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儿童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74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儿童教育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系统学习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地掌握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主要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儿童教育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了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教育与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复杂关系,知道儿童教育的基本内容、儿童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形式、儿童游戏等,并能尝试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与现象,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3、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杜威、蒙台梭利、

(3)癸卯学制

2、领会:

(1)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历史之子。

4、儿童是成人之师。

5、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

2、领会: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3)儿童是成人之师。

(三)不考内容:

1、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

2、儿童是自然之子。

3、儿童是成人之父。

第三章儿童与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3、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4、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5、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

(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3)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4)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

2、领会:

(1)“自然——使然”问题。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3)顺性而动。

(4)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

(6)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

3、运用:

(1)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三)不考内容

1、儿童发展:自然?使然?——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辩论。

2、皮亚杰与乔姆斯基辩论的教育学意义。

3、外国教育学说中的园丁说。

4、中国的园丁说:取譬种植以论教育的智慧。

5、儿童的本能:意识生活之根。

第四章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

3、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工作。

4、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5)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6)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7)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2、领会:

(1)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相互的关系。

(2)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3)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

3、运用:

(1)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做好托儿所、幼儿园家长接待工作的?第五章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一)考核知识点

1、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

2、托幼机构的园舍。

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

4、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生活的保障。

(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3)激发智力潜能。

(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5)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6)园所基地的选择。

(7)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

2、领会:

(1)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

(2)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性。

3、运用:

(1)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则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

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中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一)考核知识点

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及其发生的条件。

2、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构成因素。

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基本流程。

4、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5、师幼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

(2)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外显要素与内隐要素。

2、领会:

(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2)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3)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3、运用:

(1)运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流程说明你的和儿童的一次互动过程。第七章学前儿童体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3、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4、关于儿童“淬砺体育”。

5、幼儿健康教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2)学前儿童保育保健。

(3)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2、领会: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4)学前儿童童身体锻炼。

(5)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

3、运用:

(1)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2)根据你的教学经验谈儿童体育如何实施?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2、儿童怎样学习语言。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2、领会:

(1)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3、运用:

(1)如何在现实的儿童语言教育中遵循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落实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认知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儿童认知教育: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3、关于儿童智力开发。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

(2)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2、领会:

(1)关于人类认知的本质。

(2)认知的个别差异。

(3)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

3、运用:

(1)如何运用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儿童认知教育中的问题,如智力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社会性和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2、社会认知的教育。

3、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4、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

5、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社会性的内涵。

(2)社会认知的内涵。

(3)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4)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

(5)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

(6)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7)移情与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

(8)同伴间的游戏。

(9)亲社会性行为的概念。

2、领会:

(1)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2)同伴交往的发展。

(3)幼儿的友谊。

3、运用:

(1)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教育。(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3)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与道德。

2、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3、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

4、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杜威: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2)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3)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4)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

2、领会:

(1)个体的智慧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2)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3)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

(4)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5)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6)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

(7)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发展自律道德。

(8)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9)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10)“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

3、运用:

(1)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三)不考的内容

1、学前儿童与道德。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的审美。

2、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

3、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审美欣赏。

(2)审美创造。

(3)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

(4)学前儿童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

(5)审美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特性。

(6)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领会:

(1)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3)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4)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3、运用:

(1)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的游戏

(一)考核知识点

1、游戏的发展性概念。

2、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3、游戏与工作、学习的关系。

4、儿童游戏的发展。

5、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6、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游戏的概念。

(2)游戏的特征。

(3)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

(4)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5)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

2、领会:

(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5)游戏与工作的关系。

(6)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7)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

(9)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

3、运用:

(1)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2)如何保护幼儿的游戏权利。

第十四章学前课程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

2、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改革实践。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前课程的定义。

(2)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2、领会:

(1)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

3、运用:

(1)结合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分析现实幼儿园的课程实践。第十五章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

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2、领会:

(1)为行动而研究。

3、运用:

(1)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

(三)不考内容

1、学前教育研究及其研究方法的意义。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3、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与研究过程。

4、人种学研究。

5、质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6、迈向多元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一)考核知识点

1、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

(二)考核要求

1、领会:

(1)超前教育的误区。

(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3)超前识字的误区。

(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

(三)不考内容

1、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发展问题。

2、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书概览

本书是较具新意的一本教材,有著者和研究者较多的个人立场,很多分析切中要害。作为考试大纲,有些内容没有将其放入,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儿童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看问题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建议应考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全面去看,不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二)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的考试内容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考生自学与应考时有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也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运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

