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心血管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88.50 KB
- 文档页数:5
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来源:《临床用药须知》一、妊娠期用药(1)妊娠期用药可能引起的危害妊娠期用药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
1)药物透过血胎屏障:药物可透过血胎屏障进入羊水和胎儿循环,对胎儿产生作用。
有些药物进入胎膜甚少或对胚胎危害较轻。
但也有一些药物却有较强的危害胚胎的作用,属致畸药物。
下面一些是较公认的致畸药物:沙立度胺(Thalidomide)、细胞毒类、维生素D(高剂量)、华法林、异维生素A(Isotretinoin)、多数抗癫祎药、雄激素、孕酮类、己烯雌酚、放射性药物、活疫苗、四环素类等。
2)药物影响妊娠过程:药物可引起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如峻泻药和奎宁等。
不过本节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药物对胚胎的影响。
(2)药物对不同时期胚胎(胎儿)的影响根据妊娠的不同时期,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以下一些影响。
1)受精和着床期:时间从受精起到怀孕第17天。
在这时期内,药物有何作用知之尚少,通过动物试验可了解到某些药物的作用。
在药物的作用下,受损的胚胎往往引起流产。
有些药物在体内潴留时间较长,故想要怀孕的妇女也应注意,要求在受精前15~30天停药,以保证安全。
精子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受精期间,男方服用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质量。
2)器官形成期:时间为怀孕第18~55天。
在此期内服用一些药物可能造成畸胎,但只有明显的畸形在出生时才可观察到。
有一些微小的畸形往往不被发觉,但会影响机体的功能。
有些致畸作用是迟发的,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己烯雌酚,所生下的女孩到青春发育期时可出现阴道上皮癌。
3)生长发育期:时间为怀孕56天后至出生前。
在此期间,许多药物可影响胎儿的器官功能,如抗甲状腺药可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四环素影响骨和牙的发育;氨基糖苷类可致第!对神经损害;一些可致依赖性的药物引起新生儿药物依赖性(戒断综合征);强烈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如吲哚美辛等)在妊娠后期可致胎儿动脉导管早闭等。
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颁布的《妊娠期使用药物危险性等级》表(表5)可供处方时参考。
112 利福平(RFP) 对结核菌有快速杀菌作用,与异烟肼联用可显著缩短疗程。
动物实验证实妊娠3个月内应用RFP有致畸作用。
近年来,Snider 复习大量文献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实, RFP对人类没有致畸作用,即使极少数病例出现先天性畸型胎儿,亦属于正常人群畸变范围之内。
因此妊娠满3个月应用RFP可能较为安全。
妊娠3个月内是胎儿各器官和肢体形成发育期,我国防痨协会规定,利福平类抗结核药物在妊娠3个月内禁用。
常规剂量450~600mg/d〔或8~10 mg/(kg・d)〕晨起空腹顿服。
服药期间出现黄疸、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停药。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功能。
113 乙胺丁醇(EMB) 为抑菌药。
无致畸作用,对母体、胎儿均无不良影响,为妊娠合并结核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剂量为750~1000mg/d,口服。
主要副作用为球后视神经炎。
服药期间注意视力和视野的变化。
目前未发现E M B对胎儿的视神经发育有损害或影响。
114 吡嗪酰胺(PZA) PZ A常作为一线的抗结核杀菌药物。
国际防痨联盟亦将PZ A作为妊娠结核病治疗的常规用药。
但目前缺少PZ A治疗妊娠期结核病安全性的报道。
鉴于PZ A对妊娠尤其胎儿的毒副作用尚不清楚,应谨慎使用。
剂量为3次/d,015g/次,口服。
常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痛风者慎用。
115 对氨基水杨酸(PAS) 为二线抗结核药,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可延缓结核菌对其他药物发生耐药性。
PAS无致畸副作用,但由于该药胃肠道反应剧烈,使应用受到限制。
116 氟喹诺酮类 抑制胎儿软骨发育,造成关节软化糜烂,属禁忌药物。
117 氨基糖苷类 该药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听神经、前庭功能的损害和听觉丧失,其耳毒性可发生在整个妊娠期。
因此,此类药物属妊娠结核病的禁忌用药。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妊娠结核治疗应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维持治疗6个月。
妊娠期心脏病妇女的护理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妊娠与心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心脏病对母儿的影响。
识别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掌握其预防和治疗原则,正确应用护理程序,提供有效的护理活动,从而确保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期;心脏病;妇女;护理一、妊娠心脏病概述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妊娠前已患有的心脏病、妊娠后发现或发生的心脏病)是妇女在围生期患有的一种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易加重孕妇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为非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首位。
随着心血管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约有85%的病人可以存活至成年。
因此,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的类型构成比也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率逐年降,但在相对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仍较常见。
二、妊娠影响(一)妊娠期。
妊娠期妇女循环血容量于妊娠第6周开始逐渐增加,32至34周时会达到高峰,至妊娠末期血容量可增加50%,产后2至6周逐渐恢复正常。
总循环血量的增加可引起心推出量增加和心率加快。
妊娠末期,心排出量较孕前平均增加30%至50%,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约10次,妊娠末期子宫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2.5至3cm,导致心脏大血管轻度扭,由于心率和心排血量增加,使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易出现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二)分娩期。
在第一产程中,每次子宫的收缩都会使约250至500ML血液挤入体循环,回心血流量增多使心排血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增高10%,加重心脏负担。
第二产程中,除子宫收缩外,腹肌和骨骼肌的收缩使外周循还阻力增加,且分观时产妇屏气,内脏血液向心脏回流增加,此时心脏前后负荷显著加重。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会导致腹腔内压力骤间降低,使血液大量流向内脏,同时减少心脏血量,妊娠合开心脏病的孕妇极易诱发心力较竭和心律失常。
(三)产褥期。
分娩后3日内,由于胎儿娩出,子宫收缩导致血液大量进入体循环,组织间隙内潴留液体也回流至体循环,体循环血量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心血管系统在妊娠期出现的一系列的变化不能立即恢复,加之产妇伤口和宫缩疼痛、分娩疲劳、新生儿哺乳等负担,仍须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与药物治疗策略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孕妇在怀孕20周后出现的血压增高,通常伴随着蛋白尿。
这种情况可能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些预防和药物治疗策略,以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预防策略:1. 健康饮食:饮食对于维持孕妇身体状态起着重要作用。
建议孕妇摄入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盐分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这有助于降低血压。
2. 适当运动:适度的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
建议孕期进行轻度或中等强度的运动活动,如散步、游泳或瑜伽等。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患上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
孕妇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体重。
4. 定期产前检查: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孕妇是否有哪些潜在的高血压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策略:1. 甲基多巴胺(Methyldopa):这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药物。
它通过中枢α2-肾上腺能受体的兴奋作用,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从而降低血压。
2.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硝苯地平和尼群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断细胞内钙离子进入平滑肌细胞,减轻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在治疗孕妇高血压方面表现良好并被广泛使用。
3. α-甲基酰肼Ⅰ(Alfametildopa):这是另一种多巴胺类药物,与甲基多巴胺相似。
它通过中枢α2受体激动作用,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状态,从而降低血压。
4.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1受体,减少肾素分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从而降低心脏的舒张末压和外周血管阻力。
总结: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定期产前检查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罹患该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