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促进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平台和实验条件,开展前沿性和基础性研究,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
第二条实验室以“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为主线,重点开展“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流域水沙调控与江河治理、水循环调控工程安全与减灾等方向研究,致力于为国家新时期重大治水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第三条实验室每年1月份发布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规定。
第四条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非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实验室鼓励与依托单位内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接受国内自然人申请。
第五条申请者须按规定填写《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国内申请者需经专家推荐,经所在单位批准,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送实验位共有,并将开放研究基金作为其资助项目。
中文标注格式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编号)资助”,英文标注格式为“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Grant NO.***”。
水资源研究所简介概况水资源研究所是隶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理论、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水循环基础理论、模拟技术与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节约、调度、管理、保护及宏观战略研究,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咨询、国际涉水事务合作。
水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水文研究所;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所已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齐全、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水资源研究基地。
水资源所现有职工9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人员占40%;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占80%;现有在站博士后1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29名。
我所设一个综合办公室和10个专业研究室,研究室分别是:水资源管理研究室、水资源配置研究室、水生态环境研究室、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室、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信息研究室、水资源调度研究室、水经济与战略研究室、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研究室。
我所还是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单位,拥有延庆试验基地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综合试验大厅等科研试验条件平台;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
我所是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的挂靠单位;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署、环境计划署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国际同行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是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澳流域管理联合研究中心的中方技术支撑单位。
我所先后主持完成了“六五”-“十二五”的科技攻关/支撑项目课题35项;国家973项目2项、课题10余项;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22项;参与完成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等国家级的重大战略与规划;主持完成流域、省部级及其他重大科研与咨询项目90项;编制完成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方案和首个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方案;先后主持完成135项规划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基于可靠度分析的水库工程供水保证率核定方法侯保灯;肖伟华;占许珠;吴永祥;王建华;王高旭【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7(043)002【摘要】目前我国水库工程的供水保证率存在实际供水值严重偏离设计值的情况,需要进行供水保证率的核定.将可靠度分析方法引入到水库工程供水保证率的核定中,并以某水库供水实例进行了研究与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可靠度分析的供水保证率核定方法既考虑了传统年供水保证率法对正常供水历时的强调,又考虑了供应水量不足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对于本例,经计算与分析,该水库实际供水中存在优先保证高设计供水保证率用水户(工业)的供水而破坏低设计供水保证率的用水户(农业)供水的情况.【总页数】5页(P99-103)【作者】侯保灯;肖伟华;占许珠;吴永祥;王建华;王高旭【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北京中水睿恒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67;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相关文献】1.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 [J], 曹杨2.基于保证率要求的水库供水限制水位核定方法 [J], 伍远康;俞锡根;刘福瑶3.基于MR图像的人脑尾状核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J], 芦勤;罗述谦4.基于模块化标准工时的内物流运作工时定额核定方法研究 [J], 宋政5.基于稀疏混沌多项式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 [J], 缑变彩;王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江河源头区水生态保护战略王浩;王琳【摘要】山区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八大类江河源头区.分析各类江河源头区气候、降水量、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土壤类型等特点,提出我国江河源头区上蓄、限牧、调农和补偿的水生态保护战略,具体包括源头区水库拦蓄工程建设和源头区林草植被建设,加强海绵调蓄功能,在西北风沙区和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区的牧区草地实施封育、轮牧、严限载畜量、适当控制源头区牧业人口等措施,在我国农牧交错带区域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减粮增饲、生态种养等措施,在源头区推进水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源头区;水生态保护;林草覆盖;牧区草地;农牧交错带;生态补偿【作者】王浩;王琳【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3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我国陆地国土面积960万km2,疆域广阔,地形起伏,山区面积(含丘陵和高原)约占70%。
我国降水相对集中于山丘区,其降水量占全国降水量的85.2%,山区也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
长期以来,自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双重驱动因子,不断改变着河流源头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流域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产生影响。
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我国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我国江河源头区类型。
共计八大类:①东北黑土区江河源头区。
