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外治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43
(一)取穴主穴:湿疹点。
(二)治法先找寻湿疹点,令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
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10~15个湿疹点。
每日或隔日1次。
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90.9%。
拔罐法。
【摘要】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常见皮肤病的药物外治法。
方法对《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
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皮肤病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用药方法有药物煎水外搽、制膏外涂、捣药外敷或研末外掺、溶剂调涂等。
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皮肤病的药物外治法处方丰富,简便效验,部分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有科学依据。
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本草纲目》皮肤病外治法《本草纲目》为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大作,书中所载外治疗法极其丰富,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现特选介其中部分皮肤病症的药物外治法,与各同道一起研讨。
1 皮肤癣疮处方:川槿皮、肥皂原文:癣疮不愈。
以川槿皮煎汤,用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
(卷三十五肥皂槿条引杨起简便方)。
评述:木槿皮能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是治疮癣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木槿皮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皮肤真菌。
肥皂,《本草纲目》:“祛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现代药理研究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两者合用能够提高治疗皮肤癣菌的疗效。
本方亦可外用煎洗或以适量酒、醋浸泡制剂搽涂而治疗皮肤癣病。
2 脚指缝烂处方1:滑石、煅石膏、枯矾。
原文:脚指缝烂。
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卷九滑石条引集简方) 。
评述:滑石清热,渗湿,利窍,现代药理研究有保护皮肤黏膜及抗菌作用。
7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简便验廉易操作展开全文“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中药外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处淋洗、浸泡、湿敷或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礼记·曲礼》篇即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火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张山雷氏说:“外疡既溃,脓水浸淫,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参汤治疗狐惑病,狼牙汤治疗阴䘌。
洗剂在民间也常为人们所惯用,如用白矾水洗湿疮,花椒水洗痒疮,葱椒水洗冻疮,桂花叶水洗漆疮等。
这些方法简便,而且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归纳了九法,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一、祛风止痒法由于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客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去润养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如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发于上半身或泛发全身,皮疹多为红色丘疹、风团、鳞屑或苔藓样变、疣目,损害为干性,不渗出,以及抓后起鳞屑及出血等,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治拟祛风止痒为主。
药用艾叶30克,摇竹消30克(小编注:徐长卿),路路通30克,蚕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温热后外洗患处,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钟。
临床上如寻常疣、扁平疣等,均属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肤,粟米至黄豆大小,色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肤色。
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疗以祛风解毒为主。
药用木贼15克,苍耳子15克,败酱草30克,露蜂房10克,马齿苋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热湿敷患处,然后用水擦洗皮损,皮损以擦红发热为宜,每天一次。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论治法歌----米氏真传。
外科之疮有治例,说与君家须切记,病端百出别根因,方法一囊岂同类。
热与寒,通与秘,其中消息知端的。
通多不足秘多余,热实寒虚分症治;阳似阴,阴似阳,似中妙理要推详。
不分表里一例治,轻变重而重变亡。
医者贵乎多应变,不可偏执用其方,且如表症恶寒,宜用荆防败毒散;里症发热,可将内疏黄连汤。
疮势已成,托里消毒散诚为正法。
内脓将溃,十全大补汤最得相当。
人参养荣汤治溃后虚热发作,木香流气饮散结肿寒湿为殃。
饮食不甘,定用香砂开胃;精神怯少,须将参术回阳。
阴虚阳虚,须八珍最为要领;盗汗自汗,得独参一味可强。
溃后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缓;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功效尤良。
口燥谵言,泻实火须黄连解毒(汤);心烦衄血,理虚阳必犀角地黄(汤)。
