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 格式:ppt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17
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6第六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对外交通1、丝绸之路对外交通唐鼎盛,海陆丝路来往频。
长安西行欧亚非,登扬①乘舟到日本。
广州南行波斯湾,亚洲中华为中心。
2、开明外交唐朝外交超前人,招引外商唐开明。
来华经商又通婚,长安洛阳聚贵宾。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使节往来中朝来往源先秦,隋唐友好亦睦邻。
设立机构“新罗坊”,接待商旅留学生。
2、文化交流新罗立国仿唐制,设立国学授儒经。
始传汉学崔致运,《桂苑笔耕》吟诗文。
新罗国人喜唐诗,唐风唐俗到如今。
印刷制瓷制铜术,跨江东行促兴盛。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使节往来隋唐中日互遣使,遣唐使者频西行。
中日交流多典型,吉备真备与鉴真。
2、贸易往来中日贸易往来频,出土货币为见证。
3、文化交流大化改新仿唐制,都城建筑仿唐城。
鉴真东渡传文化,各级学校授儒经。
四、和印度半岛的往来1、使节往来中印使节往来频,郁金菩提②馈赠品。
玄奘取经那烂陀③,翻译佛经《道德经》。
义净浮海到天竺,途经印尼取佛经。
撰写大唐高僧传,南亚诸国史料存。
2、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中华,十位纪数南传印。
五、与中西亚的交往1、与波斯关系秦汉中亚来往频,安息大国史有名。
隋朝波斯互遣使,名马异药馈赠品。
唐时大食灭波斯,赴唐求援有君臣。
唐城胡商“波斯店”,定居中华成回民④。
2、与大食关系三洲帝国阿拉伯,击败波斯拜占庭⑤。
与华通使百多春,造纸西传促文明。
六、与欧非的交往1、与东罗马的交往三洲帝国拜占庭,西罗⑥灭亡东罗⑦兴。
唐使西赴东罗马,丝绸瓷器欧洲行。
医术杂技传中华,中欧交往渊源深。
2、与非洲的交往唐人杜环非洲行,著书立说写风情。
来华使者索马里,太宗皇帝迎贵宾。
非洲出土唐瓷器,贸易频繁有见证。
[注释]①登扬:指登州(今山东蓬莱)和扬州。
②郁金菩提:指天竺特产郁金香和菩提树。
③那烂陀:指当时天竺的佛教中心。
④回民:指回族。
⑤拜占庭:指东罗马,首都拜占庭(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又称拜占庭帝国。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案旧人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2.掌握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和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3.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了解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掌握中印文化交流。
5.了解唐朝和波斯、东罗马的往来。
6.掌握与大食的友好交往。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原因,认识国力强盛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是促进对外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
2.学习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认识到,通过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应向在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1.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2.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1.古今地名和国名的对照。
2.认清古代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3.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交通情况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比较唐朝与各国交往的共同点和唐朝与这些国家交流的具体表现。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以及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在指导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叙述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唐朝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东罗马等国家的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隋唐期间的对外友好交往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能够抵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能够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致使欧非很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能够抵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能够抵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
激励外商贸易,赞同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1、和新罗的友好来往: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闻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很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模拟唐朝实行科举,建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明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⑤新罗人在姓氏、衣饰、节令、民俗等方面,都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来往: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 次之多。
③日本闻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归国的人策划的。
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多数以唐制为蓝本。
⑤日本国都的建筑,完全模拟唐长安城的样式。
⑥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浩大。
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来往频频。
⑧日本出土了大批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⑴东南亚:互派使节,互换土特产。
⑵天竺:印度称为天竺。
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
在中印文化沟通中,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⑴波斯: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碰到大食搅乱,其国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买卖。
⑵大食:唐高宗起通使,连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⑶东罗马:使节来往;医学、杂技传入唐;唐朝的丝绸、瓷器大批运往欧洲。
⑷非洲: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录。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同步练习2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经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能直接到达的地区是①朝鲜②东罗马③天竺④大食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丝绸之路”概念的理解和对“丝绸之路”路线的掌握能力。
“丝绸之路”是人们对秦汉时期中西交往路线的高度概括,而对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通路线一般不称为“丝绸之路”。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大食等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过马六甲、天竺,可到达波斯湾,而波斯湾当时正处于大食的统治区域内。
答案:B2.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和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分别到达A.印度半岛南端和波斯湾B.马来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D.大秦和埃及答案:A3.隋唐时期,中日往来的主要港口城市是A.广州B.明州C.泉州D.扬州答案:D4.隋唐时期,同中国的交往主要以佛教为纽带的国家是A.朝鲜B.日本C.波斯D.天竺答案:D5.唐朝时传入印度的是A.天文历法B.阿拉伯数字C.十进位计数法D.中国道教答案:C6.中国与大食通使,开始于A.隋文帝时期B.唐太宗时期C.唐高宗时期D.唐玄宗时期答案:C7.中国的造纸术传到西亚是在A.东汉B.隋朝C.唐朝D.元朝答案:C8.隋唐时期,下列哪个国家的医术和杂技艺术传到中国A.朝鲜B.天竺C.索马里D.东罗马答案:D9.与唐和东南亚、西亚、欧非的交流相比,唐和日本、朝鲜交流内容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政治制度B.生产技术C.名贵特产D.城市建筑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和对比、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特征的能力。
生产技术和名贵特产属于共同内容,政治制度和城市建筑属于不同内容,两者相比,更符合题目要求的应是政治制度。
答案:A10.隋唐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有①使节往来②派遣大型船队进行贸易③留学生④宗教往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纸是由中国俘虏传来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俘虏,其中有纸匠。
高三(上)历史17《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主讲教师:李文雄学习目标提示目标一:隋唐对外友好交往有何条件? 把握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以及对外友好交往发达的原因。
目标二:隋唐是如何与东亚各国交往的? 把握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史实以及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目标三:隋唐是如何与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交往的?把握唐与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交往的史实以及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一、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繁荣,政治长期稳定,文化先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周边各国都很希望与隋唐交往。
2.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允许他们做官、居住,与中国人通婚。
3.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和国际地位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新罗,即今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这说明,唐朝是当时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当时的长安、洛阳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三、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新罗地处朝鲜半岛,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朝建立时,朝鲜半岛上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立。
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这三个国家都有交往,隋炀帝曾远征高丽。
直到7世纪后半期,新罗才统一了朝鲜半岛。
2.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唐朝与新罗的交流极为频繁: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新罗商人来华贸易的很多。
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
3.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考点6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考点指南】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①和新罗的交往②和日本的交往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重点和难点精析】1、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
民间贸易交往不断。
玄奘和义净到天丝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
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