该区主要分布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呼伦贝尔高原,主要河流涉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
水土保持碳汇内涵与测算方法曹文洪;张晓明;张永娥;刘冰;王友胜;赵阳;殷小琳;韩晓【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年(卷),期】2024(22)1【摘要】水土保持深刻改变着地表覆被和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等,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和耕作措施为切入点,按照“机理阐述—模型构建—分类测算”的总体思路,阐明水土保持碳汇内涵,明确了水土保持碳汇途径,构建水土保持碳汇测算方法,估算全国水土保持碳汇量。
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具有垂向碳增汇、横向保土固碳(减少侵蚀土壤横向输移导致的碳流失)与减蚀减碳(避免碳排放)的多重功能。
2021年,全国现存水土保持措施垂向碳增汇总量为1.54亿t,对陆域碳汇的贡献约43.5%~56.5%,其中林草措施植被和土壤碳汇量超过95%。
水土保持保土固碳作用显著,2021年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固碳总量为3 040.86万t,且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和长效作用。
总体来说,2021年水土保持碳增汇(不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植被碳汇量和土壤碳汇量)和减碳量为5 115万~6 230万t CO_(2),约占到全国现有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总量的4%~6%,这一部分尚未纳入国家碳汇核算体系,其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
【总页数】11页(P1-11)【作者】曹文洪;张晓明;张永娥;刘冰;王友胜;赵阳;殷小琳;韩晓【作者单位】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相关文献】1.碳酸盐风化碳汇与森林碳汇的对比——碳汇研究思路和方法变革的必要性2.农业净碳汇测算方法研究综述3.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4.种植业碳源、碳汇测算与净碳汇影响因素动态分析:山东例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实验室主任应聘材料个 人 简 历姓 名: 王 浩专 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单 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职 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个人经历姓 名 王 浩 工作单位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出生年月 1953.8 职务职称 所长、教授级高工 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 最高学位 博士研究领域 流域水循环、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资源管理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北京市政府 参事全球水伙伴(中国) 副主席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副理事长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副理事长 水利部科技委 委员环境保护部科技委 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 委员清华大学 客座教授 武汉大学 客座教授 天津大学 客座教授学习及工作简历1978.4-1982.7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资源专业 本科生 学士 1982.8-1985.3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专业 研究生 硕士 1985.4-1987.7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工程师 工程师 1987.8-1989.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 博士 1989.8-1994.5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副室主任 工程师、高工1994.6-1997.2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 教授级高工 1997.3-200.3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1999.1-至今 中国水科院 学委会副主任 教授级高工 2001.1-至今 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 教授级高工 2001.4-至今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所长 教授级高工 2005.11-至今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五年主要承担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计划名称项目[1]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2]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负责人[3] “社会水循环系统演化机制与过程模拟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4] 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5] “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6] “水文学方法研究”国家科技基础研究工作专项项目负责人[7] “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课题负责人[8] “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前期工作”水利部基建前期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9] “科技支撑引领新疆跨越发展战略研究”科技部援疆重大咨询项目课题负责人[10] “三峡工程论证结论阶段性评估水文与防洪专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专家组组长近五年获得主要荣誉序号 项目名称(证书编号)或授予单位奖项名称获得年份排名[1]“中国分区域生态需水”(证书编号:2009-J-222-2-07- R0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9排名第2[2]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证书编号:2006-J-222-2-01-R0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 排名第1[3]“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需水研究”(证书编号:GYJ20090409-G01)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 排名第1[4]“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证书编号:GYJ20090218-G01)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 排名第1[5]“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证书编号: GYJ20060313- G01)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 排名第1[6]“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 排名第1[7] “滦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及三维仿真”(证书编号: 2010-3-33- G02)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0 排名第2[8]“松辽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专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特等奖 2006 排名第1[9] 中组部等四部委 国家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6[10]水利部 “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200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是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
院本部由位于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南院)和车公庄西路20号(北院),以及大兴试验基地和延庆试验基地组成。
京外有位于呼和浩特市的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天津市的水利电力机电研究所。
