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的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
牛分枝杆菌的噬菌体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牛分枝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肉毒中毒和染色体显性多发性肌萎缩症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噬菌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感染细菌的病毒,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噬菌体针对细菌的特异性很高,因此可以减少对宿主细胞的伤害,且通过病毒耐受性等机制,可以避免治疗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检测方法,可以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筛选具有特异性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
(2)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检测方法。
(3)初步应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可行性。
2. 研究方法(1)筛选噬菌体:利用牛分枝杆菌的培养基将其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然后加入噬菌体进行感染。
根据噬菌体对牛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和感染效果进行筛选。
(2)建立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和免疫学方法,建立一种基于PCR和免疫捕获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检测方法,并优化反应体系、探针和引物等参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初步应用检测方法:将该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并分析其效果和可行性。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1.预期结果(1)筛选出一种特异性强、感染效果好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
(2)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牛分枝杆菌噬菌体检测方法。
(3)初步应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证明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意义(1)该研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牛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
(2)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提高对牛分枝杆菌感染的检测和诊断水平。
(3)该研究可以为噬菌体作为细菌治疗的新型药物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1.目的规定新生牛血清中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检测方法。
指导操作者按本程序进行新生牛血清中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检测操作。
2.适用范围本程序包括大肠杆菌菌种培养、样品培养、点样、判定标准和增殖试验。
适用于新生牛血清中大肠杆菌噬菌体检定操作的全过程。
3.职责3.1.质量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起草。
3.2.质量管理部QC:负责本程序的操作。
3.3. 总经理:负责本程序的批准。
4.定义无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 2015版6.材料及设备6.1 供试品及参考品/标准品6.1.1 供试品:新生牛血清。
记录批号。
6.1.2 参考品/标准品:大肠杆菌C3000菌种,记录批号。
6.2 化学药品及试剂6.2.1 普通肉汤培养基, 1-2支/批血清,记录批号、数量及效期。
6.2.2 阳性血清,1-2ml,记录批号、效期。
6.2.3 阴性血清,1-2ml,记录批号、效期。
6.2.4 营养琼脂培养基平皿,1-2个/批,记录批号、数量及效期。
6.3 设备资料整理6.3.1 生物安全柜。
6.3.2 振荡培养箱。
6.4 玻璃器皿及辅助用具/易耗品6.4.1 灭菌效期内的尖毛细吸管1-2支6.4.2 1ml吸管,4-6支/批供试品6.4.3 有效期内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支/批供试品6.4.4 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无菌滤器(0.45μm),1个/批供试品6.4.5 操作服,1件/人6.4.6 无菌帽、无菌口罩和橡胶检查手套,1副/人6.4.7 白金耳1个6.4.8 酒精灯1个6.4.9 砂片1片6.4.10 点火枪一把或火机6.4.11 效期内75%酒精棉(见《75%酒精棉配制程序》)7.流程图无8.内容8.1准备8.1.1 尖毛细吸管﹑1ml吸管、操作服经蒸汽高压灭菌,记录高压设备运行流水号8.1.1.1 将试验所需物料放入物料缓冲间。
8.1.1.2 人员按无菌操作室的要求更衣进入操作室,参见《人员进出QC洁净区程序》。
8.2 检测程序8.2.1 大肠杆菌C3000菌种启封、传代。
噬菌体的鉴定方法噬菌体是一种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菌,它可以充当细菌与宿主,或者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中介。
噬菌体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摄取其它微生物,因此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噬菌体通常有两种主要类型,即细胞外噬菌体和细胞内噬菌体。
为了鉴定噬菌体,它们必须具有一套确切的标志物和特性。
一些噬菌体的测定方法可用于鉴定噬菌体,以识别出特定的微生物,确定它们的特征,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噬菌体的鉴定首先需要采集样本,然后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鉴定。
