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量词..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32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短语类型
- 结构类型:
- 主谓短语:主语+谓语/被陈述+陈述。
例如:天子/明哲。
- 动宾短语:动语+宾语/被支配+支配。
例如:懿王才/射庐。
- 定中短语:定语+中心语/被修饰+修饰。
例如:心中/心里。
- 状中短语:状语+中心语/被修饰+修饰。
例如:心中/心里。
- 中补短语:中心语+补语/补充说明。
例如:心中/心里。
- 联合短语:联合关系。
例如:心中/心里。
- 连谓短语:连续、递进关系。
例如:心中/心里。
- 兼语短语:兼语既是受事也是施事。
例如:心中/心里。
- 同位短语:所指相同、地位相同的两部分。
例如:心中/心里。
- 方位短语:方位词+名词。
例如:心中/心里。
- 数量短语:数词+量词。
例如:心中/心里。
- 介词短语:介词+名词性词语。
例如: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助词短语:词语+助词;包括“所”、“者”、“攸”字短语等。
例如: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 层次类型:一层短语、多层短语(层次分析法)。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原创版)
目录
一、上古汉语语法概述
二、上古汉语的词类和词形变化
三、上古汉语的句法结构
四、上古汉语的语序和语气
五、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及其演变
正文
一、上古汉语语法概述
上古汉语是指商代至汉代的古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语法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原始汉语的特征,也受到了汉藏语系的影响。
上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献和探讨汉语的起源及演变。
二、上古汉语的词类和词形变化
上古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副词等。
上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丰富多样,如词尾的变化、词根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语言风格。
三、上古汉语的句法结构
上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包括主谓宾、主谓、主宾等。
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紧密,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此外,上古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也比较丰富,它们可以通过词序的变化来体现。
四、上古汉语的语序和语气
上古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有主谓宾、主宾、主谓等不同语序。
语气
方面,上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类型,语气的表达主要通过助词、副词等虚词来实现。
五、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及其演变
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和词形变化丰富、语序灵活多样、语气表达明确等方面。
随着汉语的发展,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逐渐演变,一些特征消失,一些新的特征产生。
对上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演变过程和规律。
《荀子》量词初探《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其论及的方面很多,书中保留了丰富的先秦语言,是我们研究上古时期语言的珍贵材料。
本文选择颇具特色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荀子》中的量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一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标签:《荀子》量词分类结构特点《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一书论及的方面很多,保留了丰富的先秦语言,是我们研究上古时期语言的珍贵材料。
从《荀子》的语言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荀子》的研究多以书中的词语释义和句读研究为主。
鉴于此,本文选择颇具特色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荀子》中的量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从而考察这一时期量词的使用和发展情况。
一、关于古汉语量词的分类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它一般与数词结合使用,表示事物或者行为的数量。
关于古汉语量词的分类,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看法:1.王力把量词称为“单位词”,他认为“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斗”“斤”“两”等,这种“单位词”是一般语言都具备的;第二种是天然单位,如“个”“只”“枚”“匹”“颗”“次”“回”等,这种“单位词”是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的。
2.刘世儒认为,汉语量词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称量词,是实际称量名物的,是实量,称量词又可以细分为陪伴的称量词和单纯的称量词两类;第二种是陪伴词,这类词的作用只在陪伴名物,而不是核算分量,是虚量。
3.黄盛璋认为,汉语量词有两类:第一类是称量的,称量的量词包括度量衡单位与货币单位、容量或盛器、集体的量词等;第二类是性状的,性状的量词是利用名词的属性或形状来表示该名物之量的,如“枚”“头”“口”等。
4.张玉金将汉语量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量词,包括度量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和借用量词;第二类是动量词,主要有“下”“次”“回”“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