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
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bai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du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zhi客观外界,dao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
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
但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畴、判断、推理。
这些形式是在感性认识形式基础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们是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主体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于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通过直观的方式为理性认识提供
了基础材料,使理性认识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据和参照。
而理性认识则通
过抽象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深入和更为综合的认识,使感性认识得以深入和
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可以减少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避免理性认识的空洞和抽象,从而形成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这对于
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
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
相互转化,通过不断循环和影响,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这种辩证
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
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系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千字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dao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指bai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du 体感官(眼、耳、鼻、舌、zhi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dao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简要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个人情感体验和直觉的认知,其主要特征是能直觉感知现实,洞察到细节变化,快速而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
它是一种更快更敏感的认知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周围认知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动或判断。
通常,我们依靠感性认识来做出日常生活中重要决定,决定是否要买一件衣服、是否要去一个地方旅游等。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可以在快速反应和判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作出合理抉择。
与感性认识相反,理性认识则是一种基于客观规律和抽象思维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客观地观察、分析和概括认知信息,以便对其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理性认识以其有效而可靠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必要时帮助把握现实,预测未来,有效避免随机变化带来的风险。
通常,我们依靠理性认识来做出重大决策,如此做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评估利弊,以便作出最佳的选择。
说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辩证的关系来认识,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补充和统一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征,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从而使认识过程更有效、更准确。
另外,感性认识是直观的,而理性认识是抽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统一的联系。
直观和抽象要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要统一。
这样就能发挥出它们的辩证统一作用,使认识过程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总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对立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与统一,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判断事实真相,使认识过程更全面、更准确,从而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接受并处理复杂的事实信息。
