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酒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酒文化的说法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酒的酿造、饮酒方式、礼仪、酒器和酒文学等多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应用酿造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使用糯米、黄米等作
为原料酿造酒的记录。
中国的传统酿酒工艺独特,包括泥巴窖、竹管窖等多种方法,使得中国的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第二,中国酒文化注重饮酒方式和礼仪。
古代中国有“食色、
性也”的观念,认为酒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中国
的饮酒方式讲究酒不离肉,意味着酒与食物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喝酒时,人们还注重用特定的酒器,如瓷杯、酒缸等,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同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饮酒礼仪,如敬酒、干杯等。
第三,中国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对于酒的热爱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
从古代的《离骚》、《诗经》到现代的鲁迅、李白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诗歌、文章来赞美、抒发对酒的情感。
酒与文化的结合,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更加丰富和深厚。
总结起来,中国酒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文化体系,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酒饮方式和礼仪,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酒文化探讨中国酒文化诞生于上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文化涵盖了广泛的层面,包括酒的种类、饮酒方式、饮酒礼仪、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一、酒的种类中国酒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
其中白酒是中国独有的酒种,被认为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
白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口感独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色和文化。
黄酒则更注重口味和口感,酿造过程中注重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
二、饮酒方式中国酒文化中的饮酒方式也很重要,不同的饮酒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酒不吃饭,吃饭不敬酒”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礼节”的价值观念。
除了这种传统的饮酒方式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饮酒方式,例如,酒吧、酒会、酒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承和推广中国酒文化,更好地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三、饮酒礼仪中国的饮酒礼仪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饮酒礼仪中,主人应该提前准备好酒品,并邀请来宾品尝,同时注重礼仪,例如敬酒、干杯、客套等。
这些礼仪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尊重和关怀,更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文学艺术中国酒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中国古诗词中,许多都与酒有关,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思乡之情,同时也与酒相关,“忽闻春尽强登楼,仍看李花如雪飞。
也有暗恨生前不得见,愿把相思托付谁。
浮名十五年,飘忽如烟灰。
想得杯中物,应知许我二重来”。
李白的《将进酒》中则表现了豪迈的情感,作者自比“天生我材必有用”,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酒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酒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酒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发扬和传承此一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和融合。
浅谈中国酒文化浅谈中国酒文化酒是人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浅谈中国酒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浅谈中国酒文化酒海苍茫,谁主沉浮。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远流长,从黄酒到白酒的演变,从活血化瘀到杯酒释兵权的转变,直到今天成为名贵的奢侈品。
月转星移,酒还是原来的酒,味道没变,却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千年的文化,为何如此醉人?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
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
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
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篇二:浅谈中国酒文化黄酒与白酒是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酒。
黄酒是用“曲”酿造的,制曲的开始年代,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白酒问世是在宋朝以后。
相传谷物酿酒起源于奴隶社会。
大禹时,仪狄酿出酯酒。
禹喝了之后感到香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于是疏远了仪狄。
禹与仪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两个例子却能很好地证明圣人的话。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在地窖专供夜里饮酒。
子皙带着驷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烧了他的地窖。
伯有逃奔到雍梁,酒醒后才明白发生了事。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统帅楚司马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
楚恭王准备打仗,让人叫子反,子反推辞说有心病。
