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目的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4
研讨会目的和意义1. 引言研讨会是一种交流和讨论想法、观点和经验的形式,通常由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
研讨会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分享、解决问题、推动创新,并提供一个协作的平台。
本文旨在探讨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对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
2. 研讨会的目的研讨会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2.1 知识分享与学习研讨会为参与者提供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机会。
专家和学者可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观点,从而增加参与者的知识储备。
参与者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和见解。
2.2 问题解决研讨会是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专业人士和同行讨论,参与者可以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这种多方面的讨论可以促进问题的全面分析,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供参与者选择。
2.3 创新推动研讨会可以促进创新的产生和推动。
参与者可以分享他们的创新想法和实践经验,与他人共同探讨和改进。
在研讨会的讨论中,新的创意和观点可能会浮现,并激发其他参与者的灵感。
通过这种合作和启发,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得以加速。
2.4 群体互动与建立联系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建立联系。
通过参与讨论、分享经验和观点,个人可以与其他领域专家和同行建立起合作关系。
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合作、开拓新的机会,并加强彼此的专业网络。
3. 研讨会的意义研讨会对个人和组织有重要的意义:3.1 个人层面参与研讨会对个人的意义在于: - 学习和提升知识:通过与专家和学者的交流,个人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见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 扩展人际关系:研讨会提供了结识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机会,为个人建立起广泛的人际网络。
- 增强自信心:在研讨会上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问题,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2 组织层面参与研讨会对组织的意义在于: - 提升竞争力:通过与行业领导者和专家的交流,组织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趋势,保持竞争力。
研讨会方案优秀6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
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带来了研讨会方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研讨会方案篇一一、指导思想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打造学校品牌的软实力。
开展教学研讨会旨在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落实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课堂教学品质,提升学校的质量品牌。
二、活动目的通过课堂研讨、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为教师构筑对话、研讨、提升的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感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技能和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活动时间:20xx年12月7日(星期五)四、活动地点: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五、活动主题:落实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六、活动形式:以学校社团课程展示、课例研讨、专家点评、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
(1)学校社团课程展示活动。
分表演组和展示组(2)课例展示:分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3)教学论坛互动研讨:分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在专家引领下结合课例,开展观点报告和专家点评。
(4)专家讲座专业引领:全体教师聆听专家讲座。
七、参加人员:三墩小学全体老师、结对学校老师(学军小学、桐村小学)、部分兄弟学校老师等。
八、活动具体安排:(一)8:00—8:30 来宾签到(二)8:30—9:00 开幕仪式(三)9:00—9:50 社团展示(四)10:00—11:30 课堂展示(五)12:40—1:40 互动研讨(六)2:00—3:30 专家讲座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20xx.11研讨会方案篇二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毕业班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向社会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扎实高效开展毕业班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学校研究定于3月14日举行毕业班研讨会。
课程建设研讨会的简报摘要:1.研讨会背景与目的2.研讨会主要内容3.研讨会成果与后续工作正文:一、研讨会背景与目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的创新与改革,我国教育部门于近日举办了一场课程建设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共同探讨课程建设的现状、挑战及发展趋势,为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研讨会主要内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围绕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如何更新课程内容,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前瞻性。
3.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交流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课程评价机制完善: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三、研讨会成果与后续工作通过与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成了以下共识: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2.深入推进课程内容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前瞻性。
3.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会后,教育部门将组织专家对研讨会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以推动我国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课程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著作研讨会策划书3篇篇一《著作研讨会策划书》一、研讨会背景随着[著作名称]的出版,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该著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特举办本次著作研讨会。
二、研讨会目的1. 促进学术界对[著作名称]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2. 分享不同学者对著作中观点和方法的见解,拓展学术视野。
3. 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4. 提升[著作名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研讨会主题[具体主题,如“[著作名称]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等]四、研讨会时间和地点1. 时间:[具体日期,如年月日]2. 地点:[详细地址]五、参会人员1. 特邀嘉宾: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
2. 作者:[著作作者姓名]。
3. 论文作者:提交与著作相关论文的学者。
4. 高校师生: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高校师生。
5. 媒体代表:邀请相关媒体参与报道。
六、研讨会议程1. 开幕式(上午 9:00 9:30)主持人介绍参会嘉宾。