1、形态特征:这是鉴定噬菌体最常见的方法,此方法通过测量和描述宏观上的形态特点,如细菌的大小、形状和生长形态。
此外,利用电镜也可以观察噬菌体的微观特征,如细菌质膜、细胞壁和质质组成。
2、培养特性:噬菌体的鉴定需要在生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样可以检测出噬菌体的生长特性,如生长温度、pH和盐度等。
在培养中,向培养基中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试验由噬菌体产生的特定代谢物作为其识别者。
3、生物学特性:在这一方面,噬菌体可能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表面多糖结合区,免疫原性,抗药性和对抗识别等。
采用这些特征可以进一步鉴定噬菌体,并将其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区别开来。
4、分子生物学:这是噬菌体鉴定最精确的方法,可以利用核酸测序(如16S rRNA基因测序和变异性Molecular Markers),或者利用蛋白印迹(如Essential proteins, Non-Essential proteins, Peripheral proteins)回应和不同的子类群的分布等方法确定噬菌体的分子标签。
总而言之,噬菌体的鉴定包括了多个步骤,如采集样本、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等,都是噬菌体鉴定的重要依据。
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才能有效地识别噬菌体,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
噬菌体快速检测方法一、目的要求1.定期检测生产车间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观察噬菌斑的形态和大小。
2.学会快速检查发酵液中是否被噬菌体污染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噬菌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细胞的病毒,某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一种或与它相近的某种细菌。
按其感染细菌的过程分两类:大多数烈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迅速引起敏感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因而可在含有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如图1。
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呈原噬菌体(或称前噬菌体)状态,一般不引起细菌裂解,使宿主成为溶源性细菌。
在肉膏蛋白胨双层琼脂平板上产生透明噬菌斑中心的菌落,即为溶源性细菌。
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快速检查噬菌体,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防止噬菌体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图1 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是预防噬菌体的一个措施。
在连续使用特定菌株进行赖氨酸发酵时,首先是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增加,数月后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也急剧增加,随之主发酵罐发酵液中的噬菌体检出浓度也就增加;当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上升到每个平板达10~20PFU/ml(噬菌斑生成单位)时,二级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为40~50 PFU/ml;之后迅速增加,达到102 PFU/ml的程度,终于在主发酵罐发生溶菌。
经常检测赖氨酸分厂环境中,特别是空气中与种子罐二级种子液中的噬菌体数,就能知道环境的噬菌体污染程度,也就能预知主发酵罐中会不会发生噬菌体的污染。
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体积是细菌的1/1000左右,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噬菌体具有非常专一的寄生性,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
由于噬菌体缺乏独立代谢的酶体系,不能脱离寄生而自行生长繁殖,因而噬菌体的繁殖必须依存于寄生菌的繁殖,只能在活的正在繁殖阶段的细胞中进行增殖。
在死的、衰老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中以及在代谢产物或培养基上都无法繁殖。
一、材料准备
1.LB培养基固体,酵母粉0.5%,蛋白胨1%,氯化钠1%,琼脂粉1.5%。
每个待检测样品50ml,
溶解后分装灭菌。
2.2%琼脂,2%琼脂粉加水,根据平板数决定体积。
3.LB液体培养基,酵母粉0.5%,蛋白胨1%,氯化钠1%。
每个样100ml,大肠杆菌100ml。
4.5ml枪头
5.1ml枪头,每个样品1个。
6.培养皿,每个样品2个。
二、操作步骤
1. 将大肠杆菌培养至对数期(OD600nm1-1.5),约12h;
2. 待测菌株也培养至对数期;
3. 取2%的琼脂用水融化,倒10ml至无菌平板(可用移液枪吸取,枪头提前灭菌),等其完全凝固(注意铺平,超净台吹半小时或室温放置1h);
4. 取LB固体培养基融化,置于50℃恒温水浴1h(可以与上部同时进行,节省时间,提前备好水浴);
5. 无菌操作取5ml大肠杆菌菌液及1ml待测菌液,加入恒温水浴的第2瓶融化的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匀;
6. 取上述混合液10ml至上述准备好的平板,保证铺平。
7. 30℃恒温培养12h,观察有无透明圈(噬菌斑),有表示有噬菌体,否则无噬菌体。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噬菌体的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
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一种或与该种相近的细菌,故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目前已利用噬菌体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四个群数百个型,这种用噬菌体分型的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上,对追查和分析这些细菌性感染的传染源很有帮助。
