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沪教版语文四下《将相和》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将相和》教学设计5篇《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5篇,您的确定与共享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课时篇一一、谈话导入,引发爱好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点意义。
今日,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索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引导同学进行理清课文次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同学汇报。
4、采纳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引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急忙热诚地出来迎接。
??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
(资料袋)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紧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二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依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称赞了蔺相如英勇机灵、顾大局、识大体的珍贵品质,也称赞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依照时间进展次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下面是我分享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引导语: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将相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 教学重点- 1.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欺诈,机智勇敢地应对,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学生需要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智慧和勇敢,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里蔺相如以巧妙的借口拿回和氏璧,表现出他的随机应变。
- 1.2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完璧归赵”是起因,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崭露头角,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发展,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负荆请罪”是结果,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心生不满,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 教学难点- 2.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来体现有一定难度。
例如廉颇,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性格直爽且有些鲁莽,但同时又能知错就改。
学生需要从文中的描写中理解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如“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自傲和对蔺相如的不服气。
在朗读时,要读出廉颇的这种情绪。
- 2.2理解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品质。
这种思想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引言《将相和》是一篇富有历史感的篇章,是中国早期的一部戏曲作品,它以吴国和越国为背景,讲述了将军和宰相的故事。
本文将根据这篇篇章,设计一份教案,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内涵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
2.掌握戏曲常见的表演技巧和词曲的构成。
3.提高学生欣赏戏曲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背景和情节2.表演技巧的理解3.语言的表达和演唱三、教学难点1.对于戏曲中出现的角色和舞蹈的理解。
2.对于戏曲中如何表现情节和意义的理解。
3.对于戏曲中如何理解用韵和句式来表达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使用场景模拟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开展对话和演唱。
2.运用蒙太奇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戏曲的分节和情节的轮廓。
3.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求真正掌握戏曲的内涵意义。
五、教学过程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将相和》这篇文章,并思考其中的背景和故事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这个场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角色,给出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表演。
3.运用蒙太奇知识,把学生对《将相和》各个分节的理解和情节的流程展示给大家,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戏曲的内涵意义。
4.帮助学生明确在戏曲中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运用用韵和句式来表达情感。
5.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戏曲的表演技巧。
六、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应该已经对《将相和》这个古老的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也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技巧和用语技巧,以更好地欣赏并表演戏曲。
一个更出色的表演以及继续深化对戏曲内涵的理解和欣赏,应该是这份教案的最终目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将相和》教案篇一《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将相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拓展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讲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将相和》这首诗的意思;3.感受《将相和》这首诗的艺术风格,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4.通过学习《将相和》这首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将相和》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难点:通过对《将相和》这首诗歌的鉴赏,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诗歌吗?学生:诗歌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述事物、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教师:很好,那你们知道如何鉴赏诗歌吗?学生:我们可以读诗、理解诗、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艺术魅力等等。
教师:很好,那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学生:《将相和》。
教师:好的,那么我们就开始学习吧。
二、诗歌赏析(30分钟)1.朗读诗歌,学生跟读,了解全文内容。
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理解《将相和》这首诗的意思,然后教师进一步讲解《将相和》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3.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感受。
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将相和》这首诗的感悟或评论。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将相和》这首诗歌。
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关键词及诗歌语言特点列出,让学生自己领会和理解。
2.请学生在解读和品味完全文后,简单谈谈感受和理解。
3.老师通过导引和帮助,让学生发现诗歌的表现手法,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审美感受。
四、小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做些点评或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五、作业(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写一篇200字的文章,谈谈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或感悟;2.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诗人或时间背景的信息。
【板书设计】将相和戚继光皇帝将军军功普救【教学反思】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它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表现手法。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
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
要点: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
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
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
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李小萍
201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