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2.20 MB
- 文档页数:8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例分享病例简介患者,女,48岁,初诊日期2019-06-27主诉月经不规则4月,阴道流血10天。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则,周期28-30天,经期5-6天,量中,色红,无痛经、血块。
近4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月经不规则,周期25-45天,经期5-10余天,量时多时少,无腹痛腹胀,无同房出血,无潮热多汗,无失眠烦躁,无腰背酸痛,无消瘦乏力等。
近2月中药口服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BMP2019-06-02,量少,每天1-2片护垫量,5天净。
10天前再次出现阴道流血,起初量中、色红,同月经第1天量,后阴道点滴褐色分泌物淋漓不净至今,伴轻度疲乏无力,无头昏心悸,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胃纳、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殊。
既往史、个人史:既往体健,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吸烟、酗酒、不良嗜好,否认长期用药史。
月经史:初潮14岁,既往月经规则,周期28-30天,经期5-6天,量中,色红,无痛经、血块,近4月月经不规则详见现病史。
婚育史:已婚,1-0-1-1,20年前与丈夫因计划外妊娠人工流产1次,14年前足月平产1女,体健,工具避孕。
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肿瘤家族史,否认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一般体格检查:身高162cm,体重54kg,血压108/62mmHg,心率78次/分。
会阴消毒后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粘膜皱襞无破溃,内见少量褐色分泌物;宫颈柱状上皮轻度外移,触之无活动性出血,无举痛;子宫前位,常大,形态规则,活动度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
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HCG 0.5IU/L;血常规:Hb 101g/L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性激素:(1) 影像学检查经阴道妇科超声: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肌层回声均匀。
子宫内膜双层厚8mm,回声欠均,宫腔局部分离,内见液性暗区,较宽处约2mm。
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O),轻度贫血。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孕激素的应用分析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绝经前女性在经期出现异常出血的一种疾病,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平衡改变引起的。
在治疗中,孕激素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孕激素可以通过增加子宫内膜的血管收缩作用,来抑制子宫内膜的异常出血。
孕激素的应用可以增加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从而减少异常出血的发生。
孕激素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中通常以口服给药的形式应用。
一般采用孕激素类似物,如黄体酮等。
黄体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具有类似孕激素的生物活性,可以起到类似孕激素的作用。
孕激素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乳房胀痛、乳房增大、情绪波动等。
长期大量应用孕激素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
孕激素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增加子宫内膜的血管收缩能力、改善子宫内膜的结构和稳定性,以及调节子宫的收缩力和凝血功能,来减少异常出血的发生。
在应用孕激素时需要注意副作用的出现。
COEIN。
该患者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15mm,未见赘生物或肌层受累等改变,可排除子宫息肉(P)、子宫腺肌病(A)、子宫平滑肌瘤(L)、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M)、子宫内膜局部异常(E);患者凝血分析未见明显异常,可排除全身凝血相关疾病(C);医源性(I)和未分类(N)疾病可直接排除,所以就剩下排
文/ 温建炫(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亚急性疼痛
性甲状腺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病毒
性感冒、胃肠炎、肝炎后1~2周起病,起
病较急,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
季节高发,好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其
中女性发病率较高,是男性的3~6倍。
典
型病例可分为急性期(伴甲亢)、缓解期(可以伴有甲减)和恢复期(甲状腺功能
正常期),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甲状。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围绝经期为绝经前后的时期,其标志通常是相关的症状,如潮热、月经失调等[1]。
尽管绝经的平均年龄是49~51岁[2-3],但围绝经期的开始年龄、持续时间和出血模式却有很大差异。
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定义[4-6]是:超出正常的月经量、持续时间、规律性或频率以外的出血。
AUB是围绝经期的标志性事件,在围绝经期患者的所有妇科咨询中AUB 占70%以上[7],发生率高,病因复杂,但诊断及治疗尚不规范,目前国内外也无权威的指南或共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AUB病因分类诊断[5]为依据,参考2014年育龄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8],强调围绝经期阶段的疾病特点,而特别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妇产科医师提供参考。
因为围绝经期妇女的AUB,排卵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故本共识重点聚焦在排卵功能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简称:AUB-O)的治疗。
FIGO将AUB病因分为两大类9个类型[5],按英语首字母缩写为“PALM-COEIN”;“PALM”存在结构性改变、可采用影像学技术和(或)组织病理学方法明确诊断,而“COEIN”无子宫结构性改变。
“PALM”具体为:子宫内膜息肉(polyp)所致AUB(简称:AUB-P)、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所致AUB(简称:AUB-A)、子宫平滑肌瘤(leiomyoma)所致AUB(简称:AUB-L)、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malignancy and hyperplasia)所致AUB(简称:AUB-M)。
“COEIN”具体为:全身凝血相关疾病(coagulopathy)所致AUB(简称:AUB-C)、AUB-O、子宫内膜局部异常(endometrial)所致AUB(简称:AUB-E)、医源性(iatrogenic)AUB(简称:AUB-I)、未分类(not yet classified)的AUB(简称:AUB-N)[5]。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围绝经期,也被称为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
这个阶段伴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
这种状况可能会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幸运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诊断过程以及治疗选择。
