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中医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876.00 KB
- 文档页数:92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中医皮肤病学入门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体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它以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理论为基础,考虑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对皮肤的影响,将中医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常识与技术运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从历史上看,中医皮肤病学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内经》、《外经》等经典著作,其中提出了对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汉代时,张仲景的《伤寒条辨》、《难经》、《金匮要略》,以及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增加了中医皮肤病学的研究内容,使得中医皮肤病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皮肤病学也在不断成熟和发展。
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皮肤病学逐步从经验性的临床治疗走向理论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把中医解剖学、内外科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融合在一起,为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首先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五行”理论、“五脏六腑”理论、“三焦”理论等。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活动归纳为五个基本属性:金、木、水、火、土,并以之描述自然界的变化。
“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它把人体疾病按照“脏”“腑”“气”“神”“经”的关系进行分类,从而指导治疗。
“三焦”理论则把人体的血液、精、气三者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是所有疾病的病因。
此外,中医皮肤病学还需要掌握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的功能、结构及其对皮肤的影响,以及皮肤病有哪些常见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技术,并学习中药、西药、针灸等治疗手段,以及中医皮肤病学的研究情况等知识。
总之,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为基础,考虑肝、脾、肾、心、肺、胆、胰等内脏对皮肤的影响,运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常识和技术,为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一)辨自觉症状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⑵ 丘疹(papules):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
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
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
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辨证和内科病的辨证一样,同样是应用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
考虑到上述辨证方法在中医学教材中均有介绍,这里仅就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的辨证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汗疱疹汗疱疹亦称出汗不良为见于掌跖部的一种复发性水疱性发疹。
病因学尚不明了。
由于本病常伴有多汗症,控制多汗有利于症状的缓解,故以往认为,系汗管口闭塞引起的汗液潴留所致。
实际上本病与汗管无关。
目前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能性是其诱发因素。
亦有认为本病偶为细菌、食物和药物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本病夏日多见。
好发于手掌和手指侧面,有时见于指背末端,足底较少见。
损害为多数米粒大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于皮面,成群发生,对称分布。
早期水疱透明,以后可变混浊,邻近水疱相互融合后可出现豌豆大或更大的大疱,有灼热和瘙痒感,水疱不易破裂,常伴有手工艺足多汗。
少数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性感染,致手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诊断根据发部位及水疱特点,倾向复发及有多汗等特点,不难诊断。
应与癣菌疹、手癣、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鉴别。
治疗原则为减少手足多汗,避免情绪激动,可适当用镇静剂如溴剂和安定等,抗组胺制剂亦可应用。
水疱性损害可用止痒收敛性洗剂如含酚炉甘石洗剂或用0.5%明矾溶液等湿敷或浸泡,也可用中药“苍耳子、蛇床子、甘草、明矾各15克,煎水泡手。
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也用外用2%水杨酸软膏或10-20%尿素霜。
对于重症顽固患者,可酌用强的松30毫克/日,分3次服,经数日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一)自觉症状1、痒痒由多种原因引起,它是肾脏的一个主要症状,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皮肤病被归为“痈疽”范畴,既包括了痤疮、湿疹等常见皮肤病,也包括了寻常疣、白癜风等较为复杂的病症。
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原理、常用方法及其疗效,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中医皮肤病治疗原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全面辨证,确定病症的具体病机,从而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统一内外治疗中医认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时既要注重外部局部的治疗,也要关注内部的调理。
外治主要通过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内治则需要服用中药来调理全身。
3.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皮肤病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皮肤病需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而言,可通过调整营卫、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皮肤病治疗常用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外用中医皮肤病治疗中,中药外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用,常见的外用方法有草药敷贴、药浴洗涤、中药熏蒸等。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发挥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也是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改善体内湿热、血瘀等不平衡状态,进而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术等,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等。
三、中医皮肤病治疗的疗效中医治疗皮肤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健康与否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导致的。
例如,中医认为,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血虚风燥等都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病因病机,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治法,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对于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强调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与皮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