(2)检测标本中的细菌应用噬菌体效价增长试验检查标本中的相应细菌,若在检材中检出某种噬菌体时,常提示有相应细菌存在。
(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噬菌体基因数量少,有些噬菌体为某种遗传基因缺陷株,有些噬菌体经人工诱导的变异和遗传容易控制和辩认,并且可用于基因的转导和变换等研究。
近年来,噬菌体已成为遗传研究中的主要的基因载体工具。
检测噬菌体的常用方法
哇塞,检测噬菌体的常用方法可真是非常重要呢!那咱就来好好聊聊。
首先呢,双层平板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先把底层培养基倒在平板上,等它凝固了,再把对数生长期的敏感菌和一定稀释度的噬菌体悬液混合,加到上层培养基里,然后倒在底层培养基上。
等培养好了,就能看到噬菌斑啦!这过程中可得注意咯,培养基的质量得保证好呀,不然会影响结果的哟!还有稀释度要把握好,不然可能看不到或者看不清噬菌斑呢。
再来说说这安全性和稳定性哈。
整个过程只要操作规范,还是很安全的呀,不用担心会有啥大问题。
而且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来,结果的稳定性也是很不错的哟。
那它都有啥应用场景和优势呢?嘿,这可多啦!在微生物学研究里,能帮助咱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和行为呀。
在发酵工业中,可以检测噬菌体污染,及时采取措施呢。
它的优势就是简单易行、直观有效呀,能快速得到结果呢。
咱举个实际案例哈,之前有个生物实验室,就是用这个方法检测到了噬菌体的存在,及时调整了实验方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呀!你说这效果多明显呀。
所以呀,检测噬菌体的常用方法真的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呀!它们就像是我们探索噬菌体世界的得力工具,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噬菌体呢!。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1. 引言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是研究噬菌体杀菌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2. 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斑点法斑点法是最常用的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一系列浓度递减的噬菌体溶液。
2.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敷被测细菌悬浮液。
3.取一定体积的已知浓度的噬菌体溶液滴在已涂敷的平板上,静置一段时间。
4.观察液滴周围是否出现菌落溶解区,根据出现溶解区的数量和大小,推断噬菌体的效价。
流式细胞术法流式细胞术法是一种快速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适合大规模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一系列浓度递减的噬菌体溶液。
2.将被测细菌悬浮液加入流式细胞仪中,通过光散射和荧光信号检测细菌的状态。
3.依据细菌的状态判断噬菌体的效价。
确定感染能力的法确定感染能力的法是一种精确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可以测定细菌在固定时间内被噬菌体感染的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一系列浓度递减的噬菌体溶液。
2.将细菌与噬菌体溶液接触一定时间后,离心沉淀细菌。
3.通过对沉淀细菌进行计数或直接培养识别,确定细菌被感染的数量。
4.根据感染数量和噬菌体浓度计算噬菌体的效价。
3. 结论本文介绍了斑点法、流式细胞术法和确定感染能力的法三种常用的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 斑点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斑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可以同时测定多个噬菌体效价,提高效率。
•结果直观,通过观察菌落溶解区可以准确判断噬菌体效价。
缺点•斑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观察菌落溶解区的形成,耗时较长。
•结果的定量分析相对不准确,只能通过观察溶解区数量和大小来推测效价。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
5. 流式细胞术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流式细胞术法速度快,可对大量样本进行高通量分析。
•结果定量准确,可以精确地获得细菌的状态信息。
噬菌体的检测
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操作:
器材以及药品:
1.器材:试管及试管塞(已灭菌)、移液枪(200ul以及5ml)以及相应的无菌枪头、90mm 平板(已灭菌)、250ml三角瓶、酒精灯、琼脂粉、分离提纯的噬菌体液以及敏感菌(已经活化好的)。
方法及步骤:
1.配制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1000ml水:10g蛋白胨:5g酵母粉:5g氯化钠)、1.5%的固体培养基、0.7%的半固体培养基;
2.倒平板:将1.5%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每个平板倒10-15ml的1.5%固体培养基,然后静置至平板上没有水珠为好,平板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3.分装0.7%的半固体培养基:将0.7%的半固体培养基加热熔化,然后用5ml的移液枪向每个试管(已灭菌)加入5ml的半固体培养基;试管的数量和上一步平板数是相同的。
如果试管很多,防止培养基凝固,可将已分装好的试管放入水浴温度为55℃左右的水浴锅中保温;
4.等到试管中培养基温度降至45 ℃-50 ℃之间(不烫手)时,迅速向试管中加入100ul 敏感菌和100ul的噬菌体液(噬菌体浓度要适当,这样才能看到明显的噬菌斑),摇匀;
5.将摇匀好的该培养基迅速倒入之前已倒有1.5%固体培养基平板中,晃动平板,使其铺满平板,静置;
6.待所有平板倒好后(最好静置2h左右),将其放入30 ℃恒温箱中培养12h左右,即可观察有无噬菌斑。
注:所有操作在酒精灯旁进行!
