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流程图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2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流程图-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技术一、用物准备:1.简易呼吸器;2. 注射器10 ml(用于气囊的充气的放气);3.负.压吸引器;4.吸痰管12-14号;5. 氧气设备二、操作流程三、注意事项1、两人全套操作要准确,迅速,配合协调。
若患者滞留物不易吸除,可重复操作2-3次,但要让患者每次休息2-5分钟并给予适量浓度的氧气吸入。
2、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视患者心电示波,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患者的感受。
有自主呼吸的清醒病人嘱其与操作者配合避免由于病人对抗而影响细谈效果。
3、病人的体位对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患者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降低滞留物坠流的几率。
4、要选择恰当的操作时机,在进食或鼻饲前完成,能避免食物返流入气道。
5、如果是在解除人工气道拔除导管前应注意,行滞留物吸除时可将吸痰管后移留置在气管导管的腔内,使其腔内呈负压环境,再将吸痰管和气管导管一同拔出,以防止粘附于导管下端分泌物坠落到下呼吸道。
6、操作前要确定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及插管的深度。
由于气流的冲击可使气管导管向外冲出,故操作后应听诊两肺呼吸音,以确定插管有无移位。
7、气管导管气囊放气与皮囊冲击应同步进行,在皮囊冲击后迅速充盈气囊,使气管与气管导管之间的腔隙处于封闭状态,以免迅速逆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及窒息。
通过临床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我了解到清除气囊滞留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仅是减少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的有效方法,避免了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改善了行人工气道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
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护理指南样本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了解患者所用气管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
3.评估患者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吸尽口、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3.在患者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的同时将气囊放气。
4.使用较大的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滞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于呼气末将气囊充气。
5.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
6.连接呼吸机,吸纯氧2min。
7.使用有气囊上分泌物引流功能气管导管时,应用适宜负压持续或间断进行分泌物清除,或使用Evac泵。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步骤和配合方法。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
(四)注意事项。
1.挤压简易呼吸器及气囊充气、放气的时机正确。
2.反复操作时,可让患者休息2~5min,酌情予以吸氧。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流程图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技术一、用物准备:1.简易呼吸器;2. 注射器10 ml(用于气囊的充气的放气);3.负.压吸引器;4.吸痰管12-14号;5. 氧气设备二、操作流程三、注意事项1、两人全套操作要准确,迅速,配合协调。
若患者滞留物不易吸除,可重复操作2-3次,但要让患者每次休息2-5分钟并给予适量浓度的氧气吸入。
2、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视患者心电示波,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患者的感受。
有自主呼吸的清醒病人嘱其与操作者配合避免由于病人对抗而影响细谈效果。
3、病人的体位对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患者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降低滞留物坠流的几率。
4、要选择恰当的操作时机,在进食或鼻饲前完成,能避免食物返流入气道。
5、如果是在解除人工气道拔除导管前应注意,行滞留物吸除时可将吸痰管后移留置在气管导管的腔内,使其腔内呈负压环境,再将吸痰管和气管导管一同拔出,以防止粘附于导管下端分泌物坠落到下呼吸道。
6、操作前要确定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及插管的深度。
由于气流的冲击可使气管导管向外冲出,故操作后应听诊两肺呼吸音,以确定插管有无移位。
7、气管导管气囊放气与皮囊冲击应同步进行,在皮囊冲击后迅速充盈气囊,使气管与气管导管之间的腔隙处于封闭状态,以免迅速逆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及窒息。
通过临床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我了解到清除气囊滞留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仅是减少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的有效方法,避免了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改善了行人工气道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
呼吸气囊抢救流程如下:
患者取去枕平卧位→连接面罩、呼吸囊及氧气,调节氧气流量10~12升/分(有氧源情况下)→松解病人衣领,有假牙取出,上呼吸道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除→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怀疑颈部外伤用托颌法),有口腔可见异物清除→将面罩罩住病人口鼻,按紧不漏气→左手EC手法固定面罩,右手挤压球囊→呼吸频率:按压与呼吸比率30:2。
建立高级气道通气后,不必与按压同步,成人10~12次/分,吸呼比1:1.5~2,每次送气要持续1秒钟;若有自主呼吸,应在吸气时挤压→潮气量:每次挤入500~600ml或6~7ml/kg;2升的气囊挤压1/3,1L的气囊挤压1/2~2/3→安置病人,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呼吸情况;缺氧有无改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神志、瞳孔、尿量等→进行用物的终末处理。
为预防VAP发生如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在医疗保健领域中,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VAP)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于预防VAP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如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以预防VAP的发生展开讨论。