恭王亲自到他的帷幄来请,却闻到酒味,就说:“今天的战事全靠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要亡我的国家,不顾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
简单介绍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古代时代。
中国酒文化包括酿酒技艺、饮酒礼仪和酒文学等方面。
中国酿酒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人发明了许多酿酒的技术和方法,如酒曲、酿酒器具等。
中国的主要酒种包括黄酒、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等。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酒种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白酒是中国最著名的酒种之一,以浓香
型为主要代表。
中国的啤酒产业在20世纪逐渐兴起,并且在
近几十年取得了重大发展。
葡萄酒作为西方酒种在中国的引进,也在近年来迅速流行起来。
中国的饮酒礼仪非常独特。
中国人认为饮酒是一种社交与交流的方式,饮酒礼仪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宴会上,通常会有固定的酒令和敬酒顺序,主要包括敬酒主人、敬长辈、敬朋友、敬下属等。
在敬酒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说一些祝词、对诗或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祝福。
中国酒文化也有丰富的酒文学作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就对酒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
中国古代的一些名著中,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有描写酒与人情的场景。
许多古代文人也以写诗赞美酒,如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许多关于酒的诗作。
总体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
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还反映了中国人对酒的热爱和饮酒礼仪的重视。
中国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种酿造技艺而闻名于世界。
一、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据考证,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了采摘、加工并饮用野生水果发酵酒。
在商周时期,酒已成为封建贵族追求高雅生活和交际的必备品,著名的《诗经》中就有大量描写饮酒的诗篇。
到了唐宋时期,酒文化和制酒业达到了巅峰,此时中国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酒文化和酿造技艺。
二、文化内涵中国酒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礼仪文化、审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首先,酒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酒是交际场合的必需品,人们以饮酒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友好,也以饮酒作为庆祝团圆、婚礼等重大场合的方式。
其次,中国酒文化倡导审美主义,强调酒的颜色、香味、滋味、口感等方面的美感,将品鉴酒与品味人生相联系。
最后,酒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传统的“仁者爱人,爱酒者更要谨慎”、“饮酒经过三思——福祸在一念之间”的观念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三、酿造技艺中国酿酒技艺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酿造方法和工艺流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酒、白酒和啤酒。
黄酒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浅发酵酒类,千年来一直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散发着独特的芳香和风味;白酒是中国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烈性酒,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酒类市场的主流;啤酒则是随着近代工业化生产而出现的一种酒类,迅速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饮品。
四、酒文化在中国社会和生活中的地位中国酒文化在中国社会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酒被视为家宴、朋友聚会、政务交际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陪伴。
此外,中国酒文化也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名酒和酒文化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美酒、了解当地酿酒工艺和历史文化。
五、中国酒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酒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风味,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酒文化的特点和独特风味。
一、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祖先就开始了酿酒活动,并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酿酒工艺和风味。
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点1. 多样的酿酒原料中国酒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酿酒原料。
中国的酿酒原料可以分为五大类:粮食类、果类、蔬菜类、茶类和多种草本植物。
这些原料的选择不仅赋予了中国酒以独特的风味,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和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2. 精湛的酿酒工艺中国酒文化以其精湛的酿酒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发酵、酿造到现代的精细加工技术,中国人民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酿酒工艺不断推陈出新,保留了传统的酿造方法,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使中国酒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中国酒文化还与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密不可分。
无论是传统的宴席礼仪还是酒文化节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酒的热爱和对友情、亲情的重视。
例如,敬酒礼仪中的行令、酒碗的高低、应酬的迭举等,都是中国酒文化礼仪的独特表现。
三、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源于其特有的酿酒原料和精湛的工艺。
