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普瑞巴林)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49
普瑞巴林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摘要】目的: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患者。
参照组患者给予吗啡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普瑞巴林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94.87%明显比参照组总有效率82.05%高,两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比参照组患者低(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比参照组患者低(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采用普瑞巴林治疗,能够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疗效;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性;普瑞巴林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与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1]。
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疼痛表现为痛觉过敏、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异常疼痛等临床特征。
按痛觉冲动的发生部位,疼痛可以分为:内脏痛、躯体痛、神经性疼痛。
神经痛是因为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受到肿瘤浸润或压迫导致[2]。
根据原发损伤或功能障碍发生在神经内的位置,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被认为来源于周围及中枢两类。
物理性的机械损伤、代谢或营养性神经改变、病毒感染、药物或放疗的神经毒性、缺血性神经损害、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等。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患者。
其中,研究组女性18例,男性21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52.7±5.9)岁;参照组女性15例,男性24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51.8±5.7)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 eu ro path ic pai n,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NP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由于在临床实践中N P病人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未必完全与共识建议的情况一致,故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将本共识建议作为参考,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和诊疗。
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A S 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 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 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pN P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pN P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 n fu l d i abe ti c peri ph e r aln e ur o pat h y, P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 和未经治疗(39%)。
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据此推算,约2200万病人受P DP N困扰。
普瑞巴林药典标准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用于治疗癫痫、神经痛、纤维肌痛的药物。
在药典标准方面,普瑞巴林的标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性质:普瑞巴林是一种钙通道α2-δ配体(CALCI)的类似物,能够抑制神经递质谷氨酸和GABA的释放。
它是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几乎无臭,无味。
2. 药理作用:普瑞巴林通过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δ亚基,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产生抗癫痫和镇痛作用。
3. 适应症:用于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纤维肌痛等。
4. 用法用量:普瑞巴林的推荐剂量根据不同的适应症和患者情况而定。
例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或1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mg或100mg,每日3次。
起始剂量可为每次75mg,每日2次(150mg/日),或者每次50mg,每日3次(150mg/日)。
治疗纤维肌痛,推荐剂量为 mg/日。
起始剂量应为每次75mg,每日2次(150 mg/日),可在一周内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增至150mg,每日2次(300mg/日)。
5. 不良反应:普瑞巴林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或中度,包括头晕、嗜睡、共济失调、乏力、思维异常、视物模糊、运动失调、震颤、体重增加等。
一些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如呼吸衰竭、肺栓塞等。
6. 注意事项:在使用普瑞巴林时,应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引起癫痫发作或疼痛复发。
同时,应避免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合用,以免加重不良反应。
7. 药物相互作用:普瑞巴林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清除,因此与其他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合用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普瑞巴林可能会增强其他药物的镇静作用和抗癫痫作用。
总之,普瑞巴林的药典标准包括其化学性质、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规定,以确保安全有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包括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XXX、国家临床重点专科·XXX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根据损伤或疾病的解剖位置,NP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影响,但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
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约有22万病人受PDPN困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也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3.9~42.0/1万,9%~34%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
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N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组织和细胞结构的改变以及功能异常。
其中常见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的改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和下行抑制系统功能的降低等。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诱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的严重程度不为一般止痛剂所缓解。
目前,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没有通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镇痛药物疗效有限,外科止痛手术往往是主要手段,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时能取得较好效果1。
一、药物治疗2010 年 IASP 和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最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 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其他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NMDA 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2。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枢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2。