本院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前身为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几经变迁,于1958年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批准,将国内多家水利水电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现任院长匡尚富,历任院长有张子林、张光斗、林秉南、张泽祯、杨德晔、陈炳新、梁瑞驹、高季章。
先后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现有院士6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陈厚群、韩其为、王浩、胡春宏;已故院士6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张光斗、林秉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文熙、钱宁、汪闻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本院已建设成为人才优势明显、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级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
截止2017年底,全院在职职工1367人,其中包括院士6人、硕士以上学历866人(博士50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824人(教授级高工323人),是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现有10个非营利研究所、4个科技企业、1个综合事业和1个后勤企业,拥有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个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领域已覆盖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生态、防洪抗旱与减灾、泥沙与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工程抗震、水力机械与机电、自动化、工程监测与检测、新能源、遥感技术及应用、水利史与水文化、牧区水利等18个学科、93个专业方向。
具有工程咨询甲级(水利工程、水电)、乙级(新能源、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资格证书、水文与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证书、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格证书、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格证书、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甲级资质(岩土类、混凝土工程类、量测类)、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等证书,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被遴选为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机构以及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大中型水闸安全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单位。
布哈河流域水资源的气候演变特征张超;何立新;王琳【摘要】布哈河是青海湖最重要的径流补给河流,其流域水资源气候演变分析对于青海湖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通过天骏、刚察、茶卡气象站长系列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布哈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流域内气温均显著升高,海拔越高升温越明显,冬季升温较其它季节明显.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累计距平曲线对各时段的升温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升温自1986年开始至1997年有一个10年左右的波动期,随后在1997出现显著的突变过程,在与青藏高原整体趋势一致的基础上表现出区域自身的增温特点.降水呈增加趋势,但不如温度明显.海拔越高降水增加越明显,夏季降水增加较其它季节明显.根据气温和可利用降水变化特征,流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增温增湿期,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相对暖干期,21世纪前10年复转为暖湿期.%Buha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charging source for Qinghai Lake.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Buha River basi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Qinghai Lake.Based on the long seri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at Tianjun,Gangcha and Chaka stations,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continues to rise significantly at all the three stations.At Tianjun the highest station,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themost.Among the four seasons,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most in winter.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cumulative anomali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time.The temperature rise had a 10-year fluctuation period from 1986 to 1997,andthen went through a significantly abrupt change in 1997.This coincides with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 the years.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lso has increased,but not so significantly a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The increase is more significant at the higher station.Among the four seasons,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the most in summer.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available precipitation,the basin is going through a continuous warm and wet period since the 1980′s.It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dry in the 1990′s,and then became warm and wet again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 century.【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15)002【总页数】6页(P45-49,57)【关键词】布哈河;青海湖;气温;降水;气候演变【作者】张超;何立新;王琳【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2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青藏高原区域的响应更敏感[1]。
中小河流治理水生态功能两级分区研究——以哈尔滨市蚂蚁河流域为例崔巍;高青峰;白音包力皋;陈文学【摘要】面向中小河流生态治理需求,阐述了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内涵,对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以哈尔滨市为对象,考虑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因素,划分了哈尔滨市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分析了蚂蚁河水生态服务功能和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径流深、坡度、地均GDP和水功能区指标,参照子流域及行政边界,划分了蚂蚁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根据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结果,提出了哈尔滨市及蚂蚁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与保护方向,为该区域水陆一体化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4(012)004【总页数】8页(P394-401)【关键词】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生态管理;分区指标体系;哈尔滨市【作者】崔巍;高青峰;白音包力皋;陈文学【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哈尔滨市水务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2我国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治理总体滞后。
