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外治法与下
- 格式:pptx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35
中医外治治疗总结报告中医外治是指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下面将从中医外治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报告。
一、中医外治的原理中医外治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活络通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所致,而中医外治正是通过外部刺激来调节阴阳,调整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外治的方法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液体后涂抹在患处,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灸是通过在患处插入针具,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改善病情。
三、中医外治的应用中医外治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
同时,中医外治也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此外,中医外治还可以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总之,中医外治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四、中医外治的优势中医外治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中医外治疗效明显,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对一些急性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其次,中医外治副作用小,不会对人体造成负担,对一些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外治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同时治疗多种疾病,不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中医外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它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
它可以治疗各种疼痛症状、皮肤疾病和慢性疾病等。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中医外治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
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与应用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外部手段对病患进行治疗,如按摩、拔罐、艾灸、针灸等。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中医外治法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应用技巧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原则和应用。
一、基本原则1. 针对疾病症状: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外治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2. 个体差异化: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需考虑个体差异。
同样的外治方法,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3. 综合治疗:中医外治法通常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如内治法、草药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全方位地提高治疗效果。
4. 个别化调配: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个别化调配治疗方案。
二、常见应用1. 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改善气血不畅等症状。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揉捻、拿捏等。
2.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加热或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表面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解除淤血和湿气等症状。
拔罐疗法常用于肌肉疼痛、感冒等病症的治疗。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中药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的药性,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温补气血、祛寒湿、调理气机等,常用于寒湿痹痛、虚寒体质等问题的治疗。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外治法中可以用于肌肉骨骼疾病、内脏疾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三、观点和理解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中医经典《内经》中的外治12法《内经》中散在多种外治法,有些治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运用,疗效显著。
对《内经》外治法进一步挖掘整理,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内经》治法丰富,概言之,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外治法种类繁多,如针灸、推拿、砭石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古人早就感叹病杂术稀,况且有些临床诊疗技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沉寂,外治诸法尤其如此。
因此,有必要将中医外治法进行充分挖掘整理。
笔者认为,《内经》外治法大体可分为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和手法外治法。
针灸属于器械外治法,《内经》时期的针灸体系已基本成型;推拿属于手法外治法,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而其他外治法则在外治理论及临证方面相对不足。
故本文所言《内经》外治法将不述及针灸、推拿。
《内经》共载有12种外治法,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
药物外治法《内经》中所载药物外治法包括涂、熨、渍、浴、熏、吹耳、取嚏共7种。
外治药物既有固态剂型,又有非固态剂型;涂、熨之药为固态剂型,渍、浴为药液,熏法取药之烟、汽,吹耳、取嚏之药属散剂。
涂法《内经》记载,涂熨马膏治疗足阳明经筋拘急诸症,白酒、桂末涂治筋缓之症,涂抹豕膏治疗米疽。
全文共有2处记载,如下所述:《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膏熨急颊。
”此段引文明确指出“膏”具有缓解拘挛之功。
《类经·十二经筋痹刺》:“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
”《太素·经筋》则从五行角度说明马膏缓急之用:“马为金畜,克木筋也,故马膏疗筋急病也。
”熨,即将药物加热涂敷或贴烤患处,较涂法多温通之效。
故膏熨借其温通之力治疗面颊拘急,其效自捷。
白酒和桂末涂于面肌迟缓一侧,取两者温通之效。
《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疳: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
暑热浸淫证一一清暑化湿解毒一一清暑汤。
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一一养阴清热解毒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
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一一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疔:颜面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宜清不宜温,应聚不应散,慎用发散之品。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证一一凉血泻火解毒一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手足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证一一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湿热下注证一一清热解毒利湿一一五神汤合革解渗湿汤。
痈:颈痈: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内治:风热痰毒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一牛辱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治疗: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
内治:肝郁痰火证一一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一一柴胡清肝汤。
委中毒:治疗:清热利湿、和营祛痰为基本治则。
内治:气滞血瘀证一一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证一一清利湿热,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
气血两亏证一一调补气血一一八珍汤。
发:锁喉痈: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为大法。
内治:痰热蕴结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胜肉腐证一一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证一一清养胃阴一一益胃汤。
有头疽:治疗:初起一一和营解毒、清热利湿;溃脓期一一托里解毒;收口期一一调补气血。
实证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托里为大法。
内治:火毒凝结证一一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一一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证一一清热化湿,和营托互一一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证一一滋阴生津,清热托毒一一竹叶黄芭汤。