古法治痈疽,称述仙方活命饮;今时医发背,还期神授卫生汤。
蟾酥丸在外科称为独品,护心散解内毒号曰无双。
讵知蜡矾丸护膜、护心,可羡淡中有味;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坏里呈祥。
身凉自汗,腹痛肠鸣、呕逆,岂逃异功散;睡卧不宁、虚阳发燥、脓多定用圣愈汤。
生脉散接虚羸脉来微细,归脾汤除惊悸睡得安康。
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身热者何须疑虑,麦冬清肺(饮)除膈热有痰者毋待商量。
金鲤汤治肺痈吐脓气急,玄龟丹攻结毒臭腐顽疮。
风热生疮通圣散,疮疡狂躁破棺丹。
小柴胡(汤)除客邪往来潮热;大防风(汤)攻腿膝寒湿为殃。
咽肿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红斑紫岂逃化斑解毒汤。
八味丸捐口干妙药,二神丸治脾泄奇方。
香连丸为脏腑泻痢通用,甘露饮治口齿腐烂相当。
六和汤和脾止吐泻,双解散解表理内伤。
逍遥散善治女人诸病,保元汤常扶赤子多伤。
皮肤毛发干焦,芦荟丸效应甚捷;咽喉口齿肿痛,冰硼散功实非常。
滋肾丸治下元肾虚不固,凉膈散解上焦膈热多烦。
九龙丹消鱼口吞之灭迹,二蛟散行湿肿服下安康。
吕祖一枝梅止痢定惊,称为仙药;真君妙贴饮消疼止痛,号曰神方。
痔漏、瘿瘤、疔毒,古夸三品锭;痈疽、流注、诸风,今羡万灵丹。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常见皮肤病的药物外治法。
方法对《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
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皮肤病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用药方法有药物煎水外搽、制膏外涂、捣药外敷或研末外掺、溶剂调涂等。
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皮肤病的药物外治法处方丰富,简便效验,部分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有科学依据。
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本草纲目》皮肤病外治法《本草纲目》为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大作,书中所载外治疗法极其丰富,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现特选介其中部分皮肤病症的药物外治法,与各同道一起研讨。
1 皮肤癣疮处方:川槿皮、肥皂原文:癣疮不愈。
以川槿皮煎汤,用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
(卷三十五肥皂槿条引杨起简便方)。
评述:木槿皮能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是治疮癣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木槿皮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皮肤真菌。
肥皂,《本草纲目》:“祛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现代药理研究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两者合用能够提高治疗皮肤癣菌的疗效。
本方亦可外用煎洗或以适量酒、醋浸泡制剂搽涂而治疗皮肤癣病。
2 脚指缝烂处方1:滑石、煅石膏、枯矾。
原文:脚指缝烂。
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卷九滑石条引集简方) 。
评述:滑石清热,渗湿,利窍,现代药理研究有保护皮肤黏膜及抗菌作用。
煅石膏清热收湿,生肌敛疮,有抗菌、收敛、止血、消炎等作用。
白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故可掺治脚指缝烂。
包括脚气、湿疮、黄水疮等皮肤湿烂,或诸疮肿毒,小儿体热痱疮,等。
处方2:茶叶。
原文:脚丫湿烂。
茶叶嚼烂傅之,有效(卷三十二茗条引摄生方)。
评述:茶叶利水祛湿,解毒敛疮,现代药理研究含有大量鞣酸等,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B样作用。
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多种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故可用治脚丫湿烂。
3 积年癣疮处方1:斑蝥。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各异。
中医外治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在皮肤表面直接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疖等,中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改善皮肤炎症,缓解瘙痒症状。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皮肤免疫,减轻红斑和鳞屑症状。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中医外治法可促进黑色素细胞再生,恢复正常肤色。
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内分泌,减轻皮肤油脂分泌,缓解病情。
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药浴疗法:通过药浴的方式,使药物渗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皮肤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炎症。
其他方法:还有艾灸、按摩等方法,也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外治法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中医外治法一般起效较慢,患者需耐心治疗,不可急于求成。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调节身体内部环境。
然而,中医外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起效慢、药物作用不稳定等。
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外治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将为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和皮肤,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皮肤病方法
中医治疗皮肤病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