除了具有突出的洪涝灾害问题外,许多河流还存在水污染加剧、生物栖息环境遭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退及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将是我国今后中小河流治理的重点方向之一。
采用区划方式揭示不同区域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服务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国内外资源管理的通用做法。
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提出水生态系统区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参考区识别、生态完整性评价以及水污染控制方法研究[1];欧盟在生态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水生生物指标为核心的水体生态质量评估方法,并分别针对受损水体和未受损水体明确保护目标[2]。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龚丽;吴一红;白音包力皋;穆祥鹏【摘要】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 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 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流速的游泳行为响应,鱼类的摆尾频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整个游泳过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游泳阶段的最大流速依次为临界游速的45.6%、82.8%、95.9%和100%.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大家鱼游泳能力进行有益补充,也可为鱼道流速设计提供游泳能力参数.【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3【总页数】6页(P211-216)【关键词】游泳能力;游泳行为;草鱼幼鱼;临界游泳速度;鱼道【作者】龚丽;吴一红;白音包力皋;穆祥鹏【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4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统计,我国已建水库大坝高达9.8万座,是世界上建造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另有过流能力不低于1 m3/s的闸、堰等水利设施27万多座[1]。
这些水利工程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给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阻断了河道的纵向连通性,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段化,隔断了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了鱼类种质交流,使鱼类产卵、索饵等洄游难以进行,致使江河鱼类资源逐年衰退,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相当严重,在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欧洲、澳大利亚及美洲地区也都普遍存在[2]。
附件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是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机构。
院本部由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南、北两座院落,以及大兴试验基地和延庆试验基地组成。
京外有位于呼和浩特市的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天津市的水利电力机电研究所。
本院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前身为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于1958年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批准,将多家单位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院现已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明显的国家级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
目前,本院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4人。
现有14个非营利研究所、5个科技企业、1个综合事业部和1个后勤企业,拥有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8个部级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覆盖了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与生态、防洪抗旱与减灾、水土保持与江湖治理、农村与牧区水利、水利史、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工程抗震、机电、自动化、工程监测与检测、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信息化技术等多个学科方向。
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
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和技术服务等科研工作。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胡春宏;方春明;许全喜【摘要】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汛末提前蓄水等对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形成“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保持水库长期使用的建议,试图为三峡水库科学高效安全运用提供科技支撑.【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19(050)001【总页数】10页(P2-11)【关键词】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水库运用方式;蓄清排浑;优化调度【作者】胡春宏;方春明;许全喜【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51 研究背景泥沙问题涉及水库寿命、库区淹没、泥沙冲淤与航道演变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三峡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在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国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极为重视,动员了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等二十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原型观测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国内外水库类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证,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确定三峡工程蓄水位175 m的水库规模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等解决泥沙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提供了科技支撑[1-3]。
鉴于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从论证阶段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组织协调国内科研、设计、运行、院校、监测、管理等相关单位,在三峡工程论证、初设、建设、运行各个阶段,实施了系列泥沙问题研究[4-6]。
