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第四篇语言运用第二部分作文指导第三节立意要“深”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11
文通中学九年级作文教学案(4)教学内容:作文的立意(2)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立意力求有新颖的视角,能多角度思考。
2.学会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
3.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立意的思维技巧训练。
教学难点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寄语上一篇作文,我们懂得了作文必须意在必先,写作文必须要切题,走上考场,要想写出高分作文,还要学会更高的本领。
二、课堂讲授:立意要新1.引导:立意不仅要阔,而且还要与众不同,有新意,另辟蹊径,别具一格。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
”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
”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
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2.教师出示对“手”新颖的立意,让学生欣赏并知道求异思维与逆向思维。
A.角度一:整只手[构思] “劳动创造世界,双手扭转乾坤”。
这只手怎样才会变得有力量?五指分开是分力,五指并拢成合力;五个手指屈曲向掌心,又聚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
立意:五指并拢握拳,团结起来力量大。
B.角度二:五指间[构思] “劳动创造世界,双手扭转乾坤”。
这只手怎样才会变得有力量?五指分开是分力,五指并拢成合力;五个手指屈曲向掌心,又聚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
立意:事情要做好,五指配合少不了。
C.角度三:大拇指[构思] 大拇指是五个手指中最粗、最短的,比不上其他手指纤细好看。
但许多操重的工作多要劳烦它,其他手指的活动也靠他带头和管理。
大拇指就像一个长相丑陋的人,虽然其貌不扬,但他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重要作用。
立意:拇指形丑作用大,谈“美与丑”D.角度四:说小指[构思]小指很小、很细、很笨,甚至沾满了污泥,但它总还是我们手上的一个指头,和我们筋骨连在一起,所以,不要嫌弃它,而要爱护它;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小指虽小,但缺少了它,我们会有一只完美的手吗?小指虽小,但有很多细小的活儿却怎么也离不开它呢!所以,小指应自尊,自信、自强。
第三节材料作文指作者根据文题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片材料,挖掘其中的内涵,提炼精确的论点,再紧扣材料内容,充分运用事实或理论依据予以论证的一种议论文写作类型。
开头:概述材料内容,挖掘材料内在涵义。
根据观点导向,联系现实生活,以“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等类似形式提出中心论点。
正文:紧扣论点,呼应材料,联系实际,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深入论述中心论点。
结尾:再点材料,归结全文,以“综上所述”等类型的归结性语句总结自己的论述,提出号召。
[范文品析][题目] 仔细阅读下列一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然后围绕观点,联系实际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百喻经》中有个“三重楼喻”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愚蠢的富翁,请工匠盖一栋三层的楼房,工匠领命后,便开始施工,量地界,挖地基,垒砖头。
那个富翁见状,大惑不解,连忙上前阻拦:“我不要下面两层,你先给我造上面的一层吧。
”[范文]从“三重楼喻”说开去看过这个材料,不禁掩卷发笑,那个“富翁”愚蠢到如此地步,真是贻笑天下。
他不懂得什么是基础,更不懂得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我想,《百喻经》记载这则笑话恐怕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还使我们懂得一个道理:做学问,搞建设,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就是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赖一定的基础,科学也不例外。
任何复杂、深奥的东西都是简单、基础的东西的延伸,只有基础扎实,继续深造,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反之,无异空中盖房,难于想象。
可是当今有些同学,却不以“愚蠢的富翁”为鉴,不重视打好基础,课本中的根本东西还学不懂,就去做课外的巧题、偏题、深题,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与那个“富翁”幻想的“三重楼”多么相似。
“空中楼阁”造不成!事实上,那个同学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这叫做“浅水淹死人”。
也有些同学往往这样认为:“来日方长,现在正是玩的时候,还是到高中后再努力吧。
讲究文采第三招[教材链接:人教版九下P189第六单元“写作〞;鄂教版九下P100~101“表达方式〞]所谓文采,是指语言富裕表现力,能给人以美感。
不管是优美隽永、汪洋恣肆,仍是清新淡雅、凝练朴素,都是有文采的表现。
讲究文采,是在语句通畅、标准正确、连接得体等一般要求的根底上,对作文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
从语句层面上来看,能够经过变换句式、分配韵律节奏等方式,使文章有条有理,摇摆生姿。
如陈述句与疑问句、反问句的交织使用,长句和短句的合理搭配,主动句与被动句、一定句与否认句、正序句与倒装句的灵巧使用等。
从词语的方面讲,能够经过磨炼词语,使文章语言正确精髓,富裕表现力。
还可以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鲜活生动,富裕美感。
此外,适合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或许名言警语,也能为我们的作文增加文采。
特别是谈论文的写作,引用还可以使文章逻辑严实,加强说服力。
有文采的语言能够给作文增加光荣。
但也不要片面追求华美文风,以致脆而不坚,因言害意。
中学生的作文仍是要以朴素自然、生动清爽为宜。
写作筹划筹划方案一妙用成语,巧变句式筹划策略: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精髓的结晶,言简意丰。
适合地使用能够令语言更精髓、重生动,使表意更正确、更丰富。
长短句的交织使用,可使文章有条有理。
