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20
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是指将一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
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妥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是保证呼吸衰竭治疗成功的关键。
临床常用人工气道为气管插管(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气管切开套管。
一、气管插管(一)适应症: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
2、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
3、上气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
4、因诊断或治疗需要,在短时间内需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减轻患者痛苦,使操作方便,也可行气管插管。
(二)合并症1、机械损伤:牙齿折损、脱落、口腔黏膜、鼻腔、声带、食道损伤。
2、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缓脉、心跳停止。
3、浅麻醉的插管刺激:喉头痉挛、支气管痉挛、血压上升。
4、与插管导管有关的合并症:(1)气道阻塞(扭曲、分泌物、异物阻塞)。
(2)气囊过度充气,使插管前端压向气管壁。
(3)经鼻插管引起:鼻翼坏死、变形,副鼻窦炎。
(三)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优缺点的比较经口插管经鼻插管优点①易于插入,适于急救①易于耐受,留置时间较长②管腔大,易于吸痰②易于固定③便于口腔护理,患者可经口进食缺点①容易移位、脱出①管腔小,吸痰不方便②不宜长期使用②不适于急救③不便于口腔护理③易发生出血、鼻骨折④可引起牙齿、口腔出血④可合并鼻窦炎、中耳炎等(四)位置管理1、插管后立即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
2、拍胸片,插管位置应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cm处。
3、在气管导管上做好深度标志,记录插管外露长度,严格交接班。
4、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躁动患者及时应用镇静剂并用约束带固定手脚。
避免气管导管随呼吸运动而损伤气管和鼻腔黏膜。
5、整体位。
将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轻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
经常改变体位可减轻导管对局部的损伤并利于痰液引流。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流程图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技术一、用物准备:1.简易呼吸器;2. 注射器10 ml(用于气囊的充气的放气);3.负.压吸引器;4.吸痰管12-14号;5. 氧气设备二、操作流程三、注意事项1、两人全套操作要准确,迅速,配合协调。
若患者滞留物不易吸除,可重复操作2-3次,但要让患者每次休息2-5分钟并给予适量浓度的氧气吸入。
2、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注视患者心电示波,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患者的感受。
有自主呼吸的清醒病人嘱其与操作者配合避免由于病人对抗而影响细谈效果。
3、病人的体位对清除气囊滞留物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患者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降低滞留物坠流的几率。
4、要选择恰当的操作时机,在进食或鼻饲前完成,能避免食物返流入气道。
5、如果是在解除人工气道拔除导管前应注意,行滞留物吸除时可将吸痰管后移留置在气管导管的腔内,使其腔内呈负压环境,再将吸痰管和气管导管一同拔出,以防止粘附于导管下端分泌物坠落到下呼吸道。
6、操作前要确定气管插管的固定情况及插管的深度。
由于气流的冲击可使气管导管向外冲出,故操作后应听诊两肺呼吸音,以确定插管有无移位。
7、气管导管气囊放气与皮囊冲击应同步进行,在皮囊冲击后迅速充盈气囊,使气管与气管导管之间的腔隙处于封闭状态,以免迅速逆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及窒息。
通过临床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我了解到清除气囊滞留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仅是减少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的有效方法,避免了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改善了行人工气道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2014)要点人工气道是保证其道通常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会形成气囊上滞留物。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的重要来源。
因此,管理好气囊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共识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
