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示范教案-副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王维的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2)培养自己热爱古诗词,乐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对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理解诗的大意;(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背诵、默写情况;(2)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竹里馆》的教学内容,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诗人王维的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方法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竹里馆》,了解诗歌的大意和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3.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电脑、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竹里馆王维(一)兴趣导入课件展示王维的五幅画作,让学生回答看完画后的感受,由此联系到到画家本人,猜测其人物形象。
示例:五幅画作都为山水画,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受,可以感受到画家闲适恬淡的雅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设计意图:以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由画作的“诗意”,即用画作言情联想到“画中有诗”,从而引入本节课。
(二)了解作者1展示王维的画像和名字,让学生回忆关于王维的资料。
2.补充学生的资料,并将王维的相关资料用课件展示出来。
(三)品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
2.正字音,划节奏。
3.全班齐读。
(四)品味诗歌借用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根据注释翻译诗歌。
明确: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2.找出诗歌中写景的词语并分析。
明确:幽篁、深林、明月幽篁:幽深的竹林。
簧是竹林,给人清爽、闲适的感觉,用“幽”字形容,让竹林显得吏加清幽、偏僻、安静、远离世俗的感觉,自然联想到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深林同理明月:“月”这一意像古人常用,带有思乡怀人的情感,如《静夜诗》。
用“明“修饰,将月亮写得明亮照人,以月亮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3.找出诗歌中写人的词语并赏析。
明确:独坐、弹琴、长啸独坐:独自一个人,“独”字让人产生孤单、落寞的想法,不免让人猜想是什么原因让他一人甘愿待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古代高雅之士喜欢抚琴吹笛,所以诗词中出现乐器表示“志趣高雅”。
长啸:撮口而呼,吟咏,咏唱,古代一些超逸士用来抒发情感。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古诗竹里馆教案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竹里馆》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一、教案基本信息《竹里馆》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2.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竹里馆》原文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鉴赏指导等教学用具: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b. 提问:你们对《竹里馆》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诗歌讲解(15分钟)a. 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c.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歌鉴赏(10分钟)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b.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言,阐述自己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4. 情感体验(5分钟)a.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竹里馆,感受诗人的情感。
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种情感,并在课堂上分享。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竹里馆》。
2. 写一篇关于《竹里馆》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介绍其他描写竹子的诗歌,如郑燮的《竹石》,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不同诗人对竹子的不同描绘和情感表达。
初中诗词竹里馆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古典诗词欣赏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典诗词欣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竹里馆》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逐句讲解诗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
三、欣赏方法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典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欣赏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竹里馆。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用欣赏方法进行分析。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2. 推荐一些与王维相关的诗作,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掌握了古典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教案竹里馆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2. 教学准备竹里馆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学生的课本、笔记本等。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历史:竹里馆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2. 教师出示竹里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二:学习1.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竹里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分组讨论竹里馆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并总结出来。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创作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设计自己的园林建筑,要求在设计中体现竹材的运用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2. 学生用纸和铅笔进行手绘,然后用彩色纸剪贴等进行美化。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步骤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竹里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
4. 教学延伸1. 学生选取其他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了解其历史、特点和艺术欣赏点,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虚拟参观竹里馆,体验真实的园林建筑。
5.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的创意、美观程度和符合要求的程度。
3. 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6.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观看图片、视频、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小组创作、展示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竹里馆》教案4篇《竹里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唐代是中国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习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1、(1)初读,知大意: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2、再读,品意境:(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幽篁”、“深林”、“明月”(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三读,悟诗情:(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理解诗的基本意思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竹里馆教案设计教案一:地理知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学习有关竹子的知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竹子的外观、生长环境和用途。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观察竹子的外观特点,并组织他们总结。
3. 教师发放有关竹子的资料,要求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竹子的信息。
4. 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用途。
5.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6. 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竹子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地理知识教学,学生对竹里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有关竹子的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是,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选择资料时,要尽量选取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案二:竹里馆文化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学习竹里馆的传统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3. 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引起学生对竹子文化的兴趣。
2. 学生欣赏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品,了解竹子工艺的独特之处。
3. 教师介绍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竹子雕刻、竹子编织等。
4. 学生观看竹子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欣赏其中的美感和创造力。
5. 学生分组进行竹子艺术创作,可以选择雕刻、编织等形式。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观赏和创作竹子艺术,培养了对美感的欣赏能力和对创造力的培养。
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里馆优秀教案1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诗歌了。
老师给一些诗歌开个头,你们能接着背下去吗?第一首:红豆生南国......;第二首:空山新雨后......同学们对小学的知识忘了一部分,希望能抽时间再回顾下。
那你们还记得是谁写的这两首诗吗?(生回答:王维)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竹里馆》。
二、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读诗歌[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当堂背诵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并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师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个人自主背诵。
(推介《相思》《杂诗三首(其二)》《送别》《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
二、预习检测
1.说说竹里馆是哪里?
2.掌握作家常识。
3.了解写作背景。
三、读诗释义
1.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参考课下注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四、诵诗寻美
1.感受画面美。
诵读诗歌,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
呢?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2.悟诗人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后,会是作者一种怎样美丽的高雅志趣呢?(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做赏析。
)(拟人、想象、联想、以声衬静等)
补充:
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竹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清俊挺拔的精神象征。
琴:琴是瑶琴,中国传统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标配,号称是“无故不撤琴瑟”,说琴声就是高山流水,就是诗人内心的清雅之音。
明月:意蕴丰富。
此指高洁之士,诗人的知心朋友。
(诗人志趣导航:诗人在竹林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来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中,自得其乐。
)
五、小结升华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但是整首诗读下来,却是那么宁静安详、清幽绝俗,它让人感觉到这月夜竹林的景色是如此空明澄澈、一尘不染,而其间弹琴长啸的诗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明月、幽篁和诗人相互映衬、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六、板书设计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清幽宁静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安闲自得
七、课后练习
1.背默《竹里馆》。
2.试将《竹里馆》改写成一篇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