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_1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蝉》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蝉》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蝉》原文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三、《蝉》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
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9《蝉》当堂达标题(一)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指高大的东西。
也形容外表强大实际却脆弱的东西。
()(2)大水淹没头顶的灾难。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3)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4)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被触动。
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2.本文选自 (作者)的《昆虫的故事》。
他是世界著名的______, ______国人。
代表作《昆虫的故事》, 又名《》, 全书共10卷, 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雨果称他为“”。
《昆中的故事》中关于蝉有四个部分内容:《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
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这些文章。
3.从全文看, 作者按照、、、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突出蝉“”这一重要特点。
4.“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 钻入地下, “隐藏了自己, 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它要在地下生活多长时间才能长大呢?它在地下怎样生活, 目前有人知道吗?5.本文第一部分介绍蝉穴的顺序是怎样的?6.本文第二部分介绍蝉从卵到幼虫的顺序是:走出壳外→→→→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
蝉与蚁施蛰存拉封丹以蝉与蚁为寓言, 说蝉终日咏歌, 不知储蓄粮食, 遂至身先蒲柳而亡, 蚁则孜孜矻矻, 有春耕夏耨、秋收冬藏的能耐, 卒岁无虞, 避寒有术。
终论是把人教训一顿, 应学学蚂蚁的勤劳, 而不可学蝉的耽于逸乐。
小时读了这则寓言, 就对蚂蚁的辛劳起了尊敬之心, 对于只顾享乐的鸣蝉, 认为它们是自作孽, 是不值得可怜的。
今天走过一株大柳树下, 恰好有鸣蝉在柳叶间聒噪。
夕阳红红地照耀在西天, 阵阵微风吹拂, 也不觉得燠热, 何况我只穿上了短裤, 还有手中的大葵扇。
渐渐地我非但不再觉得它们烦乱, 甚至竞听出一些意思来。
倘若蝉不唱歌, 它是否能活到蚂蚁那样的寿命?反过来说, 若蚂蚁效蝉的懒惰, 是否会和蝉同死生?从这两种昆虫的生命来说, 它们并不觉得谁比谁活多了几年,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彼此都过了一生。
蝉第一课时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隧.道(suì) 恶.劣(è) 不怀好意无动于衷B.倒.悬(dǎo) 防御.(yù) 张合自如爬上爬下C.车辙.(zhé) 黏.土(nián)小心瑾慎沐浴阳光D.折.皱(zhé) 纤.维(xiān) 毫无顾忌动摇不定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声音杂乱,不清静)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缝隙)C.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一动不动)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对于学生逃课的行为,学校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坚决予以制止!B.有一回,年长的那个宦官回过头来,冲我不怀好意....地笑了笑。
C.使用公筷公勺成为潮流,倍受市民推崇,这种“新食尚”不言而喻....地成为时下餐桌文化。
D.沉静的心灵比暴烈的心灵要伟大得多,汪曾祺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2)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 ) (3)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文学界的“维吉尔”。
B.《昆虫记》又叫做《昆虫物语》,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蝉古诗带拼音版标准(一)蝉古诗带拼音版标准简介•蝉古诗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诗歌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蝉古诗逐渐演变为拼音版蝉古诗,以方便更多读者阅读和理解。
拼音版蝉古诗的优点•帮助读者更好地发音和理解古诗文化。
•使诗歌更具美感和韵律感。
•方便学习者学习和记忆古诗。
拼音版蝉古诗的标准•拼音版蝉古诗采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每个字的读音。
•每个字的拼音采用标准汉语拼音系统。
•注音符号和拼音应该与字体大小一致,位置一致。
•拼音注音要清晰可读,与古诗格式和排版相适应。
创作者应遵守的原则•文字排版工整,字体大小一致。
•拼音标注准确,清晰易读。
•韵律感强,读起来流畅优美。
•注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符合古诗的要求。
•保持古诗的内涵和意境,不损害原诗的美感。
如何创作拼音版蝉古诗1.首先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作为创作的基础。
2.逐字注音,在正确的位置标注拼音。
3.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音调。
4.保持古诗的格式和结构,不改变原诗的意思。
5.重复阅读,调整韵律和节奏,使其更加流畅和美妙。
拼音版蝉古诗的应用领域•教育领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提升文化素养。
•文学研究: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古诗阅读方式。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拼音版蝉古诗能够激发创作灵感。
结论拼音版蝉古诗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形式,能够帮助更多人理解和欣赏古诗文化。
创作者在创作拼音版蝉古诗时,应该注重音韵美感和符合古诗的内涵。
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拼音版蝉古诗将在教育、文学研究和创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蝉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蝉》的内容:
1.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这句诗说的是蝉低着头饮用着清澈的露水,它那响亮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哎呀,你想想看,那蝉就像一个歌唱家,在树枝上尽情歌唱,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一样,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你说蝉是不是很厉害呢?
