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73语言研究浅析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毛沉天津大学摘要:量词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的语言,部分语言没有量词,这给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难。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并且对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给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量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量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知识点。
本文发现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在运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偏误,比如“我的头上长了一条白头发”“他们是一双夫妻”等。
基于此,本文以量词在汉语运用中容易产生偏误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使用量词的偏误类型分析(一)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是指一些学生认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量词是万能的,能够在任何的语境中使用。
最典型的就是量词“个”,一些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将量词“个”用在了所有要使用量词的地方,如“一个衣服”“一个数学课”等。
这一问题在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身上十分常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正确引导。
(二)量词使用过程中的误用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误用主要是同音异形误用、意义相近误用、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这三个方面。
同音异形误用是指两个量词之间读音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字形上却不一样,例如“幅”和“副”。
意义相近误用则是两个量词的使用范围是接近的,如“根”和“条”。
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是指两个量词都是指同一事物的,但是表达的含义却不一样,留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区分清楚,例如“一棵树”和“一排树”。
(三)量词使用过程中的遗漏量词在使用过程的遗漏主要是指留学生在行文造句中无意识地遗漏了量词,由于留学生的母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语法现象,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容易遗忘。
其次,有可能留学生受到了汉语口语的影响,把一些部分人口语习惯省略的量词也省略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一遗漏偏误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不管⋯,[都]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也] ⋯另如:结构: 除了⋯以外, [ 都]⋯除了⋯以外, [也]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
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
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
至于“beside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除了⋯以外, 也⋯”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也”等对应的成分。
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2 )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在汉语中, 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 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
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 后次; 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
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汉语。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量词作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色,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往往是一大难点。
量词的使用不仅涉及数量表达,更与名词的搭配、语境的选择等密切相关,因此,量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我们将对量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偏误案例,总结常见的偏误类型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教学方法不当、教材编写不足等方面。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汉语教师更有效地进行量词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二、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用来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或程度。
量词在句子中常常与数词结合使用,形成数量短语,对名词或动词进行修饰和限定。
因此,量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量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的次数。
比如,“个”是表示个体事物的单位,如“一个苹果”;“次”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如“去了一次北京”。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量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张”既可以表示纸张的单位,如“一张纸”,也可以表示平面的单位,如“一张桌子”。
物量词:物量词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根据所修饰名词的不同,物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例如,“个”是个体量词,“双”是集合量词,“半”是部分量词,“瓶”是容器量词,“碗”是临时量词,“米”是度量衡量词。
动量词: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时间的长短。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精选)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精选)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重点、难点。
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量词中占据要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最先接触的是量词“个”,并在交际中大面积使用。
本文将针对这种现象,以量词“个”为例,对其进行偏误分析,以偏误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量词“个”,在交际中能自如地应用,同时促进量词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偏误分析;应对措施“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什么量词”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首先,量词数量多,名词更多,两者组成的数量短语更是多之又多;其次并有没有一套具体的、完整的、准确无误的规则总结量词的使用规则;最后,个体差异的原因。
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量词“个”十分万能,在汉语的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
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找到“捷径”后,无论什么名词都使用量词“个”。
所以本文以量词“个”为例,对其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个”的本位描写对量词“个”进行偏误分析前,应了解“个”的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道:“个,竹枚也。
从竹固声。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w或作个。
半竹也。
各本?o。
”,我们可以看出“个”与“竹”有关,“竹曰个。
木曰枚。
”竹易分开,“竹”字分开便是两个“个”,单个竹就是“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与“竹”的关系逐渐疏远,后表示事物的数量。
“个”是个体量词,多用在没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前,但有的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可以使用,主要依据语体色彩、语言坏境,多用于口、通俗色彩浓的语境中。