不同地域的酒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特点,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著名的中国酒。
1. 白酒白酒是中国最重要的酒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酒。
白酒以高粱、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工艺制成。
白酒质地柔和、香味独特,既适合饮用,也可以用于烹饪。
2. 黄酒黄酒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酵酒,以稻米、糯米等为原料。
黄酒具有浓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尤以绵柔、酒香馥郁著称。
中国酒文化的魅力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酒文化在当代也融合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酒文化传统的价值1.1 礼仪之美中国酒文化注重礼仪,饮酒有着一套独特的规矩。
从古至今,人们在喝酒的过程中体现了尊重、敬重以及友谊的价值观。
酒杯交错之间,人们进行琴棋书画,谈天说地,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通过分享美酒,人们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1.2 文化遗产的代表中国的传统酒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例如,一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名酒,如茅台酒、郎酒等,见证了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酒品不仅仅是口感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品味酒,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
1.3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中国的酒文化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酒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比如,四川的白酒,浙江的黄酒,陕西的米酒等,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地域的魅力。
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2.1 品牌文化的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酒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一些知名的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通过着力推广品牌文化,吸纳了现代市场需求的元素,并且加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
品牌文化的创新不仅提升了酒的知名度,也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酒文化与时尚的结合中国酒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与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
一些高端酒品通过与时尚界的合作,推出了独特的设计包装和艺术酒瓶,更符合现代人对美的追求。
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饮酒的审美体验,也展示了中国酒文化的创新与活力。
2.3 文化旅游的推动文化旅游的兴起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些历史悠久的酒厂,如剑南春酒厂、张裕酒庄等,将自己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品鉴,体验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中国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丰富多彩的一种文化形式,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至今,酒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了社交交往的纽带,更是表达情感、展示风采的重要媒介。
在中国酒文化中,包括了酿酒、饮酒、礼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酿造并饮用酒。
在《诗经》中,有大量描写酒的诗歌,如《青青子衿》、《桃夭》等,这些诗歌中展现了古人对于酒的热爱和沉醉。
不仅如此,《诗经》中还记载了丰富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
与此同时,古代还有不少以酒为主题的传说故事,如《范蠡醉酒》、《曹操饮马应诏》等,这些故事对于后世的酒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成为文人雅士借鉴的对象,更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在餐桌上。
中国人常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来形容饮酒时的情境。
这一句话表达了中国人乐于在饭局中饮酒的心态和习惯。
无论是在私人聚会还是商务宴请,饮酒都成为了表达友谊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饮酒过程中,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座,提起酒杯,轻轻碰杯并互致敬意,这被视为礼仪之一。
在老一辈的人眼中,不会喝酒可能被认为没有交际能力,这也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除了社交交往,酒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酒是祭祀祖先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品。
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酒作为供奉的品物之一,用来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人会开启花开富贵、合家团圆的美好祝愿,将酒又作为一种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喜悦之情。
中国酒文化中的酒种类繁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酒工艺和习俗。
例如,以北方的白酒为代表的陈村酿酒工艺,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蒸馏而成。
而在南方,以茅台、汾酒为代表的黄酒,以及象牙塔和大曲等也各具特色。
中国酒文化香如玉醇似美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它不仅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酒文化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醇厚馥郁的酒香更是美不胜收,下面将从历史渊源、传统酿造、艺术表现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探讨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殷商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一部专门记载酿酒方法的书籍《酒经》。
