世,作者有着严谨的学风、精益求精的精神,实为吾辈楷模。
正因如此,其著作乃成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集旧注之大成、开新世纪之先河的里程碑式的巨著。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澜:天圆地方法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一生是勤谨治学的一生,他积累了许多读书和做学问的宝贵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范文兰在阅读和学习中一直倡导“天是圆的,地是圆的”
所谓`天圆',就是要有灵活的头脑,勤于思索.他常常引用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独立思考,要求学与思统一,反对照搬本本的教条主义.读书要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领会分析书中内容的精神实质,而不能死记硬背个别词句或个别原理.
所谓“地方”,就是能够坐下来,努力工作,专注于阅读和科学研究。
他曾经说过:
阅读和学习应该强调“坚定”这个词。
坚定就是在学习中有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毅力。
政
策确定之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做,并且要有一种不知道我们意志的到来的精神。
”1940年,他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开始撰写《中国通史纲要》。
在接下来的30年里,无论国家和
社会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无论经历了多少有利和不利的环境,他都坚定不移地坚守岗位,埋头于编纂《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纲要》,奋斗到底
范文澜认为,`天圆'和`地方'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必备的两个条件,倘若缺乏这两
个条件,将`天圆'和`地方'倒过来,变成了`天方地圆'――既不会思索,又不认真读书、做事,那就将一事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