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说蝉处在高高的位置,声音自然能够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这就好比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就像我们班的学霸,不管啥时候考试,成绩都那么好,可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呀!这蝉是不是也很了不起呢?
3.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句诗描绘了蝉在鸣叫,树林却显得更加安静,鸟在啼叫,山却显得更加幽静。
这多神奇呀!就好像在热闹的集市中,有时候一个人的安静反而更加突出。
你看,这蝉的叫声反而让周围的环境更有韵味了呢!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蝉》真的很有韵味,能让我们感受到很多奇妙的东西呢!。
《蝉》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原文呈现: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掌握“抓虚词悟实情”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蕴含的深刻含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领悟对生命、对“活着”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一部分:预习任务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加拼音收敛.()宽恕.()一丝不苟.()聒.聒()Líng ( )落断xù( )bēi( )微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一丝不苟:卑微:宽恕:收敛:聒聒:3、大声朗读课文三遍后,你读出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了吗,请用原文关键词句整理出来。
4、试着理解下面诗句,辨析它与本文作者对蝉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蝉秋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
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七律●咏十七年蝉炼狱修行十七年,熬成火眼见青天。
争鸣美誉称知了,领播新闻胜大全。
抵饿惟需风与露,挨穷不受酒和烟。
为民请命出声气,号角铿锵四季先。
5、思考:从本文中你能知道蝉的一生是怎么度过吗?既然只活一个夏天,为什么还要“好好”活着?6、;思考:蝉到底是怎么“好好”活的?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蝉》问题解决—评价单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陈谦1、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后形成文字表述出来。
《蝉》教案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导入一(猜谜语导入):大家来猜一个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这是什么动物?今天我们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这一小动物吧。
导入二(讲作者故事导入):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他就是法布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出自《昆虫记》。
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
1.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2.知识链接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蝉
每从初夏到入秋时节,只要你在树旁,就能听见蝉在高声歌唱。
去年夏天,我和哥哥意外的捉到了一只比眼睛还要大,颜色比向日葵还要美丽的鸣蝉。
我观察着这只蝉,突然发现它的胸部和腹部之间有一道大口子,好像要断了似的。
我立刻跑到爷爷面前大叫了起来”爷爷,爷爷,不好了!我的蝉要断了!爷爷听我讲清楚后笑眯眯的说”不要紧,蝉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继续端详着,但是觉得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哦,终于发现了蝉的嘴到哪儿去了呢。
我拿着放大镜观察了一圈、两圈........直到第六圈才发现再他的脸上有一个小吸管。
难道那就是蝉的嘴?我想,还是做个实验看看吧!我把蝉放到了树上,只见它把小吸管插入树皮中,吸取树汁。
现在,我知道它的嘴在哪儿了。
我发现蝉在鸣叫时,身体两侧分别长着一个半圆形的透明片在颤抖。
我按住了透明片,蝉的声音戛然而止。
小小的蝉竟有这么大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去热爱科学、探索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