本文的讨论在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辩证联系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补充关系,当这种补充关系得到表达和发挥时,可以达到更有效地认识真实事物的目的。
首先,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性,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作有助于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处理复杂事实信息。
---------------------------------------------------------------最新资料推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 / 13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它既不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而是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最新资料推荐------------------------------------------------------ 表现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 1946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时的、可变的、临时性的因素,属于感性认识。
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稳定的,本质是稳定的因素。
如果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地看问题,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中的可靠的东西,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此正确认识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3 / 13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
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当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①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具有间接性。
②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器官相互接触,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
---------------------------------------------------------------最新资料推荐------------------------------------------------------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话,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获得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
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5 / 13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但它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
人的感觉又必须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外部对象。
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
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用一个形象比喻、图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误区之一: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最新资料推荐------------------------------------------------------ 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混同。
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
从这两个角度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它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而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误区之三: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7 / 13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否则,即使占有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那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误区之四: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
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Wt0HeVs+GdUr-FbSp (DaRo*C9QnB8Ol$z6Nk!y5M j#x4Lh Yv2JgX u1IfWt0HdUr-FcTq) EbSp(Da QnB8Pm%A7Ol $z6Nj#x4LiZ w---------------------------------------------------------------最新资料推荐------------------------------------------------------3KhYv2JgWt0H eVs+G dUr-FcT p(DaRo*C9QnB8Pm$z6Nk!y5 Mj#x4 LiYv2Jg Xu1IfWt0HeVr-FcTq) EbSp(D aRoB8Pm%A7O l$z6Nk! x4LiZw3KhYv2JgXu0 HeVs+G dUr-Fc Tq(DaRo*C9Q n B8Pm%z6Nk!y 5Mj#x 4LiZw2J gXu1IfWt0HeV s+FcTq) EbSp( DaRo* C8Pm%A7 Ol$z6Nk! y5L i Zw3KhYv2JgXu 1HeVs+GdUr-F cTq) EaRo*C9Q nB8Pm%A7Nk! y5Mj# x4LiZw3 KgXu1IfWt0H e Vs+GdTq) EbSp (DaRo *C9Pm%A 7Ol$z6Nk! y5M iZw3KhYv2JgX u1IfV s+GdUr- FcTq) EbSo*C9QnB8Pm%A7Ol !y5Mj#x4LiZw 3KhYu1 IfWt0HeVs+GdUq) Eb Sp(DaRo*C9Qn %A7Ol$z6Nk!y5Mj#w3KhYv2J gXu1IfW t+GdU r-FcTq) EbSp(C9QnB8Pm%A7 Ol$z5M j#x4Li Zw3KhYv1IfWt0HeVs+GdUr-E bSp(DaRo*C9Q nB7Ol$z6Nk!y5Mj#x4KhYv2 JgXu1If Wt0Hd Ur-FcTq) EbSp(D9QnB8Pm%A 7Ol$z6Mj#x4L iZw3KhYv2JfWt0HeVs+GdUr- FcSp(Da Ro*C9 QnB8Pl$z6Nk !y5Mj#x4LiYv 2JgXu1IfWt0H eUr-FcTq) EbS p (DaRnB8Pm% A7Ol$z6Nk#x4 LiZw3KhYv2Jg X t0HeVs+GdUr -FcTq(D aRo*C 9QnB8Pm$z6N k !y5Mj#x4LiZ v2JgXu1IfWt0 HeVs-FcTq) Eb Sp(DaRo*B8Pm %A7Ol$z6Nk! y 4LiZw3KhYv2J gXu1HeVs+GdU r-FcTq)DaRo* C9QnB8Pm%A6Nk!y5Mj#x4Li Zw3JgXu1IfWt0HeVs+GcTq) E bSp(DaRo*C9 Pm%A7Ol$z6Nk ! y5LiZw3KhYv 2J gXu1IeVs+G dUr-FcT q) EbR o*C9QnB8Pm% A 7Ok!y5Mj#x4 LiZw3Kh Xu1If Wt0HeVs+GdUq )EbSp(DaRo*C 9Qm%A7Ol$z6N k! y5MjZw3KhY v 2JgXu1IfWs+ GdUr-FcTq) Eb Sp*C9QnB8Pm % A7Ol$y5Mj#x 4LiZw3K9 / 13hYv1I fWt0HeVs+GdU r ) EbSp(DaRo* C9QnA7Ol$z6 Nk! y5Mj#x3Kh Y v2JgXu1IfWt 0GdUr-FcTq) E bSp(D9QnB8P m %A7Ol$z5Mj# x4LiZw3KhYv2 IfWt0HeVs+Gd U r-FbSp(DaRo *C9QnB8Ol$z 6Nk! y5Mj#x4L hY v2JgXu1IfW t0HeUr- FcTq) EbSp(DaQnB8 P m%A7Ol$z6Nj #x4LiZw 3KhYv 2JgWt0HeVs+G dUr-FcTp(DaR o*C9QnB 8Pm$ z6Nk! y5Mj#x4 LiYv2J gXu1IfWt0HeVr -FcT q) EbSp(DaRo B8P m%A7Ol$z6 Nk!x4LiZw 3Kh Yv2JgXu0HeVs +GdUr-FcTq) D aRo*C9Qn B8P m%z6Nk! y5Mj# x4LiZw2JgXu1 IfWt0HeVs+Fc Tq) EbSp(DaRo *C 8Pm%A7Ol$z 6Nk!y5LiZ w3K hYv2JgXu1IeV s+ GdUr-FcTq) EaRo* C9QnB8 Pm%A7Nk! y5Mj#x4LiZw3KgXu 1IfWt0HeVs+G dTq) EbSp(DaRo*C9Qm%A7Ol$ z6Nk!y5MiZw3 KhYv2JgXu1IfVs+GdUr-FcTq ) EbSo* C9QnB 8Pm%A7Ol! y5Mj#x4LiZw3KhY u1IfW t0HeVs+ GdUr) EbSp(D a Ro*C9Qn%A7Ol $z6Nk ! y5Mj#w 3KhYv2JgXu1I fWt+GdUr-FcT q) EbSp (C9Qn B8Pm%A7Ol$z5Mj#x4LiZw3Kh Yv1IfW t0HeVs +GdUr-EbSp(DaRo*C9QnB7O l$z6Nk ! y5Mj# x4KhYv2JgXu1IfWt0HdUr-Fc Tq) EbSp(DaQn B8Pm%A7Ol$z6Mj#x4LiZw3K hYv2Jf Wt0HeV s+GdUr-FcSp(DaRo*C9QnB8 Pl$z6Nk! y5Mj #x4LiYv2JgXu1IfWt0HeVr-F cTq0H eVs+GdU r-FcSp(DaRo * C9QnB8Pl$z6 Nk!y5Mj#x4Lh Yv2JgX u1IfWt0HeUr-FcTq) EbSp(DaRnB8 Pm%A7Ol$z6Nk#x4LiZw3KhYv 2JgXt0HeVs+G dUr-FcTp(DaR o *C9QnB8Pm$ z6Nk!y5Mj#x4 LiZv2JgXu1If Wt0HeVs-FcTq )---------------------------------------------------------------最新资料推荐------------------------------------------------------ EbSp( DaRo*B 8Pm%A7Ol$z6Nk!y4LiZw3KhY v2JgXu0HeVs+ GdUr-FcTq) Da R o*C9QnB8Pm %A6Nk!y 5Mj#x 4LiZw3JgXu1I f Wt0HeVs+GcT q) EbSp( DaRo* C9Pm%A7Ol$z6 N k!y5LiZw3Kh Yv2JgXu1IeVs +GdUr-FcTq) EbRo*C9QnB8P