第34卷第1期2023年1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1Jan.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1.006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严子奇,周祖昊,严登华,韦瑞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38)摘要: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是流域干旱预警的重要指标,可作为启动流域抗旱应急响应㊁指导水利工程开展抗旱调度的重要依据㊂本文针对江河断面旱限水位的相关概念和技术问题,完善了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的内涵,指出其是表征河流进入低枯状态即将产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缺水风险的水位(流量)阈值㊂考虑不同干旱程度及干旱期用水规律,从分级分期的角度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河段的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㊂通过对渭河临潼断面和抚河廖家湾断面的实例应用,验证了算法对资源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断面的适用性和合理性㊂本研究为水旱灾害防御部门制定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提供了通用算法,能够为干旱预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㊂关键词:旱限水位(流量);江河断面;分级分期;干旱防御中图分类号:TV697.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1-0053-10收稿日期:2022-08-07;网络出版日期:2022-12-02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 /detailʊ32.1309.P.20221201.1707.001.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C3000205);水利前期计划资助项目(2019-000011-76-01-000983)作者简介:严子奇(1983 ),河北深州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㊂E-mail:yanzq@干旱是全球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持续时间长㊁影响范围广和强度高的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1]㊂干旱也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干旱灾害呈现出频发㊁重发的趋势[2-4]㊂面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频发的趋势,在流域重要控制断面建立干旱预警指标体系对流域干旱防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㊂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标准化径流指数等水文干旱预警指标,这种指标更多的是基于历史监测样本的丰枯概率分布来确定当前河流的干旱情况[5],由于不能反映河流的水资源供需态势,对于支撑干旱防御决策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㊂为加强流域干旱监测预警,2011年,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旱限水位(流量)确定办法“[6]㊂其中综合考虑江河断面的用水需求和工程制约因素,以其最高(大)需求值作为旱限水位确定依据,并于2012年在全国180多个断面进行了试点[7]㊂但该算法全年采用唯一的水位(流量)进行干旱预警指标,既无法体现年内需水过程差异,也没有对干旱程度加以区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些局限性㊂之后,有学者采用Fisher 最优分割法㊁成因分析法对旱限水位进行分期研究,并结合优化调度技术建立湖库等控制性工程的分级分期旱限水位[8-12]㊂但是,对于流域内水情监测关键节点的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干旱防御部门在实践中通过频率计算或典型年分析方法也形成了干旱预警指标[13-16],但是经验性较强,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㊂本文围绕流域干旱防御实践需求,针对不同类型河段,对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概念内涵进行深入解析,结合不同干旱程度及干旱期各行业用水规律,从分级分期的角度提出能够适用于多种情况的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满足预警分级㊁指标分期的管理要求㊂本研究通过对渭河临潼断面与抚河廖家湾断面进行应用,验证了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旱灾防御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㊂5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1㊀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内涵及计算方法1.1㊀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内涵解析(1)概念内涵㊂从流域水循环系统角度来看,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随着降水偏少,是河流进入低枯状态㊁即将产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缺水风险的水位阈值,反映流域水循环系统与需水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平衡㊂在实践中,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是指水位持续偏低或流量持续偏小,即将影响断面供水区域城乡居民生活㊁工农业生产㊁生态环境等用水安全,应发布预警并采取抗旱措施的江河断面水位(流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由日常管理进入应急管理的重要标志㊂(2)功能作用㊂由于河道并不具备水库㊁湖泊的主动调节控制能力,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作为流域干旱预警指标,对即将发生的旱情起到风险预警指示作用,也是流域抗旱应急响应的启动指标;另一方面,可将其作为流域水量调控的参考指标,接近或低于旱限水位(流量)时,应结合工程调度和节水管理等措施,将水位(流量)维持或恢复至旱限水位(流量)以上,保障干旱期用水需求㊂(3)适用对象㊂考虑干旱期的重点保障目标和全流域旱情研判需求,具有城乡供水任务㊁重要工农业生产任务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河段控制断面,以及对干旱预警工作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断面应制定旱限水位㊂(4)分级应用与分期管理㊂为了应对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于江河湖库均可制定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㊂建议将江河断面旱限水位划分成应对轻度干旱的旱警水位(流量)和应对特大干旱的旱保水位(流量)[10-11],实际操作中可根据管理需要对分级进行细化㊂为了体现河流天然水文节律以及不同行业分时期用水需求,应根据气候㊁水文特征和行业耗水特点,对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进行预警分期划分,对不同时期分别确定预警指标,满足抗旱分期管理的要求㊂1.2㊀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计算方法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包括分期划分㊁需水计算㊁旱限水位(流量)计算和合理性分析等步骤㊂1.2.1㊀分期划分由于不同的用户需水过程有着时间上的差异,不同时期各行业用水过程有着不同的保障目标㊂结合江河水文特征和抗旱期生产㊁生活㊁生态用水需求的优先级和集中程度,划分旱限水位(流量)的预警分期,可采用Fisher最优分割法㊁成因分析法㊁模糊分析法㊁分形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划分㊂一般情况下可将水文年划分为汛期㊁枯水期和农业用水关键期等分期(图1)㊂实际应用中,中国不同地区气候㊁水文㊁用水条件并不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㊂对于来水与需水分期交叉的情况,建议以需水分期为主㊂图1㊀干旱预警分期示意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drought early warning stages1.2.2㊀河道外需水计算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种或多种方法计算轻度干旱和严重干旱情况下的设计需水量,作为用于计算旱警㊀第1期严子奇,等: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55㊀和旱保水位(流量)的社会经济需水量㊂(1)用水量调查统计法㊂调查统计江河湖库供水范围内近10a分行业用水统计数据,分别选取一般枯水年(75%频率)和特枯水年(95%频率)城乡生活㊁企业生产㊁农业灌溉等行业的逐月用水量作为计算旱警和旱保水位(流量)的河道外社会经济需水量㊂(2)定额计算法㊂依据地方定额标准,结合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正常年份下分行业需水量㊂将正常年份下分行业需水量与干旱调整系数(调查)的乘积作为用于计算旱警和旱保水位(流量)的河道外社会经济需水量㊂干旱调整系数参考‘区域旱情等级:GB/T32135 