噬菌斑效果图
培养噬菌体的方法:
一. 液体培养法
1.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小时。
2. 将噬菌体原液100 μl 与寄主细菌悬浮液300 μl均匀混合,静置15分钟使其感染。
3. 将混合液接种至含10 ml新鲜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于适当温度下振荡培养约8~24小
时,培养时间依噬菌体之不同而异。
4. 将培养液移入离心管中,以10,000 rpm (5,000 g)离心10分钟,以沉淀寄主细菌。
5. 将上清液移至新管中,以0.22μm孔径之过滤器(filter)去除残余菌体,即得不含寄
主细菌之噬菌体原液。
但因噬菌体原液呈透明状,无法以肉眼直接判断其增殖效果,故应测定其效价以确认增殖培养之成效。
二. 双层琼脂培养法
1.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小时。
2. 将噬菌体原液100 μl 与寄主细菌悬浮液300 μl均匀混合,静置15分钟使其感染。
3. 将混合液加入5 ml 冷却至45℃的0.7﹪琼脂培养基中,均匀混合后立即平铺在已倒
好的1.8﹪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4. 待平板凝固后移至适当温度之培养箱中,一般培养8~24小时,培养时间依噬菌体之
不同而异。
5. 以上述相同之步骤制作另一不含噬菌体之对照组。
6. 将培养好的平板与对照组比较其澄清度,一般含噬菌体之平板呈澄清状,而仅含寄主
细菌之对照组则呈混浊状。
7. 将含有噬菌体之平板置于-20℃下4~5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下解冻。
8. 将解冻后产生的液体移入离心管中,以10,000 rpm (5,000 g)离心10分钟以沉淀寄主
细菌。
9. 将上清液移至新管中,以0.22 μm孔径之过滤器(filter)去除残余菌体,即得不含寄
主细菌之噬菌体原液。
三. 表面琼脂培养法
1.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小时。
2. 将寄主细菌悬浮液3 ml均匀平铺于1.8﹪琼脂培养基平板上,静置2小时。
3. 将多余的寄主细菌悬浮液吸出,再将噬菌体原液0.3 ml均匀涂抹于平板上。
4. 于适当温度下培养约16~24小时,培养时间依噬菌体之不同而异。
5. 取5 ml 新鲜液体培养基加入平板中,以L 形玻棒刮洗下平板表面之菌体。
6. 将刮洗下之液体移入离心管中,以10,000 rpm (5,000 g)离心10分钟以沉淀寄主细菌。
7. 将上清液移至新管中,以0.22 μm孔径之过滤器(filter)去除残余菌体,即得不含寄
主细菌之噬菌体原液。
噬菌体样品的分离及样品制备:
1. 分离源为液体时,可用离心分离,在10000rpm转速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去除
沉淀的杂菌;
2. 要从设备和容器表面分离噬菌体,可用灭菌棉签用力擦拭容器表面,然后将棉签浸入
2-3ml培养液中充分洗脱,以此液体为分离样品;
3. 由空气中分离噬菌体时,可用真空泵抽引,将空气抽入培养基,以此培养基为分离对
象;
4. 在噬菌体密度高的空气区域内,只要将长了菌的平皿打开,在空气中暴露30-60min
即可;
5. 对噬菌体含量少的样品,可先进行扩增。
将样品接入敏感的宿主菌中培养一段时间,
使噬菌体增值。
为了避免杂菌繁殖,可加入过滤样品或者采用抗药性宿主菌,在加抗生素的条件下培养。
若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噬菌体存在,应该缩短培养时间,以免增殖快的噬菌体在数量上压倒增值速度慢的噬菌体。
采用多级膜过滤器也可达到浓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