1. 中药内服: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和病因,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内服治疗,如黄连、连翘、地黄等。
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促使皮肤内部病变得到改善。
2. 中药外用:使用一些特殊的中药制剂,如膏药、擦剂、湿敷等,直接涂抹在患处。
这些中药外用可以起到清热、燥湿、活血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皮肤病症状。
3.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促进身体免疫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体表穴位针刺、耳穴贴压等。
4.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的方式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病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捏、拿、滚等。
5.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认为饮食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可以改善皮肤病症状。
例如,根据中医理论,湿热体质的人要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而多吃清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皮肤病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病因、病程、病机等因素。
另外,中医治疗方法具有个体差异,同样的病种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皮肤病中药外用水剂29处方水剂水剂是将中药煎煮或浸渍制成的药液。
常用于溻渍法和洗疗法。
溻渍法又称湿敷法,相当于西医的开放性冷湿敷。
古人常以丝帛或新棉蘸浸药液,溻渍于皮损处,《医宗金鉴》曰:“软帛迭七、八重,蘸汤勿令大干,复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再按四、五次”。
洗疗是用煎好的汤药浸泡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泡洗方法,《内经》中即有“燥者濡之”,“摩之浴之”的记载,这是关于洗疗的最早记录。
一、湿敷使用方法(一)湿敷的准备1﹒湿敷药液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用药,将中药煎成药液,待自然冷却后备用。
2﹒湿敷垫即古人所用之丝帛、新棉,蘸药液敷在皮损上,以达治疗之目的。
西医学则根据治疗的需求,用消毒纱布6~8层,依据不同部位制成不同形状的湿敷垫,蘸药液敷于皮损上。
(二)湿敷的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皮损的大小,先将煎好的药液适量地倒入一容器内(最好不用金属器皿);再将湿敷垫放入、浸湿。
取蘸好药液的湿敷垫(以不流药液为度)敷于患处,视患者病情轻重,每次敷药20~30分钟。
湿敷时因药液蒸发或湿敷垫升温,需要准备两份湿敷垫交替使用,或者将湿敷液频滴于湿敷垫上,以保证药垫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如患者炎症消退、浸液减少,可适当减少湿敷的次数和每次敷药的时间。
(三)湿敷的功能1﹒湿敷的物理作用湿敷可利用药液的浓度,使低浓度的渗液向高浓度湿敷药液渗透,达到收敛渗液的目的,从而减少或停止渗出,使炎症逐渐消退。
2﹒冷敷的作用蘸湿的湿敷药垫置于皮损后,湿敷液自然冷却,可促使局部皮肤末梢血管收缩,从而使充血减轻,渗出减少。
通过湿敷的传导和辐射作用,能使局部皮肤灼热潮红的症状得以减轻。
冷敷能发挥消炎、镇定、止痒、抑制渗出和收敛的功能。
(1)湿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在湿敷过程中,表皮角质层被药物浸泡后使其膨胀,细胞间隙增大,有利于药物透入皮内,还可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
(2)湿敷有清洁作用:在湿敷的过程中,湿敷垫可吸收皮损表面的浆液渗出物和脓性分泌物,软化并清除皮损表面痂皮及其他附着物,湿敷的同时还起到了洗涤清洁的作用。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颜德馨、颜乾麟皮肤科疾病常用的中药外治法,包括疱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脱发、疣、癣等皮肤科疾病的中药外治方法。
一、疱疹疱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病初往往先有烧灼感,搔痒或疼痛,继而出现红斑、水疱,损害破裂后露出糜烂面,然后结痂,痂脱而愈。
临床最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热疱”“蛇丹”等范畴,多由风热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
1 风热袭表型多见于单纯疱疹,皮疹发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围,皮肤灼热刺痒,红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数日后干燥结痂。
方 1组成:新鲜荷花瓣10张。
用法:将荷花瓣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日换4一5次,3日为1疗程。
方 2组成:生蒲黄6克,黄连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
用法:先将黄连、冰片磨成细粉,再和入蒲黄,加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2 肝胆湿热型多见于带状疱疹。
疱疹好发于颜面及胸胁,皮肤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热疼痛。
方 1组成:新鲜柿子5只,冰片1克。
用法:将鲜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药汁涂于患处,1日4~5次,3日为1疗程。
方 2组成:雄黄6克,白矾3克,冰片1克。
用法:将雄黄、白矾、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加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二、荨麻疹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1 风热外袭型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方 1组成:新鲜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