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
(广义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
(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
(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
(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
(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
(政治法律思想)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
(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2.能力目标: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3.觉悟目标: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方法自学法、谈话法教学内容导入材料一:《雷公》。
“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
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
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
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
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讲述: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学校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门卫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哲学常识》下册基本原理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两个标准:一是量的标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是质的标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考试题精析】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规律办事。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运用】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那种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高考试题精析】3.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有确定的界限,同时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现象总要表现本质。
【方法论】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方法论运用】真象与假象都是同一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要善于区分真象与假象;要善于区分假象与错觉。
《哲学常识》下册基本原理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常识》下册基本原理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的主观能动性是⼈类特有的能⼒与活动。
它包括⼈类认识世界的能⼒与活动、⼈类改造世界的能⼒与活动、⼈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法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法论运⽤】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两个标准:⼀是量的标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质的标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试题精析】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的存在和发⽣作⽤不以⼈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是⼈类特有的能⼒与活动,⼈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规律,为⼈类谋福利。
【⽅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规律办事。
②认识和利⽤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法论运⽤】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那种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规律⾯前⽆能为⼒,从⽽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考试题精析】3.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有⾃⼰的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有确定的界限,同时⼆者⼜是密不可分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现象总要表现本质。
【⽅法论】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危害是相当⼤的。
【⽅法论运⽤】真象与假象都是同⼀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要善于区分真象与假象;要善于区分假象与错觉。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2.学法建议:比较学习法。
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
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2)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提示](1)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
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
在这幅漫画中。
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
(2)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
★信息点击蜡烛的燃烧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
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
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
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
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
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
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
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
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峨眉山上的佛光四川盆地中,以雄伟秀丽著称的峨眉山巍然耸立,它海拔3000多米,树木参天,云海绵绵,景色分外迷人,金顶峰的佛光更是峨眉山奇景中的一绝。
请说明辩证法的内容和一些原理都有哪些哲学常识主要原理归纳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4)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2)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
(4)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1)整体是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经典高中政治哲学题及答案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总体来说,是礼治和法治的结合,是礼法并治。
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之道,“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进态度等等,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羊崇.在礼治之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由法制体系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例如监察制度,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详细严格规定。
中国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皮。
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当今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12分)(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原因。
(10分)(3)公众信仰缺失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礼法协调是构建文化秩序的要求。
请你就如何加强“礼治”写两条建议(每条不能超过15字)。
(4分)【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当今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
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分析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意义;其次考生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意义;再次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作用即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进行分析说明;再次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影响即可。
公务员考试之哲学原理总结(绝对经典)234【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识点必修四: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导语】增加内驱力,从思想上重视高二,从心理上强化高二,使克服高考的这个关键环节过硬起来,是“志存高远”这四个字在高二年级的全部说明。
作者高二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识点必修四: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期望你爱好!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分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分);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应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进程中,既没有纯洁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洁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错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不管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终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1)区分: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点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进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样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固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掌控(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考点】1.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是什么?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从认识的作用来看(1)占有十分丰富、工资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怎么办?深化认识、发展认识(2)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工制作(1)含义、意义及要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注意培养科(2)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学的思维方法含义合理想像和创造性思维要求、表现及作用注意点▲重难点分析考点1:现象与本质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二,程度、水平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第三,作用不同。
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