随后的周朝时期,酒逐渐成为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象征着纯洁和友谊的含义。
二、传统酿造中国酒文化以其独特的酿造方法而闻名于世。
经典的中国酿酒方法主要包括了泡制、糖化、发酵和蒸馏等环节。
其中,以酒泡制为主要酿造方式,酿造时间一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这些酿造方法使得中国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成为诸多酒类之中的瑰宝。
三、艺术表现中国酒文化不仅表现在酿造的技术上,更体现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
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酒为灵感和创作的媒介,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中国酒文化艺术化的杰作。
而在传统艺术中,各种形式的酒器和酒具也是艺术品与实用品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人对酒文化的极致追求。
四、社交礼仪中国酒文化也在社交礼仪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招待客人、家人团聚等各种场合都会以酒为载体,表达对人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宴席上,以酒为媒的敬酒仪式更是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表达方式,酒龄的高低、敬酒的动作和顺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结一下吧,中国酒文化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通过酿造、艺术和社交礼仪等多个方面的表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人文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一种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酒文化,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的酒文化之美。
(注:为了达到1500字的要求,请读者阅读过程中保持耐心,多多拓展自己对中国酒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多多欣赏相关的酒文化艺术作品。
浅谈中国酒文化中国人爱酒,中国的文人更爱酒,嗜酒如命。
会朋友吃饭要酒,勤于政事要酒,打通关系要酒,做文章要酒,做书法要酒,春风得意时要酒,悲苦自伤时要酒,平时自己自斟自饮也是无比的惬意,尤其是老人,大多数的老人们并不需要什么五粮液,什么茅台,如果能给他们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那便是老来人生得意之事。
品了酒,也品了人生。
中国被认为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当然就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的,沉积千年的。
这里我写亵谈酒的狂欢,也是取自醉酒后妄谈一切之意,亦不必为那些烦人的责任去承担什么,也不必去规规矩矩的写什么论文,谈到哪算哪,岂不自由,快哉!中国的造酒技术甚早,那些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酒为何人所造呢?这恐怕是说法不一的,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很难知晓,即便知晓又有何用呢?曹孟德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得出来,酒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功能的文化。
一些事物的起源往往不必究的得那么甚之又甚,欧洲诸国各说我们的酒文化才是真正的酒文化,我们有“酒神”,这有什么必要呢?酒大体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你说你早,我说我早,大家都有道理,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
在中国,我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酒神”。
醉酒后的狂欢,是一个平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阶级的局限可以被忽视,人们可以纵欲,可以狂舞,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这就是酒的狂欢。
然而酒的狂欢释放着人们天然的真意。
仿佛我们忘记了痛苦。
但仿佛又一说我们仿佛可以探得,中国的酒神仿佛就是远古的巫文化的代表--萨满。
中国的祭祀少不了酒。
王国维说:“盛玉亦奉神人之器谓之酉,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中国上古时期,在祭祀中,萨满以之那迷狂的舞蹈,使人神相通,上古的人民享有这一份迷狂的崇拜。
我们也可以从这嗅出“酒神”的味道来吧!这仿佛在屈原那光怪陆离的诗歌更能窥得一斑。
酒的狂欢,是一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心理相互妥协的载体。
酒可以使人释放出早已郁积在心中的郁闷,显现真的自我;但也可使人堕落,甚至亡国。
夏朝,仪狄发明旨酒(当然一说也有杜康),献给禹,禹品后叹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遂疏仪狄”。
于是,后世真的有太康以酒亡其国,至夏桀嗜酒更甚,失其国。
于是,西周始肇,周公即发布禁酒令。
可见,周公是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于是,中国的酒文化真正进入了正式和理智的发展时期。
中国的酒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仿佛无时无刻不与文人士大夫紧密相连的。
文人之爱酒甚于爱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人的那种洒脱,飘逸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那种风骨,无不酒气香浓。
从《诗经》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隱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到屈原迷狂式的诗歌,从东汉三曹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魏晋南北朝之雅士酒醉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再从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到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婉约,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斗志,从秋瑾女侠的“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救国豪情到郭小川的“舒心的酒,千杯不醉。
”的喜悦心情。
这些诗作无不丰富着酒文化的内涵。
于是,酒便成了一代文坛特点的象征。
魏晋时期的文坛是“竹与酒”的天下,“竹林七贤”避祸政治,修身养性,常聚于竹林,以酒为乐,尚于清谈。
老庄的“养生”的思想充斥着中国当时的酒文化,但这种尚“养生”的风气的背后却隐藏着文人士大夫对政治的逃避,对统治者的无奈,这是酒便成了最好的排遣心中抑郁之情的工具。
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尚酒”而不“论政”,这是历史的悲哀,但却是酒文化的盛事。
多莫具有讽刺的意味啊!在唐朝却是另一种局面,仿佛可以用“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句俗语来概括的。
