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考点集训第二十七课时 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85.80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集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集训(8个大题,选文言语段9段)【P】第二十六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节选自曹植《洛神赋》序)(二)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节选自《列子·说符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1.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古人说,这条河流神灵的名字叫宓妃。
受宋玉写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的启发,于是写成这篇《洛神赋》。
(关键点:朝,朝拜;济,渡过;感,受到……启发;遂,于是。
)2.关尹子说:“可以啦。
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是这样。
”(关键点:守而勿失,不要轻易地丢掉;为,治理;判断句。
) 附:文段(二)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2.分析综合 C(6)辨析文句意义。
第十九课时模块二:课内与课外综合考查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节选)张耒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
”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
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
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1.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文章示予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B.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其:代词,他的C.工于.举业百倍于:介词,在D.性所.不乐不能为所:助词,表被动※【答案讲评】B (A项,介词,“拿、把”。
C项,介词,“比”。
D项,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赐之车马而.辞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今则.妇子仰食于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案讲评】A (A项,均是连词,表转折,“却”。
B项,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十六课时模块二:文言实词推断(解释词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许子良传宋濂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
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
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余矣。
调余姚簿,未上。
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
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
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
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谏之止。
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
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子良为稽.逃亡,考隐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
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余。
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
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
豪右惭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乘而止。
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
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
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
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谢去。
居半载,郡计裕如。
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
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
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
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子良又不许。
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
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
事上,降两官。
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
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2)前此赢羡.率自入( )(3)前令以不良去.( )(4)子良为稽.逃亡( )(5)俄.监安溪酒库( )(6)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 )(7)一旦曲直皆白.( )(8)且为辨其非辜.( )※【答案讲评】(1)魁:居首位。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分析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第十八课时15.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答案讲评】B(例句与B项中的“也”都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A项,语气词,婉商语气,可译为“吧”。
C项,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可不译。
D项,语气词,可译为“啊”。
) 16.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秦亦不以.城予赵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讲评】B(例句和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可译为“把”。
A项,介词,“根据”“凭借”。
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
D项,连词,“因为”。
)17.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A.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答案讲评】A(例句与A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B项,动词,“认为”。
C项,连词,表结果,“以致”。
D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18.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蒙故业,因.遗策B.于今无会因.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答案讲评】D(例句与D项中的“因”都是介词,“经由”“通过”。
A项,动词,“沿袭”。
B项,名词,“机缘”。
C项,介词,“依靠”。
)19.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C.君幸于.赵王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答案讲评】C(例句与C项中的“于”都是介词,表被动,“被”。
A项,介词,“比”。
B项,介词,“从”。
D项,介词,“到”。
)20.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之.二虫又何知B.夫晋,何厌之.有?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答案讲评】D(例句与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三十四课时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①,为瘿肿②,为樛屈③,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瞒液:流出汁液。
②瘿肿:生出赘瘤。
③樛屈:枝干弯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答案讲评】C(大意: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
考点集训课外文言文整体阅读考点集训(选文14篇)【P】第二十九课时模块一:传记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
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
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
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
会安禄山反,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
”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遂收所陷之郡。
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
”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
寻拜殿中侍御史。
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促办应卒,事无违阙。
于是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
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
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初,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行用之。
及作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与乾元钱及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
