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相对重要的两个内容,它们之间具有
紧密的联系。
感性认识,也叫经验主义,指的是以人家的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直觉的感受
将其看得更加深刻。
它是以个体的主观预期为准则,直接考虑和使用个体的社会意识和个体特征,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在分析外界信息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方式。
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一个有系统的、根据客观规律的认知方式,留有辨别现
象的可能性,它从泛泛而谈到尖锐,从任意抽象到特定实践,从总体决策到局部判断。
理性认识就是通过研究对象的实质和客观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逻辑知识分析收集的外部信息,运用推理思维来把事物分解,结构化,加以推理判断,从而获得比较性结论,明确情况和其联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各具优势,它们只是对真实事物认知的不同方式。
审慎性、尊重性、谨慎性和客观性通常被认为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特征,而以主观性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可以启用更加有效的主观能力,运用其精准的直觉力量和体育是把握个体的复杂变化,判断情境变化等,从而让个体能够更多的实现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方式来运用,以较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把握当前和未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系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
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dao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指bai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du 体感官(眼、耳、鼻、舌、zhi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dao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凭借感官,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如我们初次与人交往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
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
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嗅觉能闻到事物的气味;味觉能辨别事物的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触觉能感觉事物的冷热、软硬等。
人们靠不同的感官反映事物不同的表面特征。
如我们凭视觉看到苹果是红色的,触觉摸到它是硬的,味觉尝到它是甜的等。
你初次遇到张三这个人,看见他个子高大,浓眉大眼,身体结实,穿戴朴素,这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对张三这个人的外表形象的具体印象,这就是感觉。
在人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当中,眼睛是最完善、最精巧的感觉器官。
在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中,许多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其清洁、卫生、明亮。
我们把对于某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印象,这就叫知觉。
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
例如,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滋味等
不同的感觉综合到一起,便形成苹果这个整体的形象。
你进一步和张三接触,看到张三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和张三握手,感到他的手刚劲有力,和张三谈话,听到他说的是普通话,说话慢条斯理。
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脑子里就有了张三这个人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表象则更进一步,它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忆。
如你和张三分别以后,张三已经不在你的面前,可你的脑子里却能回想起他的面貌、神态,甚至他说话的声音、笑声都记忆犹新。
我们过去爬过泰山,当和别人谈起泰山时,我们脑子里立即就浮现出泰山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古松怪石,日出东海,等等,都仿佛历历在目,甚至我们终身难忘。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
”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说渴了。
曹操的话之所以能使士兵达到止渴的效果,就是因为士兵们听到曹操的话,回忆起过去见到的梅子的样子和过去吃梅子时的感觉,于是似乎觉得又酸又甜的梅子就在眼前,顿时感到不再口渴了。
这就是我们大脑对梅子的回忆而产生的效果。
这种认识形式就是表象。
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
这一发展过程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
当前事物的反映到以后的回忆和再现,个别特性的反映——综合反映——事后的回忆,这三个阶段就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内容是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它是从直接接触具体事物当中产生的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
一切科学的定义、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
我们通过与张三这个人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知道他的知识能力、品德修养、专业特长、为人处世等等,这些认识就是对他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并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种思维形式就叫概念。
例如,从油灯、汽灯、电灯等各种灯中,舍弃不同形状、大小、材料等具体属性,抽象概括出它们都是人工制造的照明工具这一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就形成灯的概念。
同样的道理,人们从各种不同的书包当中,不管它们是布的、皮的、大的、小的,手提式的或背带式的,只提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用来装书
用的包,于是形成了书包这个概念。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老师、学生、书、黑板、教室等等,都是一个个概念。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如张三是人,海南是经济特区,李平不是好学生等等,都是判断。
推理就是由已有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卫生、尊敬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我们班的王明同学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卫生、尊敬老师;因此,王明是好学生。
人们常说,让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是一连串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是人们在直接接触事物中产生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而产生的。
比方说我们去爬长城,会觉得它很雄伟、壮观,我们站在长城上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美的景色,自然很高兴。
而当我们回到学校,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时,我们就会进一步想到: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宏伟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曾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生产起过一定作用,并且它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这些认识就是上升到对长城的理性认识。
它不是单凭感觉而来的,而是经过思考得来的。
人的认识就是这样形成的,首先是产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和概括便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这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