主办方领导致辞。
著作作者发表讲话。
2. 主题报告(上午 9:30 12:00)特邀嘉宾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主题报告。
报告时间为每人 30 分钟左右,报告后预留 15 分钟的提问交流时间。
3. 论文交流(下午 14:00 17:30)论文作者按照分组依次进行论文交流。
每位论文作者报告时间为 15 分钟,报告后预留 10 分钟的提问交流时间。
4. 闭幕式(下午 17:30 18:00)颁发优秀论文奖。
嘉宾致辞。
七、论文征集1. 论文主题:与[著作名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2. 论文要求:论文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具体日期]。
论文提交方式:请将论文电子版发送至指定[地址]。
3. 论文评选:由专家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
八、宣传推广1. 制作宣传海报和邀请函:提前制作研讨会的宣传海报和邀请函,发放给参会人员和相关单位。
2. 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在学术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研讨会信息,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和参与。
研讨会策划案前言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研讨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所重视。
为了充分发挥研讨会的效益,策划一场成功的研讨会显得十分关键。
本文将从研讨会策划的目的、主题确定、议程安排、参与者邀请、场地准备、宣传推广、经费预算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帮助您成功策划一场有价值的研讨会。
一、研讨会策划的目的研讨会策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加深行业合作、推动研究创新。
在确定策划目的时,需明确会议的核心价值和具体实现目标。
例如,通过知名专家的演讲,增加与会者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通过专题讨论,探讨一个行业的最新趋势;通过展示项目成果,鼓励与会者创新思维等。
二、主题确定研讨会的主题应与策划目的一致,并能够吸引目标参与者的兴趣。
主题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某个领域的前沿研究。
在确定主题时,需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背景和关注点,确保主题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
三、议程安排一个合理的议程安排是研讨会成功的关键。
议程应包含演讲、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工作坊等多个环节,以丰富与会者的学术体验。
在安排议程时,需要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四、参与者邀请根据研讨会的主题和目的,邀请合适的参与者至关重要。
邀请的参与者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研讨会带来高质量的讨论和建议。
在邀请参与者时,可以通过专业网络、合作机构的推荐以及个人关系等多种途径进行。
五、场地准备一个适合的场地对研讨会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场地选取应考虑参与者数量、会议设施、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确保场地安排舒适的座位、先进的音视频设备以及良好的网络连接,以满足与会者的需求。
六、宣传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目标参与者,宣传推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通过发放传单、在学术期刊刊登广告、在相关专业平台发布信息等方式提高研讨会的知名度。
此外,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利用微信群、微博、LinkedIn等平台传播研讨会信息,吸引更多关注。
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
研讨会作为一种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在各个领域都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促进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共同探讨和解决当前领域内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首先,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专业领域内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从业者进行
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通过参与研讨会,与会者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倾听不同专家的见解和观点,从而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
同时,研讨会也为不同研究团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学术交流与跨学科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探讨解决当前难题和挑战
其次,研讨会有助于学者们共同探讨和解决当前领域内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可以就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不同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
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启发与指导。
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最后,研讨会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形式,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
研讨会,研究者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同时,研讨会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观点的平台,激发不同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研讨会作为学术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形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
与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当前领域内的难题和挑战,还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研讨会在学术界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研讨会策划方案一、研讨会的目的:通过组织研讨会,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学术、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研讨会的主题和议程:1. 主题:探讨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2. 议程:- 开幕式- 主题演讲: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分组研讨: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分组研讨:数字经济对就业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分组研讨:数字经济的法律、安全与隐私问题- 结束式三、研讨会的流程安排:1. 开幕式(30分钟)开场致辞、主持人介绍来宾、宣读会议议程、揭幕仪式,为整个研讨会拉开帷幕。
2. 主题演讲: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影响(60分钟)请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或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进行主题演讲,讲解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 分组研讨(120分钟)会议将参会者按不同领域、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非常关键和具体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每个小组有一个专家或者学者担任组长,负责指导和引导讨论。
4. 分组报告(6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其他小组的代表也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补充发言。
