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门下吸引与滞留物的清除
- 格式:pptx
- 大小:601.62 KB
- 文档页数:11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名词定义】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是吸痰时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回路断开,吸痰管直接插入人工气道内吸引,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吸痰完毕后再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回路连接的方法。
【适应证】1.需要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2.需要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有以下指征之一时:(1)流速-容量呼吸环有锯齿状改变和或气道内明显的大水泡音。
(2)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3)氧合和或血气分析状况恶化。
(4)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
(5)患者没有有效的自主咳嗽能力。
(6)急性呼吸窘迫。
(7)怀疑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误吸。
3.需要获取痰液标本进行化验检查时。
【禁忌证】研究表明:没有绝对禁忌证。
【目的】1.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气道堵塞,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证氧疗有效。
3.改善患者因气道堵塞导致的缺氧,提高血氧浓度。
4.减轻或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窒息等。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于2010年发布的气道吸引指南。
该指南根据从1990年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已发表的电子文献和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CINAHL和CochraneLibrarydatabases医学资料库的数据,并且通过对气管内吸痰总共114例的临床跟踪,62例回顾和6例荟萃分析对原有的临床指南做出了更新。
2.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教材《护理学基础》。
(2)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该书系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护理学会组织全国护理专家集体编写的权威性技术操作规范。
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在吸纳和借鉴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对各项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指导作用。
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ICU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但MV常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VAP是常见的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在20%~75%,死亡率为20%~50%,误吸是VAP的主要感染途径。
传统人工气道无法去除声门下间隙的潴留物,只能通过增加气囊内压力减少误吸,但其不良反响多,可造成气管黏膜受压,局部缺血,糜烂出血,甚至造成气管食管瘘,声门下吸引那么可防止上述现象出现,减少VAP发生,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用2021年2月~2021年6月收治重症85例,需要MV的患者随机分为声门下吸引组43例为研究组,非声门下吸引组42例为对照组。
同步收集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性状及发生VAP的例数及时间。
每位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并均以0.1%洗必泰和25%碳酸氢钠液交替口腔护理,4次/d。
采用开放式一次性吸痰管,根据情况吸痰,每次吸痰前向气道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20 ml,稀释痰液,严格无菌操作,每2 d检查血常规、胸片,送检气道抽吸物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
1. 2 方法VAP标准【1】X线胸片出现新侵润阴影或存有侵润影扩大,合并下述至少2项:①体温>38.3℃ ②WBC>12.0×109/L或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CASS组VAP发生11/43,NCSAA组VAP20/42 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发生VAP31例中机械通气天数d,未发生VAP的机械通气天数d,VAP发生死亡率11/31,未发生VAP死亡7/54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的局部功能丧失,影响了患者的咳嗽能力,常规人工气道对于口咽局部分泌物很难彻底吸出,分泌物沿气管套管套囊与气管壁的缝隙进入下呼吸道发生VAP以导致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本研究结果说明持续声门下吸引可经过侧孔,可以将囊上的分泌物吸干净,大大减少VAP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V 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 AP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标签:气管切开;持续声门下吸引;临床效果气管切开术为临床常用的急救方法,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1]。
但气管切开术会破坏患者呼吸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分泌物停留于气囊上方,容易引起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V AP)发生,V AP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而且容易增加院内感染病死率,根据有关数据显示,V AP的发生率为9%~70%,而其死亡率达到了50%~70%[2]以上,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减少气囊上的分泌物,降低V AP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临床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3]。
鉴于此,笔者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4.3±2.9)岁,APACHE II评分为(24.3±3.2)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5例,重型脑挫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2.3±3.2)岁,APACHE II 评分为(23.5±2.9)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3例,重型脑挫伤15例,脑梗死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