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34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2.掌握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和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3.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了解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掌握中印文化交流。
5.了解唐朝和波斯、东罗马的往来。
6.掌握与大食的友好交往。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原因,认识国力强盛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是促进对外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
2.学习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认识到,通过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应向在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1.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2.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1.古今地名和国名的对照。
2.认清古代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3.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交通情况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比较唐朝与各国交往的共同点和唐朝与这些国家交流的具体表现。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在指导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叙述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唐朝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东罗马等国家的关系。
高三历史:4.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旧人教版)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素材崔致远崔致远(857—?),字孤云。
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中国唐朝留学,并中进士。
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12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平城京平城京即今日本奈良,位于本州中西部。
710~784年,日本曾建都于此,日本史称这一时期为奈良时代、奈良朝。
建筑仿中国的长安。
城内东大寺是唐朝鉴真到日本后的最初居住处,唐招提寺为鉴真设计创建,也是鉴真的圆寂地。
吉备真备吉备真备(约693—775),日本奈良时代学者。
717年与阿倍仲麻吕等作为留学生来到唐朝,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
十多年后携大量历学、音乐等文化典籍回国。
752年,以遣唐副使身份再度来中国,后官至右大臣。
他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军事、历数、音韵之学,著有《私教类聚》50卷。
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
鉴真鉴真(688—763),扬州人,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始祖。
俗姓淳于,4岁出家,法名鉴真。
后到长安等地遍研佛经。
26岁在扬州专修戒律。
742年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教。
5次渡海均受挫,致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
753年第6次航行于次年初抵日本九州,随后在平城京东大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
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广为介绍中国的建筑、雕刻和医学知识。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赤土国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
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
简称“赤土”。
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派王子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骠国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境内。
《新唐书》《旧唐书》中说它位于“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
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经济文化交流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遣唐使和留学生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频繁的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的往来3.和大食的往来4.和东罗马的往来5.和非洲的往来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 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
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⑤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③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⑥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⑴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⑵天竺:印度称为天竺。
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⑴波斯: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侵扰,其国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