出色典范例1:但是你,为何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沉森、黑黝黝的幽静的峡谷,,固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产,但是你默不作声,与世无争——多么不公正啊,你这个世上稀有的地下丛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终究遭到了什么不幸,致使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光阴?(张抗抗?地下丛林断想? )【评论】句式富于变化,富裕文采,问句、叹息句、陈述句的自由切换,使得文章语言灵巧自由。
例2:他一笔好行书,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
看爷爷写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他虽年已七十,但精神矍铄;五指握笔,轻轻展纸濡毫,落笔藏锋,运笔牵丝,收笔出勾,一气呵成。
每一招,每一式,恰如操练张三丰的太极拳,行云流水,入迷入化,情意俱在此中。
立意教案中考作文指导立意一、立意的重要性作文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
立意高远,文章就能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立意平庸,文章就会流于表面,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中考作文中,立意的成败往往决定了作文的分数档次,因此,掌握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立意的原则1.正确性:立意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体现出作者的正确立场和健康心态。
2.深刻性:立意要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挖掘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立意深刻,才能使文章有分量,有力度。
3.新颖性: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新颖的立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4.鲜明性:立意要鲜明,立场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鲜明的立意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立意的方法1.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挖掘出其中的深刻道理,反映出社会的大主题。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2.反向思维:对于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新颖的立意。
3.比较鉴别: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事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4.联想拓展:从一个事物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事物和道理,形成文章的立意。
四、立意的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确定文章的主题。
2.构思: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初步的立意。
3.修改: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文章的发展和内容的需要,对立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4.确定立意:在文章完成后,再次审视立意,确保其正确、深刻、新颖、鲜明。
五、立意的注意事项1.避免空泛:立意要具体,避免空泛的口号和套话。
2.避免跑题:立意要紧扣题目,避免离题万里。
3.避免肤浅:立意要深入,避免流于表面。
一缕芬芳夏日,阳光如同细密的丝,懒洋洋地倾泄着,在知了的声声夏天里,我倚在姥姥的背上,微垂着眼,贪婪地嗅着阳光中槐花的馨香。
姥姥弓着腰,剥着豆角,轻声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仿佛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年幼的我天真无知,像只歇不下来的小狗,一会儿去东边捉捉蚂蚱,一会又去西边捕蜻蜓,要么就是找来一根极长的竿子,去打槐树上的槐花。
细碎的、像风铃一样的槐花被我打落,那香气萦绕在我身旁,像是无处不在的小精灵。
那时,姥姥会在不远处看着我到处疯跑,唇角总是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小宝呐,你看你跑得鞋子都不知飞到哪去了!”姥姥是济南人,用着极富济南腔的口吻唤我消停些,这时的我依然像个小疯子似的踮着脚丫,伸长了手臂,跳呀跳地去打槐花,洁白芬芳的花瓣像雨似的落下,落得我满身都是,直到累得直不起腰了,便顺势向落满槐花的青草地上倒下去,嘴角依然是笑的,身边还是萦绕着槐花清新淡雅的香气。
这时姥姥会将我抱起,嗔骂一句:“小祖宗。
”笑着拾起地上的串串槐花,又道:“姥姥给你做槐花饼吃,泡槐花茶喝好不好呀?”迷糊的我自然会咧嘴一笑,说:“好呀好呀。
”童年里,总有明媚的阳光,洁白芬芳的槐花和浑身上下充满槐花香气的姥姥陪伴我。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不是当年那个举着竹竿打槐花的小女孩了,种种烦恼随之而来。
学习压力也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儿,我丝毫不敢放松,也极少回姥姥家了,即便是回去小住几日,也赶不上当年槐花洁白满树,像云一样飘在我头顶的初夏日子了。
姥姥的背更驼了,当年抱着我,逗我开心的姥姥已经没有我高了。
“喏,槐花茶,小宝你喝吧,我冰过了。
”依旧是济南腔,依旧是槐花茶,依旧是那么芬芳,我抬眼,眼前这位矮小、干瘦的老人……虽然风韵不再,但我闻到了那股久置心底,分毫未变的槐花香!姥姥笑着,那笑是纯白的,宛若当年被我打落的簇簇槐花;那笑是芬芳的,宛若当年萦绕在我身旁的槐花香。
那份被蒙上厚厚灰尘的记忆之匣被开启,心底那一缕芬芳又萦绕在了我的身边,耳边是知了的声声夏天,眼前是慈祥、充满爱意的老人,童年似乎又回来了,我笑了,笑得是那样天真无邪。
第四篇语言运用第二部分作文指导第一节审题求“准”随着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升温,在很多地区命题作文备受青睐,相对而言,考生因审题偏差而出现的失误也明显增多。
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
考生只有将题目的外延和内涵理解透彻了,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出现偏差,才能追求立意上深刻、构思上新颖等更高级的写作目标。
可以说,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审读题目呢?一、审读关键词作文题也是有“题眼”的。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词语。
考生在审题时如果能够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来准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切中要点,自然也就能够避免离题、扣题不紧等常见失误。