2015“中对不同等级干旱的量化界定指标(表1),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㊂表1㊀需水调整系数参考表Table1Water demand adjustment coefficient reference table对应等级生活需水工业需水灌溉需水旱警0.90~0.950.90~0.95ȡ0.70旱保ɤ0.70ɤ0.70ɤ0.20㊀㊀(3)模型调算法㊂对于水资源供需关系较为复杂的地区,建议采用模型调算方法对干旱年份河流供水范围内的需水量进行计算:采用水资源配置模型,考虑不同行业㊁不同用户㊁不同时段的需水要求及工程供水能力,对河流供水范围内的水资源供需过程进行典型年或长系列调算,得到一般枯水年(75%频率)和特枯水年(95%频率)的社会经济分行业用水逐月过程,作为对应于旱警和旱保水位(流量)的河道外社会经济需水量㊂1.2.3㊀河道内需水计算对于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根据‘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 2014“,通常可采用Tennant 法㊁90%最枯月法等方法确定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㊂对于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河段,在其生态关键期可采用生物需求法㊁生物空间法等方法确定生态需水量㊂对于航运需水量(通航水位),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 2014“,合理确定河流㊁湖泊通航水位㊂对于国家和地方已经颁布生态环境流量指标㊁通航水位(流量)指标或已制定水量调度规则的地区,采用已有指标或调度规则,以保证抗旱管理与水资源管理㊁航运管理的协调性㊂1.2.4㊀旱限水位(流量)计算(1)资源约束型断面㊂资源约束型断面主要以水量来作为约束因素,取水工程设施对水位没有特定要求㊂此时,旱限水位/流量(Q)采用外包线和逐级叠加的方法计算,即在河道内需水流量对应水位取最高值的基础上,叠加河道外需水量后对应的流量/水位(Z)㊂计算原理如图2所示㊂图2㊀资源约束型断面旱限水位(流量)计算示意Fig.2Schematic diagram of calculation of drought-limited water level(flow)for resource-constrained section5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资源约束型断面第i月(旬)旱限水位(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 hx,i=W s,i+max[Q e,i,f(H1,i)](1)Z hx,i=f-1(Q hx,i)(2)式中:Q hx,i为i月(旬)江河断面旱限流量,m3/s;Z hx,i为i月(旬)江河断面旱限水位,m;Q e,i为i月(旬)生态流量,m3/s;W s,i为i月(旬)社会经济取水流量,m3/s;H1,i为i月(旬)通航水位,m;f()为河道水位 流量转换函数㊂(2)综合约束型断面㊂综合约束型河段在考虑水量约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必要的工程因素来确定旱限水位(流量)㊂旱限水位采用外包线和逐级叠加的方法计算,即在河道内需水流量对应水位取最高值的基础上,叠加河道外需水量后,再与取水高程取外包线㊂综合约束型断面第i月(旬)旱限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 hx,i=max{W s,i+max[Q e,i,f(H1)],f(H2)}(3)式中:H2为取水工程设施要求的水位,m㊂(3)分期处理㊂在逐月旱限水位(流量)计算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分期管理实践,对各干旱分期内逐月旱限水位取外包线,得到分期旱限水位㊂分期旱限水位计算公式如下:Z T=max(Z1,Z2, ,Z i)(4)式中:Z T为分期T的旱限水位,m;Z i为分期T内第i月旱限水位,m㊂(4)多控制断面情景㊂对于有多个取水节点或断面的河段,可选取最上游断面为代表断面,取所有断面控制流量最大值作为该河段的旱限流量(或换算对应水位),其含义是在干旱时期保障断面控制河段各个节点的用水需求,其中,各个节点流量需求已经是对于该节点来说的最基本用水需求㊂计算原理如图3所示㊂图3㊀具有多个断面河段旱限水位(流量)计算示意Fig.3Schematic diagram of calculation of drought-limited water level(flow)for river reach with multiple sections1.2.5㊀旱限水位(流量)合理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旱限水位(流量)的重现期(R)与历史干旱程度重现期之间的差距,对旱限水位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㊂若有N年长系列数据,则重现期计算方法为:(1)对于第i个分期T i,计算每个年份分期T i内各月水位最小值Z j min T i,j=1,2, ,N;(2)统计Z j min T i(j=1,2, ,N)低于旱限水位Z T i的次数n i;(3)T i分期旱限水位的重现期(R i)为R i=N/n i(5)式中:N为长系列水位资料的年数㊂对于划分旱警水位和旱保水位断面,要分别进行计算㊂建议低于旱警水位的重现期约5年一遇,低于旱保水位的重现期约10年一遇㊂旱限流量重现期计算方法与旱限水位一致㊂㊀第1期严子奇,等: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57㊀2㊀实例分析采用渭河临潼断面和抚河廖家湾断面开展资源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算法验证㊂从断面位置示意图(图4)中也可以看出,2个断面也分别代表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典型河流断面㊂图4㊀案例断面位置示意Fig.4Location diagram of case sections2.1㊀资源约束型 渭河临潼断面2.1.1㊀研究区概况及基本数据临潼断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渭河干流,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6 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0%㊂该断面设有临潼水文站㊂断面下游20km处有交口抽渭灌区,是主要沿河用水户㊂灌区渠首取水口位于河床底部,取水高程对断面水位没有要求,所以该断面属于资源约束型断面㊂结合河道特点,以旱限流量作为干旱预警指标㊂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临潼水文站1956 2016年逐日水文资料,交口抽渭灌区工程设计参数㊁灌溉面积㊁种植作物㊁灌溉制度㊁用水定额及1998 2016年逐月(旬)取水资料㊂2.1.2㊀分期划分综合考虑水文站径流㊁水位年内波动规律,以及当地以小麦㊁玉米㊁棉花为主的灌溉制度,对该断面干旱预警期进行划分,将一个水文年划分为3个时期,其中,3 5月为农业灌溉期,6 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㊂2.1.3㊀枯水年需水分析(1)河道内需水㊂渭河水量较为丰沛,根据Tennant法,同时考虑‘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实施细则“[17]中临潼断面和下游华县断面的流量保障要求,将25m3/s作为适宜生态流量,用于计算旱警流量;将12m3/s 作为最小生态流量,用于计算旱保流量㊂(2)河道外需水㊂分别采用用水量调查统计法和定额计算法得到交口抽渭灌区一般枯水年(75%频率)和特枯水年(95%频率)的逐月需水过程㊂从偏安全的角度考虑,对2种方法得到的用水量逐月取最大值得到综合需水量,作为旱限水位(流量)计算的基础(表2)㊂5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2.1.4㊀旱限流量计算临潼断面属于资源约束型断面,采用式(1)得到临潼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流量(表2)㊂表2㊀渭河临潼断面旱限流量计算Table2Calculation table of drought-limited flow in the Lintong section of Weihe River单位:m3/s时间农业取水流量按实际引水量计算按灌溉制度计算核定取水流量P=75%P=95%P=75%P=95%P=75%P=95%旱警流量分期旱警流量旱保流量分期旱保流量6月23161011231648482837 7月17181921192144483337 8月15252022202545483737 9月00000025481237 10月00000025391227 11月5103451030392227 12月9156791534392727 1月1496714939392127 2月131434131438392627 3月171989171942423134 4月13221010132238423434 5月81791091734422934 2.1.5㊀旱限流量合理性分析根据1961 2018年58a逐月流量资料统计(表3),旱警流量中枯水期共有14a流量低于旱警流量,灌溉期和汛期各有9a流量低于旱警流量,各分期内旱限水位的重现期为4~6a;旱保流量中枯水期共有7a 流量低于旱保流量,灌溉期和汛期各有6a流量低于旱保流量,重现期为8~10a㊂所得旱限流量的重现期结果合理,能够指导干旱年份下河道断面取用水的调度㊂表3㊀渭河临潼断面旱限流量重现期Table3Recurrence period of drought-limited flow in Lintong section of Weihe River单位:a分期旱警流量旱保流量低于旱警流量的数量重现期低于旱保流量的数量重现期汛期(6 9月)96610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14478农业灌溉期(3 5月)966102.2㊀综合约束型 抚河廖家湾断面2.2.1㊀研究区概况及基本数据廖家湾断面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4 