既而谷价腾贵,饿殣死亡,枕藉道路,又盗铸争起,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
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长史,既在道,有告琦受人黄金二百两者,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期光以为此是琦伏罪也,遽奏之,请除名,配流..夷州,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
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入迁太子宾客。
属吐蕃寇陷京师,代宗幸陕,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充关内元帅副使。
未几,改京兆尹。
车驾..克复,专判度支,兼诸道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
又加京兆尹,改户部侍郎。
前后领财赋十余年。
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
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B.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C.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D.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答案讲评】A[大意:(朝廷)派御史刘期光追来审问。
考点集训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点集训(选择题6道,选文言短文6篇)【P】第二十五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第18则)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王大咨嗟。
(第19则)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
王者世数,系此多少。
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
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帝说,群臣叹服。
(第31则)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第62则)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这里指归隐之志。
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
B.“登阼”登上帝位,阼,大堂前西边的台阶。
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来指帝位。
C.“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也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
《左传》载:“楚国伶官钟仪为晋所囚,仍奏楚声,表示不忘故旧。
”D.“桑榆”原指太阳下山时,阳光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后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答案讲评】B(“大堂前西边的台阶”错误,应为“大堂前东边的台阶”。
)附:参考译文(第18则)中散大夫嵇康被杀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国账簿到京都洛阳去,司马文王推荐了他,问他:“听说您有意隐居不出,为什么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称赞、羡慕。
”文王听了,大为叹赏。
(第19则)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
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
考点集训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考点集训(11小题,选文言文4篇)【P】第二十七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圣王,所以潜处重闱之内而知万里之情,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极之际者,任贤之功也。
陛下以至德淑姿,统承皇业,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旌贤表善,以康庶政。
自顷年以来,朝列纷错,真伪相贸,上下空任,文武旷位,外无山岳之镇,内无拾遗之臣;佞谀之徒拊翼天飞,干弄朝威,盗窃荣利,而忠良排坠,信臣被害。
是以正士摧方,而庸臣苟媚,先意承旨,各希时趣,人执反理之评,士吐诡道之论,遂使清流变浊,忠臣结舌。
陛下处九天之上,隐百重之室,言出风靡,令行景从,亲洽宠媚之臣,日闻顺意之辞,将谓此辈实贤,而天下已平也。
臣心所不安,敢不以闻。
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
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沉沦近习之言。
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
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
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
自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二十》)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君主圣明的一组是()①垂拱衽席之上,明照八极之际者②恭奉神器,旌贤表善,以康庶政③外无山岳之镇,内无拾遗之臣④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⑤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⑥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A.②③⑥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②④※【答案讲评】D(第③句是说近年以来,朝廷安置纷乱之事。
第⑤句是批评当今皇上的做法。
第⑥句是说朝廷大臣失去希望及其逃避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臣子的身份向皇上进言,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为论据,劝谏皇上明辨忠奸,发扬大业、兴隆道德教化。
B.本文言辞犀利,直接批评陛下加重刑罚以杜绝直言率语,废黜善人以拒绝谏诤的贤臣,不明毁谤赞誉的实质,沉沦迷恋宠臣的花言巧语。
C.文章举例说从前殷高宗原常侍王蕃忠诚恭敬,奉国为公,才能优异,却在他酒醉之时施以极刑,借以说明不辨忠臣对国家的危害。
D.作者担心皇上身处最高位置,居于深宫,亲近那些献媚取宠的小臣,每天听到的是阿谀之词,恐怕还会认为这帮人真的贤明,而天下也已经太平了,所以冒死进谏,表现了一位忠臣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
※【答案讲评】C(“原常侍王蕃忠诚恭敬,奉国为公,才能优异,却在他酒醉之时施以极刑”是当今之事,不符合文意。
)附:参考译文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深居宫闱而知晓天下之事,垂衣拱手端坐席上,却能光耀八方极远之地,这归功于他能任用贤才。
陛下以杰出的德行和美好的资质,统绪帝业,应以身率先履行道义,恭敬奉守社稷大业,褒扬贤能表彰善良,以安定各种国家政事。
自近年以来,朝廷官列错乱纷杂,真伪相混,上下空职,文武官员不尽职守,朝廷外没有如山岳般的镇守将领,宫廷内没有拾遗补阙的贤良大臣;奸佞阿谀之徒飞黄腾达,干扰玩弄朝廷的权威,窃取名声、利益,而忠诚贤良者却被排挤贬抑,诚实正直大臣遭受诽谤陷害。
故此正直之士改易方正的操守,而昏庸的小臣却苟且献媚,(他们)揣摩陛下心思奉承恭维,各自希望达到自己的浅近目的,人们执着违反常理的评说,个个口吐歪曲事实的理论,于是使清流变浊,忠臣噤声。
陛下身处九天高位,居于百重深宫,一言既出,风靡天下,一令颁行如影随从,亲洽献媚取宠的臣子,每天爱听顺合心意的言辞,恐怕会认为这类人真的贤明,而天下已经太平。
臣下心感不安,怎敢不上报给陛下听闻。
臣下听说兴国之君乐意听到人家指出他的过错,荒乱之君喜欢听到别人对他的美言赞誉;乐意听到指责过错的君主,他的过错会日益清除而福运臻于宏大,乐意听到他人赞誉的君主,他的声誉会日益减损而祸患必然来临。
所以古代的君王,作揖礼请以进用贤人,虚怀以寻求己过,譬喻帝位犹如乘危奔命,装饰虎尾以警戒自身。
至于陛下,严厉刑罚以禁绝直率言辞,罢黜善良人物以拒绝忠谏贤臣,不明毁谤与赞誉的实质,沉迷于宠臣的阿谀虚假之言。
从前殷高宗思念良佐,梦寐以求得到贤士,而陛下求贤似乎丢在脑后,忽视贤才如同遗弃无用之物。
原常侍王蕃忠诚恭谨于公事,才干胜任辅弼,却在他酒醉时施以极刑。
近来鸿胪卿葛奚,是先帝的旧臣,偶尔有些违忤,不过是昏醉时说的话而已,酒过三巡后,不再忌讳礼节,陛下却猝发雷霆,说他轻侮傲慢,让他饮下酒精,以致中毒身亡。
自此以后,国内人士伤心,朝廷大臣失望,做官者以退职为幸运,居朝者以外任为福气,这确实不是用以保持光大宏伟功业、兴隆道德教化的情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续师说黄宗羲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吁!其可怪也。
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
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
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④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之风。
B.黄宗羲之所以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但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而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黄宗羲列举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答案讲评】A(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 附:参考译文唉!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
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
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
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
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
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
唉!真是太奇怪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
(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
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
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
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
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