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与“他者”
- 格式:ppt
- 大小:742.50 KB
- 文档页数:10
“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杨秀媚(福建莆田学院中文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关键词:形象学;中国形象;他者;西方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06)03-0084-04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近年来形象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不断改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出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在文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
”[1]他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象既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2]。
当代形象学对创造出形象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重点转向想象的创造者。
法国学者保尔・利科将想象理论归纳为“在客体方面,是在场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判意识轴。
”[3]并以此运用于形象学研究。
萨义德《东方主义》开辟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使不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在西方“现代性规划”中被表述的命运,为形象学研究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出版及相关论著的翻译介绍,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们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研究理论,并进一步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探寻,特别是运用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形象学研究的热点,实际研究成果的数目和深度都引人注目。
主体语境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他者”来源于西方哲学,指的是与“自我”相对的概念。
后被引入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形象学和心理学等多种领域,成为后现代文学批评中保护弱势群体,追求社会自由、平等和公平的理论武器。
“套中人”别里科夫就是契诃夫塑造的一个他者形象。
在主体语境中,他是主体价值评判下可笑的他者;是主体外貌对比下丑陋的他者;是主体行为对比下畸形的他者;是主体思想对比下偏激而保守的他者;更是主体交往对比下疏离的他者。
他时时刻刻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想让别人打扰他,却又无时不刻地跳出套子,辖制他人。
他自身的性格因素和行为方式不仅让他主动地成为了他者,也让他在主体的疏离和孤立中被动地成为了他者。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目前学界对“套中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他者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内涵。
第二章通过别里科夫与主体外貌、行为方式、思想和交往状态等内外各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别里科夫他者身份的显像特征。
第三章从历史、宗教、政治等外部因素和别里科夫自身的性格缺陷等内部因素分析造成他者身份的根源。
第四章主要探讨他者身份的认同问题和减少他者出场的策略。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这篇论文,笔者希望主体关注他者的生存状态,尊重他者的价值选择;也希望他者打破封闭,完善自我,与主体共建和谐。
2021年1月Jan. 2021《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 Soc Sci )“他者”凝视:形象学视阈下的《逆风》研究夏西遥(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西方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西班牙当代作家安赫莱斯•卡索的小说《逆风》塑造了一系列以桑为代表的非洲女性形象,因其对移民问题和非洲女性生存现状的关照而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
结合形象学相关理论,研究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 非洲形象,尤其是异国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借由他者形象的构建对国族身份的自我言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造成这种他者凝视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安赫莱斯•卡索;《逆风》;形象学;非洲形象 中图分类号: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1-0105-04Analysis of Against the Wind from the Imagology PerspectiveXIA Xi -yao( School of estern Languages , hongqing anfang Translators ollege of SIS , hongqing 401120, hina )Abstract :ontemporary Spanish writer Angeles Caso creates a series of African female miages in 巾st 旳e Wind , for examplethe protagonist Sao. She is dra n to the atten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 for her concern over the issue of i igr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 tion of African women. Analyze the miage of Africa, especially the miages of Africans , as well as the self-miage coined by the authorthrough the miage of the Other in this work, mainly using the theory of imagology, may help to understand better its origins and histori 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ngeles aso ;; i agology ; frican i agen安赫莱斯•卡索是获得过多个西班牙文学类奖项的当 代作家”她的作品中对女性,尤其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边缘女性,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因此也塑造出了一系列 各具特色的丰满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相比于其他与她同时 期的西班牙战后第三代女性作家,安赫莱斯•卡索并没有得 到文学批评界应有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只有获得过“行星小说奖”的《逆风》被研究较多,而对这部作品的现有研究 也主要集中在移民、性别暴力等议题上,对于书中占大量篇幅的非洲形象的塑造鲜有提及”因此本文将以作者对“非洲 形象”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作者对包括主人公桑在内的非洲女性和男性形象以及对整个非洲肖像的刻画,探讨背后的 意识形态问题”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下面的一个尚年轻且广受热议 的门类”根据孟华教授的定义,形象学研究的是“一国文学 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11因此,形象学关注的是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 异族”,21181而不是研究形象本身的真伪”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来自非洲佛得角的女主人公桑在经历坎坷的童年后历尽艰辛移民欧洲寻找新生活,却不料命运多舛,相继遭遇 失业、家暴、失子等不幸,但最终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 热情寻回自我,同时也收获了与数位女性的珍贵友谊的故事”安赫莱斯•卡索作为一个欧洲人,由于地理空间的遥远,她对非洲的认识只能是借助电影、图片、别人的讲述等有 限的信息想象出来的,因此,作者笔下的非洲并不是作为客 观事实存在的“非洲”,而是基于作者头脑中对非洲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这种作为“他者”的非洲形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同时,这种形象虽是由作者一手创造的,却“绝 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 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作家在其中的作用不过是充当 了一个媒介,这种对异国形象的想象被法国学者称为“社会集体想象物””2187在人们潜意识中充斥的各种集体描述制 约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般说来,一个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间的距离越大,就越有独创性;反之,则被视为集体想象在某种程度上的’复制’或’再生产’” ”1185而书中呈现出的收稿日期:2020-09-22作者简介:夏西遥(1990-),女,助教,文学硕士。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注视者和他者是形象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注视者通常是叙述者或故事的主角,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描述他者。
注视者的观点和态度会影响读者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他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为来影响注视者对他们的看法。
通过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作家可以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意义。
他们可以通过注视者的眼睛来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缺陷,也可以通过他者的存在来探索个体的成长与认同。
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展示出权力、身份、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分析:研究注视者和他者的个性特点、动机和情感状态。
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对话,推断他们对于彼此的观点和态度。
2. 视角分析:探讨注视者的视角如何影响他对他者的理解和解读。
考虑注视者眼中的他者形象是否受到偏见、刻板印象或主观解读的影响。
3. 语言和符号分析:观察作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构建注视者和他者的形象。
注意作家如何通过对话、描写和象征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总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呈现的社会和心理动态。
通过深入研究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揭示作家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以及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