一、认识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1.定义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指在女性进入更年期前后,出现异常的子宫出血情况。
更年期是女性生殖系统逐渐停经的过渡期,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
正常情况下,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也会逐渐减少,最终停止月经。
然而,在一些女性身上,异常的子宫出血可能在更年期期间发生,这被称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
1.病因2.1激素失调在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会不稳定,导致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不规律,可能引起异常出血。
2.2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它可以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和出血。
2.3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腔内膜局部间质过度生长形成的病变,它通常是良性的。
子宫内膜息肉可以引起子宫内膜出血,导致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
2.4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病因外,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还可能与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炎症以及一些血液系统的疾病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包括阴道流血量多、持续时间长;月经量少、淋漓不净;月经周期缩短,少于21天等,量多者可导致贫血,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表现。
三、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方式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月经经期、周期、量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同时了解有无相关的血液病病史以及家族遗传史等。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病例分享简介本文分享了一个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的病例,旨在增进对该病症的理解和诊治方案的探讨。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位52岁的女性,近期出现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症状。
症状包括经期不规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身体检查显示子宫位置正常,无其他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初步诊断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
诊断与治疗方案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相关检查后,确认了诊断,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荷尔蒙治疗:患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治疗,以调节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减少出血症状。
2. 介入治疗: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病情,决定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该术后,出血症状明显减轻,并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3. 随访与调整:术后,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果与讨论经过治疗和随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子宫内膜出血情况明显改善。
该病例的治疗结果表明,荷尔蒙治疗和介入治疗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的患者中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例的结果并不代表所有患者的疗效。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应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针对该病症,荷尔蒙治疗和介入治疗可能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然而,针对不同的个体,诊断和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是关于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出血的病例分享和讨论,希望对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该吃什么药。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多已无生育要求,故治疗的原则是迅速止血,预防出血过频、过多,纠正贫血,改善一般情况,遏制子宫内膜因持续无排卵造成的增生过长,诱导绝经,防止癌变。
1.一般治疗在明确功血的诊断后,应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
了解出血的时间和贫血的程度。
对轻度贫血者(血红蛋白80~100g/L),可给予口服铁剂,常用的制剂有硫酸亚铁,0.3g,3次/d;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1~0.2g,3次/d;辅以维生素C,0.1g,3次/d。
伴有胃肠道疾病时,可采用铁剂注射,如右旋糖酐铁,50~100mg,肌内注射,1次/d。
对重度贫血者(血红蛋白60g/L),应卧床休息,除应补充铁剂外,还应少量多次输血,可给予浓集红细胞,1~2U,1~2次/周,同时注意营养,补充维生素。
出血时间长者,为防止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2.止血对围绝经期功血所适用的止血方法有刮宫,孕激素内膜脱落法,止血剂,合成孕激素内膜萎缩法。
宫缩剂被认为无明显止血效果。
(1)刮宫:据统计,有一定数量的功血患者,在刮宫后自然痊愈。
Mock仅用刮宫术,即获得83%的治愈率,因为退化变性的内膜被刮除后,流血会自然停止。
刮宫是最迅速而有效的止血方法,特别是在出血严重,出血时间长,威胁患者的健康时,能迅速止血。
围绝经期功血者应常规给予刮宫术,可采用分段刮宫,刮宫应彻底,既起止血作用,又可通过对刮出物的病理检查,了解内膜增生情况,除外内膜恶变。
但如出血量不多,近期刮宫病检阴性者则不必反复进行。
(2)孕激素内膜脱落法:孕激素止血适用于患者体内尚有一定的雌激素水平时,此时加上孕激素的作用,可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而能完全剥脱,然后在自身的雌激素影响下修复而出血停止。
围绝经期异常卵巢出血病例分享摘要本文分享了一个围绝经期异常卵巢出血病例。
该病例描述了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因分析、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案。
通过此病例,我们可以了解该疾病的特点、对病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48岁的女性,主诉发现持续性出血已经持续了2个月,并伴有腹痛和不规则月经。
该患者正处于围绝经期,之前月经周期正常。
她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身体状况良好。
病因分析经过详细检查和病史询问,我们发现该患者的异常出血可能是由于围绝经期异常卵巢出血引起的。
在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减退,但仍可能发生异常出血。
此外,该患者之前月经正常也排除了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性。
诊断过程为了确定诊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和子宫呈正常状态,无明显异常。