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中国的酒文化也在这期间得以发扬光大。
唐时期的酒文化可以说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和当时的诗的发展分不开的,唐诗的题材是多元化的,其酒文化的内涵从此也就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至少是酒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得非常具体。
这个时期的“酒”有“大漠豪情的酒”,有“恬淡闲适的酒”,有“狂癫洒脱的酒”,有“淡淡离愁的酒”,有“思乡情切的酒”,有“体恤现实的酒”,也有“失意不遇的酒”其中的每种“酒”都有其特定的代表人物,高适激情澎湃的边塞诗便是第一种“酒”的代表,他在《送李侍郎赴安西》中写道“功名千里外,心事一杯中。
”将酒与功业和细腻的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尽展驰骋大漠,笑傲疆场的豪情。
与之似乎唱着反调,瓜田晓月下的自斟自饮的孟浩然为我们带来了斟好了一杯“恬淡闲适的酒”--“看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在政治上毫无自知之明的李白仿佛到死也没有了解政治是怎么一回事,但这位“诗仙”不仅在诗坛上独领风骚,而且在酒的文化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酒仙”。
我们可以这样戏称他为“喝进去的是酒,洒下的却是酒性的诗篇”。
他的《襄阳歌》所颂“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三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要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将进酒》中的豪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留下了月光般皎洁的诗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在李白心中是一种“洒脱,空幻”的印象。
他喜爱这种印象,难怪李白死也要死在喝酒之上呢!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道出了那离别的忧愁和伤感。
与此相应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的杜牧却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酒便成了乡愁的代言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将“朱门”和“酒”联系起来,酒便有了“腐朽奢侈之义”。
杜甫也有用“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来自嘲,这又和不是杜甫对人生和现实的认识呢?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中用“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来表达仕途上的失意。
在宋代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易安词”表现了十足的“酒性”。
且看一位柔弱的身影为我们带来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再看英雄没落而不往沙场报国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宋代的时代特征多是将无奈,痛苦,感叹留在了酒文化之中,给中国酒文化增添了悲情的色彩。
中国的酒是文人的酒,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圣手们的酒,对于他们来说,酒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精神上的催化剂,仿佛他们灵感的所来都是靠酒的。
正如上面所讲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诗人,唐朝的那些骚客,宋代的那些词将和溯及以后的那些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闪现过自己风采和光辉的人,有哪一个不爱酒呢?酒有骚境,酒有风骨,酒有风华,酒有丘壑,酒有婉隐,酒有意气,酒所囊括的文化究其根本便是中国那一在文士中所盛行的“难得糊涂”。
酒以解忧,酒以抒怀,酒以放荡,酒以潜质,酒以气贯长虹,书坛上就便是这样的酒。
相传,张旭这个“草圣”便是一个这样的人,每逢胸有书意,便将自己灌了个酩酊大醉,趁着酒意,赤身裸体的在街上狂奔,把自己跑得浑身是汗后在宣纸上一蹴而就了。
那种书体带有一种癫狂的酒气,书坛需要酒,而这只是一斑而已。
乾隆的“三希堂”上供着的中国书法的母本三帖何不是带着这种浓浓的酒意呢?中国的文化从头发丝到脚跟都带着浓厚的酒的文化--意合的特色。
仿佛像个少年,何等的癫狂,在昏醉中成长着,从来不顾及着自己的方向,一句戏言,这或许是中国文化在近代早创伤的原因吧!而现在的中国特色却又是那么得见楞不见角的。
书法至此,画坛可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在对酒文化的继承上来说。
天津有一位现代画家,其水墨人物是中国的第一把交椅,这人不说人们也会晓得,他就是范增,现任南开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此人善以酒为题材,如《饮中八仙》、《在酒行》、《钟馗醉酒》等都是其上等之作,他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脸上多带着用洋红的红晕,以可能是显得画中的人物生机盎然,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寄予的浓浓酒意。
我曾经试着去临过先生的画,但终因书法功底不到家在途中舍弃了,因为其画的线条以书法为根基,书法中那醉意的线条是我最难把握的。
中国的艺术是酒似的意合艺术,不重重彩,这也许与西方油画有所区别,中国的油画就是因为色彩不到位而不得重视。
有些人搞现代中国画,在纸上涂的这一块,那一块,显得很有风趣。
吴冠中先生的现代国画之所以得到西方的重视,是因为它保持了中国传统的酒色,他的画有一种醉眼看世界的美感。
不说了,总之一句话,酒孕育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们所谈的均是典型的某个时代所赋予的中国酒文化的情感特色,大体元、明、清以后的文人是在这种酒文化中进一步的发挥,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
但是中国酒文化中有一种特定的言语,想必大家早就知道,那就是“行酒令”,这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类瑰宝。
“行酒令”有雅有俗,大体包括这几种:“花非花令”、“非花花令”、“花名无花字令”、“诗中物有真有假令”、“诗意违禁令”、“改字诗令”、“联句令”、“拆字令”本人对“行酒令”懂得不多,也不好一一明讲。
只能稍作解释,“花非花令”就是要求说出一种不是花的东西来,但名必须得带上花;“诗中物有真有假令”要求引诗所指之物,一是真实的,二是假喻的(“门泊东吴万里--真船,花开十太藕如船--假船”)(具体参见杨宗正《中国酒文化的奇葩--酒令》),中国的酒文化由此看来,还是具有娱乐功能的一种益智游戏。
这仿佛是因为太多的人干喝酒也很闷的缘故,加上“行酒令”就别有一番风雅。
至此,中国的酒文化应该是具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统一性,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自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与人文精神系联。
当代的社会,中国的酒文化的反作用似乎是愈加显著,酒成了搞关系的酒,成了登堂入室的酒,成了结交形式的酒,成了同流媾和的酒。
我不禁为中国的酒文化感到惋惜,我也希望遏制这种中国酒文化的变态,但中国酒文化的这种现象是以时代为背景的,我们又怎么能去撼动时代这个天柱呢?无可奈何,只好“手抚吾之琴,坐观云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