如2014年浙江金华卷作文题目“热门话题”,关键词是“热门”,考生要写的不能是学习或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话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大家所熟知的话题。
二、审读限制词我们说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但不能置其他于不顾,导致偏离题意。
如2014年浙江温州卷作文题“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一定要注意限制词是“另一个地方”,写作时既要表现出“另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也要突出“去”后有什么见闻、感受或启发。
题目中的副词,往往是审题时容易忽略的,考生要重视作文题目中诸如“最”“也”“还”“更”“其实”“原来”等副词所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如2014年浙江绍兴卷作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副词——“也”,这个副词规定了文章应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他人相比,“我”自己“也”很重要,“也”奉献了“阳光”。
又如2014年浙江台州卷题目二“原来________还在”,“原来”这个副词就强调了其实某事物一直都在,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引导我们从发现或顿悟的角度来写作。
审读时抓住了这些限制词,我们的作文才能切准题意。
三、审读隐含义抓住了关键词,注意了限制词,还要审读它的隐含义。
有的题目用的是比喻义或象征义。
第四篇语言运用第二部分作文指导第三节立意要“深”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
综观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
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由小见大,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并不决定我们写出的文章立意必然肤浅。
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
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向拓宽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
由实到虚法能使习作的立意更加深远。
五、追根溯源,由果导因法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
因与果的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由果导因,是指我们由所描述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其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采用此类立意法,往往能使文章主题突出,底蕴深厚。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2014年5月10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
叶嘉莹,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
70年的教学生涯,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都会写满一黑板的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
她的手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
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 000小时以上,音频、视频资料十几箱,以备老得无法讲课时,还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在庆典上,叶嘉莹如是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白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吉林省中考作文题)1.要读懂材料“抓中心”。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的要求,基本没有审题障碍,给考生的空间很大。
通读材料,可扪心“四问”:材料中主人公是谁?答:叶嘉莹教授。
她做了什么事?答:倾尽一生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她有哪些精神品质?答:热爱事业、承担责任、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等。
何以见得?答:叶教授的语言最能表现其精神和品质。
自问之后,可初步确定写作方向。
2.要找准角度“巧立意”。
材料中心是立意的核心,围绕核心选角度是立意的关键。
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叶教授的小事中,归结出对中华文明的“大责任”,进而向读者传达“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将叶教授的事迹与当下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践踏进行对比,强化主题思想;可以打破通常观念,剑走偏锋,抓住材料“一首诗”这一字眼,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阐述道理、凸显文采,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3.要注重形式“精表达”。
写作此题,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文章主题。
比如,可以采用日记体形式,通过日记叙述人物对事业的热爱;可以采用访谈录形式,通过一对一问答,让主人公倾吐自己的心声,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采用材料片段组合方式,选取主人公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略得当的叙述和点评,凸显人物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从主题出发,深刻的主题思想加上创新的表现形式,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满分佳作一】热爱,一首壮美诗篇吉林一考生热爱,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爱——89岁的叶嘉莹教授,在三尺讲台为南开学生倾情授课,站了两个小时,而且一口水不喝。