然后,我们进行了血液检查,发现该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
最后,我们进行了超声检查,发现卵巢有可疑的卵泡。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我们最终确诊了围绝经期异常卵巢出血。
治疗方案对于这种类型的疾病,我们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法。
我们向患者解释了疾病的性质以及治疗方案,并鼓励她定期进行随访。
我们给予了患者一些口服药物来调节激素水平,同时建议她注意休息和避免剧烈运动。
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出血逐渐停止。
结论围绝经期异常卵巢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特别是在围绝经期的女性中。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该病例分享,我们希望能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健康管理·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须警惕刘佳其一、什么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所谓围绝经期,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及绝经期后之间,由于激素水平及人体结构等变化,女性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可能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情况,此时两个卵巢内虽然有卵泡发育,但卵泡均不排卵,就会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脱落导致出血。
因此,针对处于围绝经期的高危女性,要及时进行诊断性刮宫,将内膜取出进行病检,确定其性质。
二、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是什么女性在围绝经期时,卵巢功能会逐渐衰退,且卵巢内的激素水平会不断下降,丧失对下丘脑及垂体的反馈作用,就会导致垂体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虽然卵巢内残存的卵泡也有发育,但此时卵巢不会继续排卵。
卵巢在雌激素的长期影响下,子宫内膜腺体会出现增生反应,且会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轻度增生过长、腺瘤型增生过长或腺囊型增生过长等症状。
若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就会导致子宫内膜发生不完整脱落,出现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
三、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有哪些临床表现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更易发生月经失调。
在检查后,若排除肿瘤、炎症、妊娠、外伤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且患者体内没有节育器时,就可确诊为异常子宫出血。
临床上认为子宫出血是由于患者神经内分泌失调诱发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包括月经周期及经血量的改变。
一般来讲,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周期可能缩短也可能延长,或延长至2 ̄3月来一次月经。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停经与规律月经轮流出现的情况。
2. 月经量不规则,月经量可能过少也可能过多,还可能淋漓不断。
部分患者经血中会伴有大血块,或者大量出血,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心慌、头晕等病症。
四、为什么要重视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一般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的子宫出血情况。
·123·药品评价 Drug Evaluation 2021,18(02)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围绝经期的标志性症状,发生率约为70%。
目前观点认为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降低,体内激素水平不稳,子宫内膜在接受单一激素刺激下会导致增生,当内膜厚度≥0.8 cm 时极易导致出血。
临床上治疗该病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1-3]。
地屈孕酮作为口服孕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进入完全分泌相,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抵抗激素抑制子宫内膜增生[4-6]。
炔诺酮具有轻度雄激素活性,可抑制排卵,促使子宫内膜短期内萎缩加速绝经期,达到止血效果[7]。
本研究旨在分析用地屈孕酮和炔诺酮治疗AUB患者的效果差异,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乐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UB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年龄(47.94±3.28)岁,年龄范围43~56岁;病程(8.12±2.33)月,病程范围3~14地屈孕酮、炔诺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差异分析汪力乐平市人民医院,江西 乐平 333300[摘要]目的:探讨地屈孕酮、炔诺酮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乐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UB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给予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炔诺酮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流血控制时间、止血完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流血控制时间、止血完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增生出血病例分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位患有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增生出血的病例,
包括病患的临床症状、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
通过分享这一病例,
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多了解和处理这种疾病的经验。
病例介绍
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9岁。
她出现了不规则的出血,并伴有
经期的延长和增多。
病发后,她还经历了腹部疼痛和不适感。
根据
病史和症状,她被怀疑患有异常子宫内膜增生出血。
诊断过程
为了确定诊断,医生对患者进行了问诊和身体检查。
同时,进
行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生殖激素水平检测。
此外,医生还进行了妇科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
这些检查结果
支持了异常子宫内膜增生出血的诊断。
治疗方法
经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治疗目标,医生决定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患者接受了荷尔蒙替代疗法和非甾体抗炎药的组合治疗。
治疗过程中,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药物反应,以及治疗的疗效。
结论
通过本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内膜增生出血的病例在临床上的表现和诊断方法。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份病例分享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应对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