5. 主题专题讲座及经验分享(60分钟)请邀请企业家或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士进行主题专题讲座,分享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升级、就业与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6. 研讨会总结并提出建议(30分钟)请会议主持人对研讨会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就研讨会的结果提出建议,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7. 结束式(20分钟)宣读大会决议、闭幕致辞、颁发获奖证书或纪念品等,为研讨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组织与宣传:1. 组织:- 确定研讨会的组织者和主办单位,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
-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参与研讨会,并明确他们的角色和任务。
- 确定会议场地、时间,安排食宿、交通等细节。
专业研讨会策划书3篇篇一专业研讨会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研讨会主题]二、活动目的[简要说明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三、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四、活动地点[详细地址]五、活动主体[列出研讨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主办方、演讲嘉宾、参会人员等]六、活动流程1. 签到入场:[签到时间],参会人员签到入场,领取会议资料和礼品。
2. 开幕式:[开幕式时间],主持人介绍参会嘉宾和活动流程。
3. 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时间],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时间],参会人员按照预先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相关议题。
5. 中场休息:[中场休息时间],提供茶歇,参会人员自由交流。
七、活动预算[列出研讨会的各项费用预算,包括场地租赁、餐饮、资料印刷、嘉宾报酬、设备租赁等]八、注意事项1. 请参会人员提前[X]天确认是否能参加,并回复邮件或短信。
2. 活动现场提供免费无线网络,请自带笔记本电脑。
3. 活动期间请遵守会场秩序,请勿随意走动或早退。
[主办方][日期]篇二专业研讨会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研讨会主题]二、活动目的[阐述活动目的]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活动主体[参与研讨会的人员]六、活动流程1. 签到入场([签到时间])参会人员签到入场,领取会议资料和礼品。
2. 开幕式([开幕式时间])主持人介绍参会嘉宾和活动流程,主办方领导致辞。
3. 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时间])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时间])参会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组进行讨论,就特定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5. 中场休息([中场休息时间])参会人员休息、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7. 闭幕式([闭幕式时间])七、活动预算[列出活动的各项预算,包括场地租赁、餐饮、资料印刷、嘉宾出场费等]八、注意事项1. 请参会人员提前[X]天确认是否能参加活动,并在报名截止日期前提交报名信息。
研讨会需要每个人发言吗
在举办研讨会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是否需要每个参与者都发言。
这个问题涉及到研讨会的目的、参与者的角色和研讨会的组织方式等方面。
一般来说,研讨会需要每个人发言的情况并非绝对,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目的。
研讨会的目的
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或者深化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言,因为每个人的意见和观点都可能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通过每个人都发言,可以充分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和看法,推动讨论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参与者的角色
在研讨会中,参与者的角色也会影响是否每个人需要发言。
如果参与者是专家或关键决策者,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比较重要,应该被优先听取。
而如果参与者主要是倾听和学习的角色,他们可能不需要每个人都发言,而是更多地听取专家或主讲人的意见。
组织方式
研讨会的组织方式也会影响每个人是否需要发言。
如果研讨会采取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每个小组讨论后再进行总结和汇报,那么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在全场发言。
而如果研讨会采取轮流发言或开放式讨论的形式,每个人都需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论
综上所述,研讨会是否需要每个人发言取决于研讨会的目的、参与者的角色和组织方式等因素。
在一些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发言以促进讨论和交流;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有特定的参与者需要发言即可。
因此,在组织研讨会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每个人发言,以达到最好的讨论效果。
学生社团交流与合作研讨会近年来,学生们对于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逐渐增高。
社团活动作为学生发展多元化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促进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的质量和影响力,我们学校决定举办一次学生社团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分享经验、借鉴他人之长的平台,同时也将加强学校与社团之间的沟通合作,进一步推动社团的发展。
一、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促进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
通过分享和交流,不同社团间可以互相借鉴经验,相互学习,提高各自的质量和水平。
2. 提升学生社团的发展。
研讨会将邀请一些经验丰富、有特色的社团进行分享,为其他社团提供参考和启发,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和创造力。
3. 增强学校与社团之间的合作。
研讨会将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学校与社团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社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二、研讨会的内容安排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分享。
我们将邀请一些在学生社团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和社团负责人,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运营管理之道。
2. 社团展示。
各个社团将有机会在研讨会上展示自己的特色活动和成果,可以是舞台表演、文艺展示、手工制作等形式,以便其他社团可以进行借鉴与学习。
3. 分组研讨。
研讨会中将设置多个分组进行研讨和讨论,让不同社团之间深入交流,分享问题、解决方案和经验心得。
4. 专题讲座。
我们将请来一些相关专家或者成功校友,就学生社团发展的相关话题进行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和思路。
三、预期效果和后续计划本次研讨会的预期效果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学生社团的质量和活力。
通过互相借鉴和交流,学生社团将在运营和管理上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改进。
2. 增进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研讨会将展示各个社团的特色和亮点,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社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一、研討會目的
未來學是新興的專業領域,主要探討開創未來的重要性,除了分析歷史的過去、我們現在及未來發展的宏觀變遷脈絡之外,未來學特別強調我們應該注重理想與現實的未來願景結合,以創造屬於我們、多元選擇的未來。
因此,未來學教育的擴展行動更顯重要。
淡江大學於九十一學年度成立未來學研究所之際,特別邀請全球各主要開設未來學研究所之大學著名未來學者,參與未來學教學創新研發的討論。
希望藉由此一研討會,除了將國內外各相關領域的資源及課程加以匯整,以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球性校際整合計劃與教育認證制度之外,並將會議成果提供知識產業界及相關決策研究機構在創新思維、教育訓練及人力資源之知識基礎。
二、研討會議題 1 未來學教學經驗分享
• 全球開設未來學的大學主要教授的未來學內容特色有哪些? • 這些學術機構教授未來學的方法主軸是什麼? 2 未來學教學方法
• 相互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有哪些?