没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一位耄耋老人怎能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是热爱,让一位“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白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的老人,像一首诗一样站在大家面前。
谁都不能小觑热爱的力量!热爱,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让我们对未来充满遐想;热爱,让我们对人生充满激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热爱,一生都在不懈追求。
50多年来,袁隆平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的热爱,是对世界的热爱。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因为热爱,把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
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受蹂躏。
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在他的《抗战三部曲》中,他回忆道:“我写这小说,不仅想散发我的热情,宣泄我的悲愤,我更想鼓舞别人的勇气……”巴金的热爱,是对国家的热爱。
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因为热爱,凭借“逆天口播”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华少在“中国好声音”的位置一度被外界形容为“鸡肋”,别人丢给他“酱油帝”“凉茶哥”的头衔,他也曾觉得委屈,但他始终相信“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而且我做得还不错”,终于在“中国好声音”红极一时的时候,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
华少的热爱,是对事业的热爱。
热爱就是这样简单。
热爱,是岳飞的“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热爱,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对亲人亲情的热爱……因为热爱,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都会变得无限美好!请相信:热爱成就精彩人生。
,开篇简洁凝练,却一语中的,点明主题。
概括、引用、点评材料,既能紧扣主题,又能引起下文,可谓“一箭双雕”。
排比句式,表达工整,语气强烈。
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有理有据。
直接引用巴金著作中的原话,突显中心,极具成效。
选取华少的事例,选材新鲜、时尚,避免了老调重弹,使文章焕发光彩。
巧用中国古代圣贤的警策名言,构成排比句式,呼应开篇,富有文采。
主题鲜明,立意深刻。
作者从材料出发,深入分析,精心提炼,在责任、坚守等众多写作思路中,围绕“热爱”立意,阐明“热爱成就精彩人生”的道理,观点鲜明、主题深刻,尤其是文章首尾部分,前后呼应,重申主旨,强化了主题思想。
选材新鲜,疏密结合。
作为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结构为典型的三段论,但在选材方面极具特色。
文章在重申叶嘉莹教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后,选取古今名人事例充实文章:袁隆平、巴金、华少的事例,新旧结合,叙述详尽;岳飞、李白、孟郊的事例,高度精练,内涵深刻,有力论证了文章主题,达到了说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
语言流畅,表达精致。
开篇和结尾处的排比句式,语意畅通,一气呵成;概括事例时巧引诗词,紧扣主题,精准传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高超的遣词造句功夫。
【满分佳作二】责任如诗吉林一考生责任如诗,因为她有诗一般的韵律。
用心诵读,诗中的责任会让你沉醉其中。
责任如诗,当她的韵律和节奏铿锵激昂的时候,责任往往体现在爱国上。
此时,她的节奏有力,语调振聋发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流传千年的诗句,至今仍让人感到那种厚重的情感:为国可以抛开一切,为国可以粉身碎骨,一切只是为了可爱的祖国。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满含着一种无奈的感叹,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慨,不正是那些浑浑噩噩的国人的生动写照吗?责任如诗,当她的韵律和节奏自信满怀的时候,责任往往体现在人生中。
此时,她的节奏顿挫,语调清脆高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自信的文学巨匠在呐喊,听起来,你会感到一种力量由内心流转全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凌云的壮志,不正是我们莘莘学子应该具有的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到它,你会对未来充满自信,信心满怀。
责任如诗,当她的韵律和节奏舒缓低沉的时候,责任往往体现在社会上。
此时,她的节奏低缓,语调沉重有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博大胸襟的体现,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读到它,你会领略一代诗圣的高尚情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教育者的心声,是无私的工程师的人生信条,读到它,你一定会在心里给他们点个赞吧!责任如诗,当她的韵律和节奏婉转悠扬的时候,责任往往体现在哲理上。
此时,她的节奏明快,语调轻松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睿智的政治家的切身忠告,读到它,你会理解改革的不易,创业的艰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表白,还不能唤起你内心的感动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无常,且行且珍惜!责任如诗,在诗意中品味责任,在责任中享受美好。
语言精准且有力度,让人热血沸腾、激荡。
本段结尾无疑而问,令人沉思,耐人寻味,强化了主题内涵。
角度新颖,阐释有理,用语精准。
引用诗词,信手拈来,非深厚的文学功底达不到。
古诗词丰赡典雅、雍容大气,“点个赞”新鲜时尚、时代感强,二者结合,别有韵味。
呼应开篇,体现圆合之美。
立意精准,取之于材胜于材。
作者从所给材料入手,精心提炼、分析;确立了“责任如诗”的立意,并以此为核心拓展“责任”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通过细化分解,将责任体现在“爱国上”“人生中”“社会上”“哲理上”,使主题更加具体、形象、鲜明。
构思巧妙,依凭于诗美于诗。
文章构思极具美感,行文过程中,以“责任如诗”作为每段的段首句,结构匀称、层次清晰,流畅的表达,精准的扣题,均让阅卷老师另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