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概论(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559.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整理《儿童教育概论》前5章的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英国欧文创办幼儿学校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开办机构命名为“儿童花园”;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1.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母育学校、小学、拉丁学校、大学。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母语学校》,《语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2. 法国卢梭他的贡献:“儿童的发现”和“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教育分成4个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从5岁-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从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并且提出“否定教育”3.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创始人1840年给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器官,使用游戏、作业、练习主要著作《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4 杜威美国教育家,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5 蒙台梭力意大利女幼儿教育家,开办了“儿童之家”他的教育方法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力运动提出“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著作《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第二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B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1.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
A.培养目标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新课程改革理论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共同性与方向性的关系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C.学校与家长的关系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 1912 年初,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主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军国民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有互通有无,都强调()。
A.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传授基本的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D.培养军事后备人才6.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教育改革的远点是().A.家庭教育B.教师培训C.课外活动D.课堂教学7.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不包括()。
A.示范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D.导向作用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个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
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劳动本位论10.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A.奥苏泊尔B.布卢姆C.加涅D.桑代克11.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A.审美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素质教育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第一章:两种教育价值观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教育的形态: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育第二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史: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著作)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三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是造成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3、为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因素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影响3、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③教育因素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有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④主观能动性1、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2、其形成与社会环境、个体需要等有关3、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个体实践)第四章:①教育的人口功能: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②教育的文化功能: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着教育内容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观念教育手段③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内容和学科设置3.经济发展制约教育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保守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五章: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张宗麟(1899-1976),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
1925年夏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毕业时,他不顾社会轻视和家庭阻挠。
毅然决定追随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成为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
在为发展中国幼教事业奋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他写下的幼教论著达60万余字(这些论著由其女儿张沪整理成《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对我国现代幼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5年夏,张宗麟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科毕业后开始协助陈鹤琴举办鼓楼幼稚园。
同年10月,他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做了诸多有关幼儿教育的调查,并以研究员和指导员的身份,在陈鹤琴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幼教试验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教育界》、《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和《教育杂志》等刊物上。
1926年冬。
他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在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
该书1928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精要]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绪论。
首先从良好的幼稚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对国家、社会进步的作用,幼稚教育作为学制上一切教育之起点的地位。
幼稚教育辅助家庭、有益于家庭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
简要诠释了幼稚教育的含义,宗旨(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我国幼稚教育的由来及其现状。
主要介绍了我国创办幼稚园的历史,统计了当时幼稚园数量。
设想应该开办的幼稚园数量,幼稚教育的症结及补救方法。
第三章,幼稚教育的发展史略。
将世界范围的幼稚教育发展史分作三个时期,以福禄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初创期,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改进期和以社会改革、儿童心理学及哲学进步为动因的猛进期。
第四章,幼稚生生活述略。
