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1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 格式:ppt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41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学习笔记:屈原和楚辞屈原和楚辞楚辞,既指战国时屈原创作的一种“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新诗体,又指西汉刘向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书中辑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原创造的诗体而成的作品。
《楚辞》和《诗经》都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楚辞产生于楚地,其中既有楚文化的特点,又融合着中原文化的某些特征。
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楚文化中巫文化影响的产物。
《楚辞》中的一些作品如《九歌》、《阳春》、《白雪》等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称。
长短不一的句式、句尾或句中用语气词“兮”等特点也和中原地区的歌谣体式不同。
而有些作品的四言句式和隔句句尾使用“兮”字则是受中原文化中《诗经》的影响。
可以说,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的产物。
当然,如果没有诗人屈原的创造,也不会有楚辞的成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时期。
怀王时,曾任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举贤授能。
屈原又有杰出的外交才干,“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深受怀王的信任和重用。
但因为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一部分旧贵族的利益,上官大夫靳尚在怀王面前对屈原进行诬陷,离间怀王和屈原的关系,屈原因此遭到怀王的疏远,被免去左徒之职,只做了一个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后来还被怀王流放到汉北地区。
屈原被放逐之后,他以前实行的政策全部中止,楚国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败,不但损失了大片国土,最后连楚怀王也被秦国拘留,死在了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因为反对令尹子兰等人的投降政策,再次受到谗害,被流放到江南沅水、湘水一带。
在屈原再次被放逐的期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楚国国都郢都沦陷,顷襄王外逃。
公元前233年,楚国被秦国消灭。
约在郢都沦陷的那一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死的时间据说是夏历五月五日,后来人们每年的这个时间便到江边举办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他,端午节因此而产生。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学习目标:了解楚国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楚、楚辞、背景、文化知识点:1、楚国的经济和文化。
2、南北文化交流。
3、楚声、楚歌。
4、楚地风俗。
5、屈原的创造。
课时内容一、楚国的经济和文化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之际,由北方迁来的一个部族定居于丹阳(丹水和淅水的会合处,即今河南西南和湖北西北相交处)。
此后,他们又逐步推进到江汉平原,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这个部族就是著名的楚。
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楚人在江汉平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楚辞就是这种文化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楚国在八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给江汉平原带来了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荣,同时在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艺术门类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楚辞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
楚既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部族,同时也是以农业为本的部族。
楚族在由北方南移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开初之时,楚人在荆山筚路蓝缕①,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力相当低下。
后来,他们又继续南下到了江汉平原,这样就又吸收了江汉地区原有的种植水稻的经验,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按照水稻生产的特殊要求,楚人发明了火耕水耨②的耕作方式。
由于掌握了冶铁技术,楚国较早成为了使用铁农具的同家,再加上牛耕的善遍推广,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此外,根据水稻生产的需要,楚人还十分重视修建筑陂灌田的水利工程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在孙叔敖等人的主持下,楚国先后修筑了期思陂和芍陂,这就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据史书记载,楚国的粮食产量和储藏都较大,这为楚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的冶炼、铸造和其他一系列手工业工艺也是十分令人瞩目的。
楚人继承了中原地区自商代以来的青铜冶铸技术,从春秋时期开始,这种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得到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