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PSD及国际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进展-2
- 格式:ppt
- 大小:5.73 MB
- 文档页数:53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一)量表评估1. DN4、I-DN4量表(高质量、强推荐)DN4量表共计10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是症状描述的问题,3个条目与临床检查相关。
症状描述涵盖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7个问题。
临床检查包括触觉减退、刺痛觉减退和在疼痛区域摩擦是否会诱发或引起疼痛程度增加3个问题。
每个条目对应“是”和“否”两个选项,回答“是”赋值1分,回答“否”赋值0分,总分10分,≥4分可以诊断为NP。
I-DN4由DN4量表中的自评部分形成,是最常用的NP诊断量表之一,I-DN4量表共包含7个问题,包括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由患者自评完成。
每回答1次“是”则计1分,回答“否”则计0分,总分≥3分则考虑包含NP成分。
2. LANSS、S-LANSS量表(高质量、强推荐)LANSS量表包括5个患者自述症状和2个客观体征(表1),主要优点是简单、易于使用且不依赖特定的疾病或疼痛原因。
表1 LANSS量表自评版LANSS(S-LANSS)。
相较于LANSS量表,S-LANSS量表可以由患者本人自评,具有简洁、快速的优点。
3. PainDETECT量表(高质量、强推荐)PainDETECT量表除包括7个NP的特征症状描述项,还利用特别直观图形项描述疼痛的发作类型及性质,同时把放射痛纳入评分项之一。
7个加权感觉描述项(程度由无到严重,分别对应评分为0~5分)及2个与放射痛和疼痛发作模式相关的项目得分构成PD-Q量表的总分。
PD-Q量表分值≤12分的患者存在NP可能性低(<15%),≥19分很可能为NP(>90%)。
LANSS、DN4量表相比,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因其不涉及体格检查,可由患者自行填写,适用于患者自我评分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4. 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Q量表)(高质量、强推荐)NPQ量表包括10项症状描述项和2项关于疼痛加剧敏感化的自评项目,对每个问题的疼痛进行评分(0~100),然后用系数计算总判别函数得分,总分区间为-1.4~2.8。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一、神经病理学疼痛的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这个概念由世界疼痛研究协会提出,指的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疼痛。
由于NPP 产生的机制复杂,疼痛程度重,治疗效果差,疗程长。
与组织损伤所致的急性疼痛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复杂,治疗困难,常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均无明显疗效。
已成为困扰患者,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个别患者厌世情绪的主要原因。
如何控制这一顽疾,已成为从事疼痛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首要重任。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与实在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即通常所指的慢性疼痛,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一种慢性状态或过程。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的定义是:原发于或原发病灶引发的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
感染、创伤、代谢性疾病、肿瘤化疗、手术、射线、神经毒性药物、神经受压缺血、炎症和肿瘤的侵袭都可引起神经性(中枢性和周围性)疼痛。
它与急性疼痛不同,可以持续存在,对机体无益,甚至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自发性疼痛表现为针刺、电灼、撕裂、刀割样疼痛、诱发性疼痛又被称作感觉异常和痛觉过敏。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
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
常见的病因有:外伤性机械损伤(神经受压、截肢、脊髓损伤、术后疼痛、幻肢痛)、代谢性或营养性(糖尿病、糙皮皮、尿毒症)、病毒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艾滋病性神经痛),神经毒性(长春新碱、顺铂、铊、砷、放疗)、缺血性(脑梗塞、脑卒中)、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症),其他(恶性肿瘤、三叉神经痛、脉管炎、硬化病)。
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主要包括:(1)异位放电:神经损伤后,损伤部位附近传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可明显增加,这已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得到了证实。
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国际疼痛研究会( IASP ,1994) 将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
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和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不甚清楚,因此,对其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解决疼痛作为重点医学问题来加以研究,因此与疼痛相关的研究投入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抗疼痛的队伍中来。
目前,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病理性疼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特别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水平的研究上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进一步探索治疗此类病症提供了基础。
本章节将对目前一些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节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细胞因子一、神经生长因子(一)神经生长因子家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 NGF)及后来发现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 , NT-3)和神经营养因子-4/5(neurothophin-4/5, NT-4/5)、神经营养因子-6(neurotophin-6, NT-6)均属神经营养因子范畴。
由于它们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即在基因结构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故将它们统称神经生长因子家族。
此外,还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n,GDNF),但它们在分子结构和受体类型上与NGF 家族不同。
(二)NGF 在神经痛中的作用NGF 是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功能维持起调控作用的分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管理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一)量表评估1.DN4、I-DN4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DN4、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NSS、S-LANSS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LANSS、S-LANSS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3.P ain D ETECT量表(PD-Q)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4.NPQ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5.ID P ain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ID P a in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6.其他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VAS、NRS、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I、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对鉴别NP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功能、F波和H反射、定量感觉检查、皮肤交感反应等。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NP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详细视图。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
这种技术有助千更好地理解疼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常用千对NP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