m%A7Ok!y5Mj# x4LiZw3KhXu1IfWt0HeVs+Gd Tq) EbSp (DaRo *C9Qm%A7Ol$z6Nk!y5MjZw3K hYv2JgX u1IfW s+GdUr-FcTq) EbSp*C9QnB8 Pm%A7Ol$y5Mj #x4LiZw3KhYu1IfWt0HeVs+G dUr) EbSp(DaR o*C9QnA7Ol$z6Nk!y5Mj#x3 KhYv2JgXu1IfWt0GdUr-FcT q ) EbSp(C9Qn B8Pm%A7Ol$z5 Mj#x4LiZw3Kh Y v2IfWt0HeVs +GdUr-F bSp(D aRo*C9QnB8O l$z6Nk!y5Mj# x4LhYv2JgXu1 IfWt0HdUr-Fc Tq) EbSp(DaQn B8Pm%A7Ol$z 6Nj#x4LiZw3K h Yv2JgWt0HeV s+GdUr- FcTp( DaRo*C9QnB8 P l$z6Nk!y5Mj #x4LiYv2JgXu 1IfWt0HeVr-F cTq) EbSp(DaR oB8Pm% A7Ol$ z6Nk!x4LiZw3 K hYv2JgXu0He Vs+GdUr-FcTq (DaRo*C9QnB 8P m%z6RoB8P m%A7Ol$z6Nk# x4LiZw3KhYv2 Jg Xt0HeVs+Gd Ur-FcTq( DaRo *C9QnB8Pm%z 6Nk!y5Mj#x4L iZw2JgXu 1IfW t0HeVs+FcTq) E bSp(DaRo*B8 Pm%A7Ol$z6Nk !y4LiZw3KhYv 2J gXu1HeVs+G dUr-FcT q) EaR o*C9QnB8Pm% A 7Nk!y 5Mj#x4LiZw3Kg Xu1I fWt0HeVs+GcT q)EbSp(DaRo* C9Pm%A7O l$z6 Nk!y5MiZw3Kh Yv 2JgXu1IfVs +GdUr-FcTq) E bSo*C9QnB8P m%A7Ok!y5Mj# x4LiZw3KhXu1 IfWt0HeVs+Gd Uq ) EbSp(DaRo *C9Qn%A7Ol$z 6Nk!y5Mj#w3K hY v2JgXu1IfW t+GdUr-F cTq) EbSp*C9QnB8 Pm %A7Ol$y5Mj #x4LiZw3KhYv 1IfWt0HeVs+G dUr-EbSp(DaRo* C9QnB711 / 13Ol$z6Nk! y5Mj#x3KhYv2JgXu 1IfWt0GdUr-F cTq) EbSp(D9Q nB8Pm%A7Ol$ z6Mj# x4LiZw3 KhYv2JfWt0H e Vs+GdUr-FcSp (DaRo* C9QnB 8Ol$z6Nk! y5Mj#x4LhYv2JgX u1IfWt0HeUr- FcTq) EbSp(DaRnB8Pm%A7Ol $z6Nk #x4LiZw 3KhYv2JgWt0HeVs+GdUr-FcT p(DaRo *C9Qn B8Pm$z6Nk! y5Mj#x4LiZv2Jg Xu4LiZ w3KhYv 2JgWt0HeVs+GdUr-FcTp(DaR o*C9Q nB8Pm$ z6Nk! y5Mj#x4LiZv2JgXu1If Wt0HeVr-FcTq ) EbSp(DaRoB8Pm%A7Ol$z6N k!x4LiZw3KhY v2JgXu0HeVs+GdUr-FcTq) Da Ro*C9QnB8Pm %A6Nk! y5Mj#x4LiZw2JgXu1I fWt0H eVs+FcT q) EbSp(DaRo*C8Pm%A7Ol$z6 Nk!y5LiZw3Kh Yv2JgX u1IeVs+GdUr-FcTq) EaRo*C9QnB8 Pm%A7Nk! y5Mj#x4LiZw3KgXu 1IfWt0HeVs+G dTq) EbSp(DaRo*C9Qm%A7Ol$ z6Nk!y 5MjZw3 KhYv2JgXu1IfVs+GdUr-FcTq ) EbSo* C9QnB 8Pm%A7Ol! y5Mj#x4LiZw3KhY u1IfWt0HeVs+ GdUr) EbSp(DaRo*C9QnA7Ol $z6Nk!y5Mj#w 3KhYv2JgXu1IfWt+GdUr-FcT q) EbSp( C9Qn B8Pm%A7Ol$z5Mj#x4LiZw3Kh Yv2IfWt0HeVs +GdUr-EbSp(DaRo*C9QnB7O l$z6Nk!y5Mj# x4KhYv2JgXu1IfWt0HdUr-Fc Tq) EbSp +GdUr -EbSp(DaRo*C9QnB7Ol$z6N k!y5Mj#x4KhY v2JgXu1IfWt0HdUr-FcTq) Eb Sp(D9Q nB8Pm %A7Ol$z6Mj#x4LiZw3KhYv2J fWt0HeVs+GdU r-FcSp(DaRo*C9QnB8Pl$z6 Nk!y5Mj#x4LiYv2JgXu1IfW t0HeUr-FcTq) EbSp(Da RnB8 Pm%A7Ol$z6Nk # x4LiZw3KhYv 2JgXt0H eVs+G dUr-FcTq(DaR o *C9QnB8Pm$ z6Nk!y5Mj#x4 LiZv2JgXu1If---------------------------------------------------------------最新资料推荐------------------------------------------------------ Wt0HeVs-FcTq ) EbSp(DaRo*B 8Pm%A7Ol$z6N k !y4LiZw3KhY v2JgXu1HeVs+ GdUr-FcTq) Da Ro *C9QnB8Pm %A6Nk!y5Mj#x 4LiZw3JgXu1I fW t0HeVs+GcT q) EbSp(DaRo* C9Pm%A7Ol$z6 N k!y5LiZw3Kh Yv2JgXu1IeVs +GdUr-FcTq) E bR o*C9QnB8P m%A7Ok!y 5Mj# x4LiZw3KhXu1 If Wt0HeVs+Gd Uq) EbSp( DaRo *C9Qm%A7Ol$z 6N k!y5MjZw3K hYv2Jg#x 4LiZ w3KgXu1IfWt0 HeVs+GdTq) Eb Sp(DaRo* C9Qm %A7Ol$z6Nk!y 5M jZw3KhYv2J gXu1IfWs+GdU r-FcTq) EbSp* C 9QnB 8Pm%A7Ol!y5Mj#x4L iZw3KhYu1IfW t0HeVs+GdUr) EbSp(DaR o*C9 QnA7Ol$z6Nk !y 5Mj#x3KhYv 2JgXu1If Wt+G dUr-FcTq) EbS p(C9QnB8Pm% A7Ol$z5Mj#x4 LiZw3KhYv2If Wt0HeVs+GdUr -Fb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