• 最適切的未來學教學方法與媒介是什麼? • 最適切的的未來學教學方式可能是什麼? 3 全球化趨勢下的未來學教育
• 討論建立由各開設未來學的大學相互參與的學術合作計劃之可行性。
• 討論全球未來學碩、博士學位認證計劃之可行性。
4 研擬創設全球性未來學教學研究機構的可能性
• 討論未來學教學除仍透過正式大學教育管道外,如何透過非正式學術認證計劃,吸引更多人參與未來學運動?
• 在利用科技與多媒體教學的模式下,傳統大學可以從事的角色轉型。
• 如何延伸未來學理念,討論高等教育的未來、企業型大學的參與、終身學習的型式與知識產業界的可能結合方式。
三、研討會時間
2002年11月6日(三)至11月7日(四),上午9:00~下午4:30
四、研討會地點
淡江大學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十樓)
全球未來學教育:創新方法、實務與制度
國際學術研討會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pedagogical practice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五、與會學者專家
本研討會由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及未來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邀請國內外著名未來學專家學者:(依發表順序排列)
●張紘炬教授,淡江大學校長
●張建邦教授,淡江大學創辦人、總統府資政
●James Dato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awaii, director, Hawaii Research Center for
Futures Studies Head, MA option in Alternative Futures, USA
●David Hicks, professor,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director, Glob al Education
Program,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UK
●Christopher Jone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 USA
●Graham H. May, director, Futures Studies Program, 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UK ●Enric Ba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 sity of Alicante, Spain
●陳國華副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Fabinne Goux-Bauxmont, ProGetive, Fance
●Ryota Ono, associate professor, Aichi University, Japan
●周春堤教授,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Sohail Inayatullah,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Richard Slaughter,professor,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張翰璧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鄧玉英博士,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
●黃炳煌教授,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Natalie Dian,director,The Vision Center for Futures Creation, Sweden
●陳瑞貴副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陳建甫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Patricia Kelly,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林志鴻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所長
●蘇哲安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六、參與對象
大專院校對未來學相關議題有興趣之系所老師、研究生;師資培育機構老師;各級學校教育及行政人員;知識產業界人士以及其他對未來學有興趣的人士
七、費用
主辦單位負擔餐飲及資料費用,交通及住宿費自理。
如需住宿諮詢請洽顏孜芸、許麗萍助理。
八、報名
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91年10月25日(五),額滿為止,預計人數共200 名,若人數過多,以全程參加為優先原則。
九、舉辦單位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淡江大學
承辦單位: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未來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世界未來學會(W orld Future Society, W FS);世界未來研究聯盟(W orld Futures Studies Federation, W FSF);台灣未來學學會(Taiwan Future Society, TFS)
十、聯絡資料
聯絡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未來學研究中心顏孜芸、許麗萍助理
電話:02-26215656轉3001╱2121 傳真:02-26229756╱02-26296440
E-mail:tyyen@.tw 網址:.tw/develop/
地址:251台北縣淡水鎮英專路151號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研討會議程
11月6日(三)上午
11月7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