6月,约占全年降水的60%㊂该河段同时兼顾生态需水㊁城市水厂取水㊁金林渠灌区取水以及下游赣抚平原灌区取水等用水需求,且在实际运行中,水厂㊁灌区取水设施对断面来水均有水位要求,否则取水受影响,故廖家湾断面属于水位㊁水量双重约束的综合约束型断面㊂赣抚平原灌区取水断面距离廖家湾断面45km㊂㊀第1期严子奇,等: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59㊀㊀㊀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廖家湾水文站1970 2016年逐日流量资料,金林渠灌区㊁赣抚平原灌区工程设计参数,抚州市荆公路水厂㊁南区水厂和钟岭水厂1998 2016年取水资料及抚州市用水定额等数据资料㊂2.2.2㊀干旱分期根据流域降水㊁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同时考虑当地以早稻㊁晚稻㊁蔬菜及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灌溉制度,将全年12个月划分为3个分期:4 6月为汛期,7 9月为灌溉用水高峰期,10 3月为枯水期㊂由于廖家湾断面位于南方丰水地区,旱限水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灌溉用水高峰期和枯水期,因此本案例重点展示7月至次年3月的旱限水位(流量)计算㊂2.2.3㊀枯水年需水分析(1)廖家湾断面生态需水㊂抚河属于南方丰水流域,水量丰沛,以Tennant法为基础,结合李荣昉等[18],Yan等[19]对抚河流域各个断面生态需水核算结果,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20%即55.6m3/s作为非汛期的适宜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用于计算旱警水量;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10%即27.8m3/s作为非汛期最小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用于计算旱保水量㊂(2)廖家湾断面社会经济需水㊂廖家湾断面附近的抚州市荆公路水厂㊁南区水厂和钟岭水厂是抚州城区重要的自来水厂,河道控制流量需充分考虑3个水厂的影响,设计取水量分别为5万㊁3万和10万m3/d,折合设计取水流量共2.08m3/s㊂近年来,由于抚河河床下切较多,在流量较小情况下,抚河水位较低,水厂取水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钟岭水厂影响最大㊂经调查,廖家湾断面基本流量为60m3/s时,可保证城区水厂取水需求㊂根据Yan 等[19]对抚河流域的枯水年配置成果,金临渠灌区在75%和95%频率年份非汛期取水流量如表4所示,分别用于计算旱警流量和旱保流量㊂(3)下游断面社会经济取水流量㊂根据赣抚平原管理局资料,满足赣抚平原灌区取水的需要,按定额计算,灌溉面积为6.87万ha(需水流量47.9m3/s),城镇居民用水流量约2.10m3/s,总需水流量为50.0m3/s㊂2.2.4㊀旱限流量计算廖家湾断面既有水量要求,又有取水高程要求,因而采用式(3)计算廖家湾断面控制流量㊂通过对生态流量㊁农业取水流量和水厂取水流量进行叠加,之后与取水设施要求流量比较取最大值,得到75%和95%频率年份下廖家湾断面控制流量(表4)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95%频率年份,由于各月生态流量㊁农业取水流量和水厂取水流量之和均小于取水设施要求流量(60m3/s),故95%频率年份下廖家湾断面控制流量均为60m3/s㊂表4㊀廖家湾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流量计算Table4Calculation table of drought-limited flow in Liaojiawan section单位:m3/s分期月份生态流量农业取水流量P=75%P=95%P=75%P=95%水厂取水流量控制流量分期旱限流量P=75%P=95%旱警旱保灌溉期7月55.627.89.78.8 2.0867.460.067.760.0 8月55.627.89.78.8 2.0867.460.067.760.0 9月55.627.810.09.0 2.0867.760.067.760.0枯水期10月55.627.8 4.5 3.9 2.0862.160.062.160.0 11月55.627.8 2.6 2.1 2.0860.360.062.160.0 12月55.627.8 2.6 2.1 2.0860.360.062.160.0 1月55.627.8 2.6 2.1 2.0860.360.062.160.0 2月55.627.8 2.6 2.2 2.0860.360.062.160.0 3月55.627.8 2.6 2.1 2.0860.360.062.160.06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㊀㊀根据图3,取廖家湾控制流量与下游断面控制流量(50.0m3/s)的最大值,并进行分期处理,得到廖家湾断分级分期旱限流量(表4),用于对抚河干流下游进行干旱预警㊂2.2.5㊀合理性分析根据廖家湾断面1956 2016年逐月来水径流,得到廖家湾断面分期旱限流量重现期如表5所示㊂经统计,灌溉期旱警流量重现期为5a,旱保流量重现期为9a;枯水期旱警流量重现期为4a,旱保流量重现期为5a,结果较为合理㊂表5㊀廖家湾断面分期旱限流量重现期Table5Recurrence period of staged drought-limited flow in Liaojiawan section单位:a分期旱警流量旱保流量低于旱警流量的数量重现期低于旱保流量的数量重现期灌溉期(7 9月)12579枯水期(10月至次年3月)1541253㊀结㊀㊀论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是流域干旱预警和抗旱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为解决不同类型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确定计算问题,本文开展了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研究,提出了针对资源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江河断面的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并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典型河流断面进行了应用,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㊂主要结论如下:(1)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是随着干旱的发展河流进入低枯状态㊁即将产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缺水风险的水位阈值,反映流域水循环系统与需水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平衡㊂由于河道并不具备水库㊁湖泊的调节控制能力,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主要作为流域干旱预警指标,可对即将发生的旱情进行风险预警指示,并将其作为流域抗旱应急响应的启动指标和流域水量调控的参考指标㊂(2)本文制定了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分级㊁分期标准,针对资源约束型断面和综合约束型断面,提出了较为通用的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技术,结合基于重现期分析建立了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的合理性分析方法㊂通过对渭河临潼断面和抚河廖家湾断面的实例应用,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㊂(3)本文提出的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计算方法作为一种通用的算法可以根据实践需求进行灵活调整㊂尤其对于全局节点㊁分支节点和末端节点等不同层级水系节点,应在干旱分级㊁预警分期等方面因地制宜,以适应流域整体与支流分区干旱预警管理的需求㊂(4)江河断面旱限水位(流量)作为面向干旱预警的指标,应与河湖生态流量指标进行衔接协调,从而反映水资源管理在应急态和常规态的不同需求㊂旱限水位(流量)的确定应对干旱期所应保障的生态流量进行科学核算,充分考虑天然水文节律,以保障有限的水资源在干旱年份发挥最大效益㊂旱限水位(流量)与生态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㊂参考文献:[1]IPCC,AR6Climate change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2]虞美秀,董吴欣,张建云,等.基于大范围地面墒情监测的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J].水科学进展,2022,33(2):185-195.(YU M X,DONG W X,ZHANG J Y,et al.Agricultural drough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based on large-scale ground mo-nitoring of soil water content[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22,33(2):185-195.(in Chinese))[3]顾磊,陈杰,尹家波,等.气候变化下中国主要流域气象水文干旱潜在风险传播[J].水科学进展,2021,32(3):321-㊀第1期严子奇,等:江河断面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流量)确定方法61㊀333.(GU L,CHEN J,YIN J B,et al.Risk propagation from meteorological to hydrological droughts in a changing climate for main catchments in China[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21,32(3):321-333.