其中A级为最高。
一、气囊的作用推荐意见1: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无气囊套管(推荐级别:B级)。
二、气囊充气方法与压力监测推荐意见2: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与气囊充气(推荐级别:B级)。
O(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3:应使气囊充气后压力维持在25~30cmH2可采用自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推荐级别:B级);无该装置时每隔6~8h重新手动测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宜高于理想值2cmHO;应及时清理测压2管内的积水(推荐级别:E级)。
推荐意见4:不宜常规采用最小闭合技术给予气囊充气,在无法测量气囊压的情况下,可临时采用最小闭合技术充气(推荐级别:E级)。
三、影响气囊密闭性的因素推荐意见5:应为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人工气道,建立后需仔细判断气囊所在位置。
当气囊压足够仍存在漏气时,应考虑改变人工气道位置或更换其他型号的人工气道(推荐级别:B级)。
推荐意见6:宜采用聚氨酯制成的圆锥形气囊导管防止VAP。
尤其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推荐级别:A级)。
推荐意见7:当患者的气道压较低或自主呼吸较弱以及吸痰时,宜适当增加气囊压;当患者体位改变后,宜重新测量气囊压(推荐级别:E级)。
快速呼吸气囊清洁消毒
快速呼吸气囊(也称为CPR面罩)是一种用于急救过程中进行人工呼吸的装置。
由于其与患者直接接触,快速呼吸气囊的清洁消毒至关重要,以防止传播病菌和感染。
为了确保快速呼吸气囊的清洁消毒,你可以按照以下简单步骤操作:
1. 准备消毒溶液:选择一种合适的消毒溶液,如漂白剂稀释液(1:10),酒精溶液(70%浓度)或含氯杀菌消毒剂。
确保所选溶液是安全且适合清洁气囊。
2. 将气囊拆卸:根据气囊的使用说明,将气囊从面罩上拆卸下来。
3. 清洗气囊: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或肥皂,彻底清洗气囊。
确保将洗涤剂彻底冲洗干净,并用纯净水冲洗干净。
4. 消毒气囊:将清洗干净的气囊放入消毒溶液中浸泡,按照所
选消毒溶液的说明时间进行浸泡。
确保气囊完全浸没在消毒溶液中。
5. 冲洗气囊:将气囊从消毒溶液中取出,用纯净水彻底冲洗干净,以去除消毒溶液残留。
6. 干燥气囊:将冲洗干净的气囊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自然晾干,
确保完全干燥。
7. 重新组装:根据说明,将干燥的气囊重新安装到面罩上。
请注意,每次使用之前都应重复这些步骤,以确保快速呼吸气
囊始终保持清洁和消毒。
此外,定期检查气囊是否有损坏或磨损,
并根据需要更换。
以上是快速呼吸气囊清洁消毒的简要步骤,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特定的清洁消毒指南,请参考快速
呼吸气囊的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全面呼吸气囊清洁消毒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全面呼吸气囊的清洁消毒指南,以确保其安全使用并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背景全面呼吸气囊是医疗设备使用中的关键部件之一,经常与患者直接接触。
为了减少疾病传播和细菌感染的风险,定期对全面呼吸气囊进行清洁消毒是至关重要的。
步骤以下是全面呼吸气囊清洁消毒的步骤:1. 首先,先将全面呼吸气囊从呼吸设备中拆卸下来。
2. 将全面呼吸气囊放入洗涤槽中,用温水冲洗去表面的污垢。
3. 使用中性洗涤剂或肥皂水对全面呼吸气囊进行彻底清洁。
使用软刷或绒布轻轻刷洗,确保清洁到每个角落。
4. 冲洗干净全面呼吸气囊,确保没有残留的洗涤剂。
5. 将清洗过的全面呼吸气囊放置在消毒槽中,按照厂家指示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确保全面呼吸气囊完全浸泡在消毒剂中,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6. 根据消毒剂的要求,将全面呼吸气囊浸泡在消毒剂中的时间。
不要超过建议的浸泡时间,以避免损坏全面呼吸气囊。
7. 消毒完毕后,从消毒槽中取出全面呼吸气囊,并用清水充分冲洗,确保没有残留的消毒剂。
8. 在通风的干燥区域,将全面呼吸气囊放置在干燥架上自然晾干,确保彻底干燥。
9. 检查全面呼吸气囊是否完全清洁和干燥,以确保其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在进行全面呼吸气囊清洁消毒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按照厂家的指示和规定进行操作。
-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避免使用酸性或碱性溶液,以免对全面呼吸气囊造成损害。
- 在清洗和消毒过程中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接触清洁剂或消毒剂。
- 定期检查全面呼吸气囊的状况,如有破损或变形应及时更换。
- 始终保持清洁消毒记录,包括清洗和消毒的日期、方法和人员。
总结通过定期的全面呼吸气囊清洁消毒,可以保证其安全使用,并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操作过程中,请遵循厂家的指示和要求,并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最终操作仍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设备特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