气虚毒炽证一一扶正托毒一一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丹毒: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市级非遗中医外治法市级非遗中医外治法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疗法和技术。
这种治疗方法既体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市级非遗中医外治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应用制作好的罐子,通过产生负压效应使其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进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气滞血瘀等疾病。
二、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制的刮痧板或器具,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刮擦的治疗方法。
通过刮擦可以刺激和活血化瘀,从而改善气血循环,消除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疏通经络、通利气血是健康的基础,因此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风寒湿痹、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三、火罐疗法:火罐疗法是一种利用罐子内的火焰消耗空气,产生负压效应使其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以促进皮肤和筋络的表面病变排泄的方法。
火罐疗法可以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对于肌肉疼痛、颈椎病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四、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医学,被认为是非遗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五、中药外敷疗法:中药外敷疗法是一种将中药制剂直接外敷于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中药的药性和渗透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局部渗透和作用,促进疾病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中药外敷疗法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疹、烧伤、创伤等疾病。
综上所述,市级非遗中医外治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原理。
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火罐疗法、针灸疗法和中药外敷疗法等都是非遗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自古有之,被列入中医十大疗法之中,与针灸、推拿、内服汤药并齐。
只是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外治药的加工过程繁琐,费时。
所以一直以来,内服、针灸、推拿占领了中医治疗的主导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艺的进步和先进,中药的外治疗法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外治疗法的特点:一、不用内服,直接通过皮服的渗透吸收,让药力直达病灶;二、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三、疗效显著,药力集中。
中医治疗的基础理论:1、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以通过经络系统沟通联络形体官窍,形成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
这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与统一。
它是人类对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气血津液神学说:从气血津液神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气、血、津、液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神的主导和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下,它们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外治疗法的精髓也源于气血津液的这种属性作用于人体,从而使人体的经络通畅气血充盈,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新陈代谢旺盛激活人体的休眠细胞起到防卫作用,减少人体的患病机率,提高身体的健康指数,自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脏腑功能的活动物质基础就是气、血、津、液,它内外贯通,构建出人体代谢的网络连接通达四肢百骸,如果它有所病变就是牵连所相关的脏腑,其病症就会表现在其所属经络的异常反应,及反应点。
都因脏腑病变,形成废物排不出体外,在所属经络上堆积成阳性反射物即反应点,成气流感,砂粒状,硬结状反应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简便易行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中医外治的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法种类繁多,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贴敷、熏洗等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色,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先来说说针灸。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头痛患者,针刺风池、太阳等穴位,往往能迅速缓解疼痛;对于失眠的人,艾灸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针灸疗法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的效果。
比如,对于落枕的患者,通过按摩颈部的肌肉和穴位,可以很快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对于小儿积食,按摩腹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拔罐疗法则是利用罐内的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见的有火罐和真空罐。
如果受了风寒,在背部拔罐,常常能看到罐印呈现出紫红色,这就是体内寒湿被拔出的表现。
拔罐对于治疗感冒、肌肉酸痛等病症效果显著。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它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阳固脱等功效。
比如,女性朋友常见的宫寒痛经,通过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温暖胞宫,缓解疼痛。
接下来,分享几个中医外治的特效方祖传秘方。
有一个治疗冻疮的秘方。
在冬天,很多人容易长冻疮,又痒又痛,十分难受。
用生姜、花椒适量,加水煮沸,然后趁热浸泡冻疮部位,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冻疮就能明显好转。
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花椒能祛湿止痒,两者配合,对冻疮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一个治疗脚气的方子。
取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各适量,煎水后泡脚。
法下的功效与作用法下,又称摄法下,是一种治疗疾病或保养身体健康的传统中医疗法。
它包括了按摩、推拿、针灸等多种手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络穴、穴位等,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气血运行,起到调节身体功能、疏通经络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法下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那么,法下究竟能给人体带来怎样的功效和作用呢?首先,法下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法下通过刺激经络,增加经络的活力,使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的通道,血液循环好,气血畅通,身体的机能就会比较正常,疾病侵袭的可能性就较小。
另外,法下还能通过按摩刺激穴位,增加经络的活跃度,加强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从而提高免疫力。
其次,法下能缓解疼痛,减轻症状。
中医学认为,疼痛是由于气血不畅造成的,而法下则能促进气血的循环,使气血得到了疏通,从而舒缓了经络的压力,减轻了疼痛。
比如,有些人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这些病症往往会伴有明显的疼痛。
法下可通过督脉、背俞穴、膏肓穴等进行按摩和刺激,使气血畅通,舒缓颈椎或腰椎的压力,达到缓解痛症的目的。
此外,法下还能调节内分泌,平衡激素。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由多个脏器组成的,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功能,并通过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来完成这些功能。
而法下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脏器的功能,从而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平衡激素的分泌。
比如,一些女性患有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问题,这往往是因为内分泌系统出现了问题。
法下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关元穴等,调节脏器的功能,平衡激素的分泌,改善女性的生理状况。
另外,法下还有助于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当人们承受过多压力时,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
而法下可以通过刺激心经、足三里穴等,调节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脏的血液循环,舒缓心理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