(in Chinese))[4]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全国抗旱规划[R].北京: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1.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Office of the Nation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National drought relief plan [R].Beijing: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Office of the Nation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2011.(in Chinese))[5]SVOBODA M,FUCHS B,Integrated Drought Management Programme(IDMP).Handbook of drought indicators and indices[M]. Geneva:Drought Mitigation Center Faculty Publications,2016.[6]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旱限水位(流量)的确定办法[Z].北京: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1.(Office of the Nation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Determination of the water level(flow)limit for drought[Z].Bei-jing:Office of the Nation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2011.(in Chinese))[7]刘宁.中国干旱预警水文方法探析[J].水科学进展,2014,25(3):444-450.(LIU N.Studies on hydrologic drought warn-ing in China[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4,25(3):444-450.(in Chinese))[8]CHANG J X,GUO A J,WANG Y M,et al.Reservoir operations to mitigate drought effects with a hedging policy triggered by the drought prevention limiting water level[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9,55(2):904-922.[9]严子奇,周祖昊,韦瑞深,等.基于双层滑动的水库旱限水位确定算法[J].水科学进展,2022,33(6):914-923. (YAN Z Q,ZHOU Z H,WEl R S,et al.A double-layer sliding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drought-limited water level of reser-voir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22,33(6):914-923.(in Chinese))[10]罗成鑫,丁伟,张弛,等.水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设计与控制研究[J].水利学报,2022,53(3):348-357.(LUO CX,DING W,ZHANG C,et al.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grading and staged drought-limited water level for reservoir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2,53(3):348-357.(in Chinese))[11]周建中,刘志明,娄思静,等.一种湖泊分级分期旱限水位确定与动态控制方法[J].水利学报,2022,53(2):127-138.(ZHOU J Z,LIU Z M,LOU S J,et al.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d dynamic controlling the limit water level of lakes by classification and stage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2,53(2):127-138.(in Chinese))[12]韦瑞深,严子奇,周祖昊,等.基于逆序递推的水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确定方法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2022,20(4):343-351.(WEI R S,YAN Z Q,ZHOU Z H,et al.Study 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graded and staged drought limited water level of reservoir based on the reverse order recursive algorithm[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22,20(4):343-351.(in Chinese))[1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Z].广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The GeneralOffice of the Peopleᶄ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Emergency plan for flood control,drought prevention,wind and freeze preven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Z].Guangzhou: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Peopleᶄ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21.(in Chinese))[14]吴甜.浅谈广东省主要江河水库旱限水位(流量)确定[J].广东水利水电,2012(11):17-20.(WU T.Brief discussionon determination of dry water level(flow)of main rivers and reservoirs in Guangdong Province[J].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2012(11):17-20.(in Chinese))[1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Z].杭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The General Officeof the Peopleᶄ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Emergency plan for flood control,typhoon and drought relief in Zhejiang Prov-ince[Z].Hangzhou: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Peopleᶄ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2020.(in Chinese)) [16]张艳玲.陕西省主要江河水库旱警水位(流量)确定及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7,27(5):100-103.(ZHANG Y L.Determination of drought warning flow and water level for major rivers and reservoirs in Shaanxi Province[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2017,27(5):100-103.(in Chinese))[17]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实施细则“的通知[Z].西安:陕西省水利厅,2010.(Shaanxi Provincial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Notice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for water dispatching of the Weihe River in Shaanxi Province [Z].Xiᶄan:Shaanx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2010.(in Chinese)) [18]李荣昉,丁永生,程丽俊,等.基于水量分配方案的抚河流域最小控制需水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58-63.(LI R F,DING Y S,CHENG L J,et al.Study on the method of the minimum control water demand in F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