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40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
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
但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畴、判断、推理。
这些形式是在感性认识形式基础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们是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主体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于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通过直观的方式为理性认识提供
了基础材料,使理性认识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据和参照。
而理性认识则通
过抽象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深入和更为综合的认识,使感性认识得以深入和
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可以减少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避免理性认识的空洞和抽象,从而形成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这对于
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
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
相互转化,通过不断循环和影响,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这种辩证
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
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答:1.性质不同。
感性认识只能回答“是什么”,而理性认识则要回答“为什么”2.作用不同。
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形象性等特点,但它本身不具备逻辑性;理性认识既可以得出事物运动变化的结论,又可以获取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范围不同。
感性认识所指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小,是狭义上的认识。
同学们知道吗?当我们听到老师说做完这个题就下课时,大脑首先会在短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如果你还没有想好怎样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大脑便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已经开始准备放弃了。
-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和感性
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感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