阐述了通过观察和测量所得出的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进而介绍了20种儿童日常生活的实例,表明了儿童生活之特点。
第五章,幼稚园课程。
张宗麟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知识重点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1、识记:(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
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
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
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5篇第一篇: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儿童教育概论自学笔记整理《儿童教育概论》前5章的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816,英国欧文创办幼儿学校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开办机构命名为“儿童花园”;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1.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母育学校、小学、拉丁学校、大学。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母语学校》,《语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2.法国卢梭他的贡献:“儿童的发现”和“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教育分成4个阶段: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从5岁-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从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并且提出“否定教育”3.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创始人1840年给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器官,使用游戏、作业、练习主要著作《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4 杜威美国教育家,也是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蒙台梭力意大利女幼儿教育家,开办了“儿童之家”他的教育方法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力运动提出“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著作《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第二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B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
幼儿教育第四章内容幼儿教育的第四章内容主要涉及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
本章全面介绍了幼儿期儿童的生理、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发展,并探讨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
一、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儿童成长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系统不断发展和成熟,包括生长、运动和卫生习惯的形成等方面。
其次,本章讨论了儿童的节律和生物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营养摄入来促进儿童的生理健康。
二、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逐渐从感觉运动阶段发展到具体操作阶段,然后到抽象思维阶段。
本章探讨了儿童的感知、观察、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三、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从单词的学习和句子的组合逐渐发展到语法的运用和语义的理解。
本章详细讨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咿呀学语期、单字期和语句期,并探讨了语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四、社交发展儿童的社交发展是其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儿童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等人的互动来建立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
本章讨论了儿童社交发展的不同方面,包括亲社会行为、合作和友谊的形成等,并介绍了一些促进儿童社会互动和交往的方法和策略。
五、情绪发展儿童的情绪发展是其情绪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开始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经验。
本章探讨了儿童情绪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并介绍了一些帮助儿童情绪发展的方法和活动。
六、总结和展望本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于幼儿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幼儿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总之,幼儿教育的第四章内容涵盖了儿童生理、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发展的多个方面。
第四章案例1爱看书的贝贝新学期开始了,幼儿园中二班转来了一位小朋友,叫贝贝。
贝贝站在妈妈的身后,瘦瘦小小的,戴着一付小眼镜,手里还拿着一本彩色版的《少儿小百科》。
见到老师后,妈妈提醒他向老师问好,贝贝小声地说了一声“老师好”,就又低头看他手里的书去了。
妈妈说:“贝贝就喜欢看书,对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啊?”本案例可以从以下四个知识点分析:理论点1(第四章第2节):在1996年6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的运用感官和发展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这一目标规定也是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
理论点2(第四章第2节):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新生儿呱呱坠地,对生活知识、生活技能一无所知,正是通过家庭的养育和教育,使得生物的个体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孩子通过家庭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在这一过程中,要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理论点3(第四章第2节):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说,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的一个生态系统,幼儿的社会化,也是从自我到他人,到周围环境逐步扩展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学习,包含了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几个范畴,家庭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任务。
《儿童教育概论》课程内容设计导论一、儿童的历史1、哺育与杀婴(本能)2、儿童作为贡品(远古)3、儿童作为财产(古代)4、儿童是纯洁的(基督教)5、儿童是自由的(文艺复兴)6、儿童就是儿童(卢梭)7、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8、儿童是自在的(杜威)9、一门未完成的学科——儿童学二、儿童观的理论形态1、儿童观界定2、几种主要的儿童观(1)复演说(2)模仿说(3)预备说(4)展开说(5)塑造论(6)生长论3、为什么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三、儿童学的目标1、儿童的“实际是”与“可能是”2、儿童的心灵世界3、儿童与教育第一章儿童的意识一、物质与意识二、意识概念的界定二、他物意识三、儿童的认识能力四、儿童的空间感五、儿童的时间感六、儿童的因果观念七、康德的两种自我概念八、胡塞尔的原-自我九、舍勒的心理之流十、詹姆士的自我分类十一、米德的社会自我十二、心理学的自我实验十三、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十四、自我认同与他者的承认十五、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儿童人格发展第二章儿童的意志一、意志问题的由来二、意志行为的三个环节三、康德哲学中的两种意志概念四、康德对儿童天性的看法五、康德哲学中两种理性的概念六、康德关于儿童理智和意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七、康德对三种教育的区分八、康德教育学中的强制与惩罚九、康德教育学中的三个目标十、理性与自主性十一、儿童的天性十二、野性与教养十三、两种任性十四、儿童的自制力十五、儿童的责任感十六、儿童的逃避心理第三章儿童的情感一、柏拉图论情感的特性二、《会饮》中的两种情感学说三、情感感受——快乐与痛苦四、情感体验——喜欢与厌恶五、情感的意向性——爱与恨六、情感与理性七、情感与价值八、儿童的敏感性九、儿童的自爱十、儿童的骄傲与自大十一、儿童的荣誉感与面子十二、儿童的羞耻感十三、儿童的他爱十四、儿童的同情心十五、儿童的慷慨与仁慈十六、儿童的惊恐与暴力行为儿童的懊悔第四章儿童的人格一、哲学的人格概念二、康德的人格尊严三、舍勒的人格中心四、人格与价值五、感官价值六、生命价值七、精神价值八、人格价值九、人格与行为十、舍勒的四种纯粹人格类型十一、儿童的价值感十二、儿童的偶像崇拜十三、儿童的逞能与英雄主义十四、儿童的嫉妒心十五、儿童的怨恨十六、儿童的依附性人格十七、儿童人格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