1. 什么是VAP?VAP指的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肺炎。
VAP 的预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而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 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方法(1)检查气囊充气情况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首先要确保气囊充气的情况。
如果气囊没有被正确充气,容易导致滞留物的产生。
定期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是预防VAP的重要措施之一。
(2)定期清洁气囊应定期清洁,以防止滞留物的产生。
在清洁气囊时,需要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方法,确保彻底清除气囊表面的污垢和滞留物。
(3)低压气囊选择低压气囊也是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一种方法。
低压气囊可以有效防止气囊上滞留物的产生,并降低VAP的发生率。
3. 对于预防VAP的重要性预防VA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VAP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我们需要以预防为主,通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等措施来降低VAP的发生率。
4. 个人观点我认为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及时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才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为预防VAP发生如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
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是预防VAP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予以重视。
只有通过有效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才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并引起对预防VAP重要性的重视。
VAP的预防对于医疗保健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VAP是一种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受感染,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逝去。
简易呼吸复苏囊操作流程图选择合适的面罩及简易呼吸气囊至患者身边
固定面罩,
挤压气囊开放气道评估患者呼吸及气道情况清除口腔分泌物、假牙连接面罩与呼吸气囊面罩接单向阀一端。
有条件时接上氧气,调节氧流量
8-10L/分钟,使储氧袋充盈,若无氧气不接储氧袋
操作者立于患者头侧,患者去枕仰卧
双下颌上提:成人: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身体长轴垂直;
1-8岁:成60度角;1岁以内:成30度角
面罩紧扣患者口鼻,一手以CE 手法(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其余3指放在患者耳垂下方下颌角处将下颌向上托起)保持气道打开并固定面罩,一手挤压气囊(成人:10-12次/分钟;儿童:
12-20次/分钟)
观察胸廓起伏、面色、口唇、氧分压SpO2效果评价。
超实用:复苏气囊清洗消毒流程
作者:感控plus运营团队兰乖平
编辑:高少卉
1
导读:
人工呼吸复苏气囊是用于心肺复苏的急救用品,由于其结构复杂、性能特殊,导致清洗消毒不同于普通的医疗用品。
如何保证清洗消毒质量?笔者做的人工呼吸复苏气囊清洗消毒流程图,与大家分享。
1. 复苏气囊的清洗消毒人员应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熟悉各零部件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测试方法。
2.拆解各零部件时,压力安全阀弹簧无需拆解即可冲洗。
3.选择的清洗剂应遵循厂家的推荐,以不损伤材质为宜。
4.复苏气囊在安装之前,要确保所有零部件完全干燥。
5.人工呼吸复苏气囊属于消毒后直接使用的中度危险性医疗用品,每季度应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人工呼吸复苏气囊作为急救用品,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证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技术
一、用物准备:
1.简易呼吸器;
2.注射器10 ml(用于气囊的充气的放气);
3.负.压吸引器;
4.吸痰管12-14号;
5.氧气设备
二、操作流程
核对医嘱、检查用物
操作前30分钟停鼻饲,回抽胃管确定无残留胃内容
物,将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充分吸引气管内
及口、鼻腔分泌物
两人配合,一人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气管导管相连,注意简
易呼吸器应与患者呼吸同步
在第二次潮式呼吸吸气末呼气初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通气(以患者潮气量2~3倍的通气量送气)另一人用10ml注射器将气囊完全放气,注意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时听患者口咽部是否发出漏气声,若无漏气声,应给予患者做气囊漏气实验,在简易呼吸器送气末将气囊充气再次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
可反复操作
2-3次,直到完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为
止,将患者体位恢复至半卧位,测量并
维持气囊压于25-30cmH
20
三、注意事项
1、两人全套操作要准确,迅速,配合协调。
若患者滞留物不易吸除,可重复操作2-3次,但要让患者每次休息2-5分钟并给予适量浓度的氧气吸入。
2、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视患者心电示波,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患者的感受。
有自主呼吸的清醒病人嘱其与操作者配合避免由于病人对抗而影响细谈效果。
3、病人的体位对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患者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降低滞留物坠流的几率。
4、要选择恰当的操作时机,在进食或鼻饲前完成,能避免食物返流入气道。
5、如果是在解除人工气道拔除导管前应注意,行滞留物吸除时可将吸痰管后移留置在气管导管的腔内,使其腔内呈负压环境,再将吸痰管和气管导管一同拔出,以防止粘附于导管下端分泌物坠落到下呼吸道。
6、操作前要确定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及插管的深度。
由于气流的冲击可使气管导管向外冲出,故操作后应听诊两肺呼吸音,以确定插管有无移位。
7、气管导管气囊放气与皮囊冲击应同步进行,在皮囊冲击后迅速充盈气囊,使气管与气管导管之间的腔隙处于封闭状态,以免迅速逆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及窒息。
通过临床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我了解到清除气囊滞留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仅是减少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的有效方法,避免了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改善了行人工气道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