国内常见的鞘内泵配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钙通道阻滞剂、α2 受体激动剂及 NMDA 受体拮抗剂等,其中吗啡的临床应用最广,亦被视为一线药物3-5。
二、手术治疗神经外科止痛手术的历史久远,1889 年开展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距今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
此后陆续出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脊髓前联合切开术、丘脑核团毁损术、扣带回切开术、额叶皮质切除术和额叶下纤维束切断术等多种术式,但由于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问题,这些术式在国内外已少有开展6。
顾玉东曾报道7收治臂丛神经损伤2086例,其中伴有灼性神经痛者48例。
在22例节后损伤中,12例神经连续性存在,斜角肌疤痕化,行臂丛神经松解减压术(包括束膜切开减压),其中6例术后灼性痛消失,2例缓解,4例无效。
无效者中2例再行颈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疼痛缓解,1例再行臂丛神经根近椎孔处切断,术后疼痛消失,1例再行丘脑痛觉中枢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疼痛缓解。
另10例手术探查时见臂丛在不同平面断伤,行神经瘤切除后直接缝接6例,神经移植4例。
普瑞巴林 (Pregabalin) 神经痛和癫痫的治疗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痛和癫痫治疗的药物。
本文将介绍普瑞巴林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药理作用普瑞巴林通过与神经元中的钙通道结合,调节钙离子流入,从而减少痛觉传导和兴奋性。
它还具有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由于这些机制的作用,普瑞巴林在神经痛和癫痫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二、适应症1. 神经痛治疗:普瑞巴林可用于治疗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引起的疼痛。
2. 癫痫治疗:普瑞巴林可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
三、用法用量使用普瑞巴林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1. 神经痛治疗:初始剂量为每天75毫克,分为两次服用。
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每天300毫克-600毫克。
2. 癫痫治疗:初始剂量为每天150毫克-300毫克,分为两次服用。
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每天600毫克-1200毫克。
四、可能的副作用普瑞巴林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包括:1. 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普瑞巴林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等。
2. 普瑞巴林对眼睛的影响:普瑞巴林可能导致模糊视力和眼球震颤等。
3. 普瑞巴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普瑞巴林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包括酒精、苯二氮䓬类药物以及催眠药。
患者在使用普瑞巴林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这些药物。
总结:普瑞巴林是一种治疗神经痛和癫痫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调节钙离子流入减少痛觉传导和兴奋性,对神经痛和癫痫病情有显著改善。
患者在使用普瑞巴林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普瑞巴林联合常规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疼痛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神经病理性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见的一种疼痛类型,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普瑞巴林是一种镇痛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中,而联合常规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疼痛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普瑞巴林联合常规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一、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癌痛的镇痛作用普瑞巴林是一种选择性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促进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来产生镇痛效果。
研究表明,普瑞巴林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的疼痛感受,改善其生活质量,而联合常规治疗可进一步增强普瑞巴林的镇痛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
研究还发现,普瑞巴林对于慢性癌痛的治疗效果比较稳定,患者在使用普瑞巴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对于顽固性癌痛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普瑞巴林在神经病理性癌痛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普瑞巴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普瑞巴林联合常规治疗还可以减少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疼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由于长期疼痛的影响,常常出现活动受限、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而普瑞巴林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普瑞巴林 (Pregabalin) 神经性疼痛治疗药物普瑞巴林 (Pregabalin) 神经性疼痛治疗药物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的药物。
它属于抗惊厥药物的一类,通过调节神经传递物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来减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神经性疼痛症状。
普瑞巴林可以用于许多类型的神经性疼痛,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痛等。
普瑞巴林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在不同的病情下会有所区别。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用药方案。
一般来说,普瑞巴林的初始剂量为每天75毫克,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逐渐调整剂量。
在使用普瑞巴林期间,患者应该按时服用药物,并且遵循医生的建议。
普瑞巴林作为一种处方药物,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头晕、乏力、视力模糊、体重增加等。
在使用普瑞巴林期间,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停止使用药物。
此外,普瑞巴林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对于存在普瑞巴林过敏史的患者,以及对该药物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普瑞巴林。
同时,普瑞巴林在一些特殊人群中使用时需谨慎,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功能受损的患者等。
在使用普瑞巴林之前,应咨询医生,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现有疾病。
总体而言,普瑞巴林作为一种常用的神经性疼痛治疗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自身的状况,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要求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也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项,如有需要,可以与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交流。
只有在科学合理使用药物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获得治疗效果,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以普瑞巴林为主题,简要介绍了该药物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文章内容通俗易懂,语句通顺,整体结构较为清晰。
通过阐述普瑞巴林的使用方法、剂量调整、副作用和禁忌事项等方面的信息,读者可以对普瑞巴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普瑞巴林成分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药物。
它属于抗癫痫药和镇痛药的一类,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神经性疼痛和焦虑状态。