运用:在识记、领会的基础上,能对教育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三)使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刘晓东、卢乐珍著,《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四)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内容较多,立意较新,研究性较强,应考者在自学时要注意几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前,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

2、认真学习考核知识的具体要点和内容,注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和要求,以便在学习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在自学时要注意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入理解,基本原理要牢固掌握,有机联系。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学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对应考者进行切实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应考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附录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社会性

2、审美教育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小题20分)

1、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的是()

A、癸卯学制

B、壬戌学制

C、新学制

D、癸丑学制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小题30分)

1、简述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小题20分)

1、结合课程的理论基础分析现实学校中的课程实践。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学前心理学大纲.doc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34学时12学分 【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教学目标:本课程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 后续课程: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说明 改变传统的单调讲授为主的方法,辅以幼儿园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 学内容。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说明 (1.关于考核方法的说明 2.出勤、提问、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各占比例的说明3.其他必要的说明) 《学前心理学》是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平时学生的上课情况、提问(10%、作业(30%及卷面考试成绩(60%综合评定。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张丽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执笔:吴恒(课程负责人) 审核:吴恒(教研室)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动漫产业概论大纲(DOC)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动漫产业概论课程代码:08878 2014年11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动漫产业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有关动漫产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链等基本知识而专门设置的。 动漫产业概论以动漫专业学生、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动漫产业管理人员和动漫爱好者为主要对象,具有综合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是学习动漫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动漫产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动漫发展模式、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动漫产业的产业要素、产业环境和产业环节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动漫产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产业意识和市场观念,能够在懂得动画制作技巧的同时能充分考虑到动画的前期策划和后期运作,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要求如下: 1.掌握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世界范围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各国政府为发展动漫产业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掌握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历程及特点。 3.熟悉世界著名动漫企业的运营状况及发展战略。 4.了解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历程、优势和劣势。 5.掌握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6.掌握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7.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动漫产业的产业链保持良性循环。 8.能够结合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及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动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将与动画制作相关的资金、技术、人才、创意、市场、体制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介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动画产业发展

2017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2017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

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介绍西方艺术发展状况,能够使学生了解中西艺术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识记: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 5 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 从单 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

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 从 更为宽泛的概念。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儿童作为整体的发展实际上多呈常态分布反应为一般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两级分布的状态。因此,在每一个儿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 3、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的学者是韦克斯勒。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 2.27% ;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筛查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苗助短”,这是自然与催化并进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 儿童内部固有的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 是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p162

2、任务分析法 3、填平补缺充实法p387 4、资源教室方案p73 5、盲相p284 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觉障碍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1行走时异常状态,2重复性呆板动作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构音障碍?举例说明四种构音错误。 P219 2、如何理解教师的培训要适应新的要求? P22 3、举出4种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29 4、举例分析智障儿童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提高其记忆能力的建议。 P193 p213-215 5、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有哪些有利之处? p254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 生物体任何器官频繁地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之发达;反之则逐渐衰弱,直至最后功能消失。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或功能的损伤或丧失所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器官或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进行训练,以建立或保持相应的能力,否则将逐渐丧失。生物体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代替的现象。当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器官残存的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 2.遗传与环境变互作用论 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的先天禀赋能力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要承认有机体的遗传或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以被不同的环境所加强或阻碍。 3.关键期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伦兹的研究发现,小鹅在出壳后24小时内有追随某一固定的、走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难以形成。所以出生以后24小时内,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个体某些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大多是在学龄前时期。所以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错过最佳时期,效果往往较差。 4.婴儿潜力的研究 婴儿潜力的研究婴儿传统上被认为是“无能”的,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近30年的研究发现:婴儿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先天禀赋能力和反应能力,早期教育与早期干预愈早进行愈好。 2、随班就读学生入学时应作哪些考虑?P32 答:1、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2、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3、残余能力。4、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交往能力。6、社会成熟性。7、其他,如家庭经济情况等。

(完整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 ?周红云 每个人身上,主要 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都有太阳 ?海伦·凯勒(Helen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出生19个月就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在老师安妮·莎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广筹善款,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造福。除此之外,她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其中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后就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她也因此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受召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名作品还有《中流》、《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各类在学前期常见的特殊儿童及其教育,包括身心障碍儿童与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有关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课程为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表现出差异性,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服从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大系统。因此,引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学习本课程。 ? 课程作用 ?全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走进幼儿园,针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其的特殊需求,研究适合他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