普瑞巴林是由辉瑞制药公司开发并于2004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化学成分普瑞巴林的化学名为(3S)-3-(aminomethyl)-5-methylhexanoic acid,其化学式为C8H17NO2,相对分子质量为159.23。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在水中溶解度较高。
药理作用普瑞巴林通过与神经元膜上的α2δ(alpha-2-delta)亚单位结合,降低钙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调节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ABA 等)的释放。
这种作用机制使得普瑞巴林能够减少异常兴奋的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减轻疼痛和焦虑。
临床应用普瑞巴林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疾病的治疗:1.癫痫:普瑞巴林是一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可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和全身性癫痫。
它可以减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控制癫痫发作。
2.神经性疼痛:普瑞巴林对于一些神经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根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等)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异常兴奋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
3.焦虑障碍:普里巴林在焦虑障碍治疗中也有应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谷氨酸和GABA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焦虑状态,并具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4.躁郁症:普瑞巴林在躁郁症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躁郁症患者的症状。
不良反应普瑞巴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1.眩晕和嗜睡:这是使用普瑞巴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药物初期可能会出现眩晕和嗜睡等副作用,但通常在几周内逐渐减轻。
2.体重增加:一些患者在使用普瑞巴林后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
这可能与药物对食欲和代谢的影响有关。
3.周围水肿:普瑞巴林也可能引起周围水肿(如手、脚肿胀),但这种不良反应较为罕见。
普瑞巴林胶囊的功能主治1. 引言普瑞巴林胶囊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普瑞巴林胶囊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了解该药物的适应症和作用机制。
2. 功能主治普瑞巴林胶囊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治疗作用:•缓解神经性疼痛:普瑞巴林胶囊是一种抗癫痫药物,可通过调整神经传递的方式来缓解神经性疼痛,包括神经性疼痛性肌肉痉挛、神经性疼痛性疼痛等各种类型的神经性疼痛。
•控制癫痫发作:普瑞巴林胶囊可用于癫痫的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的发作,减少癫痫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缓解焦虑和抑郁:普瑞巴林胶囊在治疗焦虑和抑郁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调节体内的神经传递物质,增强大脑的抗压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心情更加稳定。
•改善睡眠质量:普瑞巴林胶囊对改善睡眠质量也有一定的帮助。
它可以增加睡眠时间,并提高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缓解失眠和睡眠障碍带来的困扰,使患者更好地休息。
•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普瑞巴林胶囊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有疗效。
它可通过调整神经传递的方式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疼痛感觉和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普瑞巴林胶囊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减弱疗效。
•不良反应注意:普瑞巴林胶囊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干口等。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注意禁忌症:普瑞巴林胶囊在以下情况下禁用:对普瑞巴林或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等。
使用前,请务必向医生咨询。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普瑞巴林胶囊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在使用普瑞巴林胶囊期间,如需同时用药,请告知医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论普瑞巴林胶囊是一种具有广泛功能主治的药物,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神经性疼痛、癫痫、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分析
马建华;张杰;李玉华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12(034)018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剧烈,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多应用抗抑郁、抗癫痫及阿片类镇痛药,疗效不佳,不良反应较大。
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812-2813)
【作者】马建华;张杰;李玉华
【作者单位】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4
【相关文献】
1.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J], 栗晓;柯松坚;罗海杰;张新胜;阮玉婷;伍少玲;马超
2.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照研究 [J], 胡凤娟
3.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r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
观察 [J], 邱颍;祁万锋
4.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38例疗效观察 [J], 姬利
5.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 霍大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普瑞巴林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及注意事项适应证及用法用量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普瑞巴林常用口服剂型为胶囊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推荐剂量为每次 75 或 150 mg,每日 2 次;或者每次 50 mg 或100 mg,每日三次。
起始剂量可为每次 75 mg,每日 2 次(150 mg/d);或者每次 50 mg,每日三次(150 mg/d)。
可在一周内根据疗效及耐受性增加至每次 150 mg,每日 2 次(300 mg/d)。
服用 300 mg/d,2~4 周后疼痛未得到充分缓解的患者,如充分耐受,可增至每次 300 mg,每日 2 次(600 mg/d);或每次 200 mg,每日 3 次(600 mg/d)。
由于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且不良反应可导致更高的停药率,剂量超过 300 mg/d 仅应用于耐受 300 mg/d 剂量的持续性疼痛患者。
2. 纤维肌痛:普瑞巴林常用口服剂型为胶囊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推荐剂量为 300~450 mg/d,起始剂量应为每次 75 mg,每日 2 次(150 mg/d)。
可在一周内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增至 150 mg,每日 2 次(300 mg/d)。
300 mg/d 仍未充分获益的患者可增至 225 mg 每次,每日 2 次(450 mg/d)。
考虑到不良反应的剂量依赖性,不推荐剂量超过 450 mg/d。
如需停用普瑞巴林,建议至少用 1 周时间逐渐减停。
3. 糖尿病相关周围神经痛:普瑞巴林还可用于糖尿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痛治疗。
常用口服剂型为胶囊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推荐起始剂量为 50 mg,每日 3 次(150 mg/d),根据该药有效性和患者的耐受情况,1 周内可增加至最大剂量 100 mg 口服,每日 3 次(300 mg/d)。
考虑到不良反应的剂量依赖性,不推荐剂量超过 300 mg/d。
4. 癫痫部分性发作:在国外普瑞巴林还可用于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常用口服剂型为胶囊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推荐初始剂量为 150 mg/d,推荐最大剂量为 600 mg/d,每天分2 次或 3 次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