量词“个”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即“数词+个”,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也可以和指示代词组合,构成“这、那、哪+个”,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从教学偏误的定义与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偏误、造成教学偏误的原因、改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师在避免偏误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文章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偏误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正文定义分类常见原因改进方法教师作用结论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偏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偏误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教学偏误、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偏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造成教学偏误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部分的出现,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目的的内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学偏误的定义、分类、常见类型、原因以及改进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学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本文还将探讨教师在避免偏误方面的作用,旨在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理解,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一、量词的定义及类型我国汉语本体研究中,各家学者对量词研究的角度不同,量词的定义及分类因而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量词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量词的数量不断增多,对量词的研究也逐步完善,量词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立的词类,不仅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其语法、语义特征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由于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相对连续的体系,量词在实现计量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名词的词类标记。
目前,对于量词的类型还没有统一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对量词划分的角度及标准不一,所划分的量词类型也会有所差别。
吕叔湘把量词分成9类。
分别是: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自主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
胡裕树先生将量词分为三组:第一组如尺、寸、斤、两、公斤等,这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形容词的。
第二组如个、只、件、条等,这组量词是修饰名词的。
第三组如:下、次、遍、趟等。
这组量词是用于修饰动词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偏误分析1、“个”的泛化偏误“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量词,使用的频率极高,外国留学生在使用“个”时,极容易产生不顾词语搭配、句法等的滥用和误用,这种偏误严重影响了句子的准确性。
如我会说两个(种)外语,一个(种)是英语,一个(种)是汉语。
那个(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个老妇人的脸他们三个人一起挖一个(口)井。
从以上的偏误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由于对汉语的量词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个”是计量使用的,因而常常忽略了汉语的形象搭配及不同量词的确切意义。
如“脸”是用“张”来修饰的,而“井”用“口”来修饰则更具形象色彩。
2、同音异形量词的使用偏误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形量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常常出现偏误的地方,如“颗、棵、课”,“幅、副”等,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留学生对量词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在书写及量词的意义理解上还不够充分。
contents •引言•对外汉语教学及名量词概述•处所类名量词的偏误分析•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010203研究目的和方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述定义01目的02方法03名量词概述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定义功能教学建议处所类名量词的常见偏误类型偏误类型一混淆处所类名量词的用法偏误类型二错误地使用近义处所类名量词偏误类型三遗漏处所类名量词的使用偏误类型四冗余处所类名量词的使用处所类名量词偏误的原因分析原因二原因一原因四原因三针对处所类名量词的纠正策略策略一注重语境教学策略二策略三策略四01020403提高教师素质并改进教材加强对比分析强化文化因素教学针对处所类名量词的教学策略强调搭配强调处所类名量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包括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搭配,避免出现偏误。
逐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常用到不常用,逐步深入介绍处所类名量词的用法,便于学生掌握。
对比分析突出汉语的特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合教材进行处所类名量词的教学设计教材中增加专项练习结合实际场景进行教学注重比较和对比1创造语境,加强实践训练23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处所类名量词,提高其运用能力和交际水平。
模拟真实场景给出大量丰富多样的例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处所类名量词的用法和搭配。
提供丰富例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加深学生对处所类名量词的理解和应用。
加强课堂互动研究结论010203结论一结论二结论三建议四鼓励留学生多阅读中文文章、多听中文广播和多看中文电视节目等,以增加对汉语语言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处所类名量词的正确使用能力。
研究展望与后续研究建议建议一进一步深化对处所类名量词的理论研究,包括其语义特征、语法规则和语境适用性等方面的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建议二针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细化教学,注重对比分析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名量词使用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处所类名量词的使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本文针对外国学生泛化使用量词“个”的现象,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色彩上。
对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量词,促进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一、引言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量词比较合适”等问题总使得外国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惯。
也就是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则。
正因为这样,量词的学习才需要日积月累地去记。
但是,有的学生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了万能的“个”,于是,不管什么名词,当需要使用量词时,特别是个体量词,常常简单草率地用“个”来表示,致使“个”的泛化使用成为常见的现象。
而本文试图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共有136个量词,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
“个”则是甲级词汇中的一员。
“个”是最早为外国人所熟悉的量词。
在汉语教学初期,教师在引入量词时,就会介绍量词“个”。
因为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印欧语系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量词,更别说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搭配了,所以为了教学方便,老师会建议学生,如果不知道该用哪个量词,就用“个”。
这一建议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帮助。
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数+量+名”的概念并运用于汉语组词和交流中。
但是,他们有时太依赖于这个“捷径”,以致于造成“个”的滥用和误用。
笔者借鉴了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加以整理和提炼,一共整理出47个比较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主要来自于欧美学生的作文及口语交谈,其中误用“个”的有24句,占所有例句的51%。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量词在汉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词类,汉语里的量词数量十分丰富并且种类繁多。
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中往往缺少量词的对应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易出现偏误的词类之一。
本文试通过分析留学生学习量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总结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此来对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标签:量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再次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
而对于留学生尤其是对母语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缺少量词对应成分的留学生来说,汉语量词的学习无疑是一个重难点。
汉语中的量词主要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又包含大量的同音、同义量词,使得汉语学习者难以分辨。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偏誤问题,解决这些偏误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量词偏误类型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动量词表示发生的时间总量和动作次数。
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中对汉语量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
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使用量词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量词缺失量词缺失是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常出现的一类偏误。
学习者们往往会将名词和数词直接搭配,缺少量词,造成了句子不完整,句意表达不准确。
例如:(1)因为跑得太快,我丢了一手表。
(2)茶几上放着三苹果。
(3)他在琳娜家吃饭,喝了五啤酒。
这三个句子均为量词缺失的现象,例1中“手表”受量词“只”修饰,应为“一只手表”;例2中“苹果”受量词“个”修饰,应为“三个苹果”;例3中“啤酒”受量词“瓶”修饰,应为“五瓶啤酒”。
产生此类偏误的汉语学习者一般来自母语中没有量词或量词数量较少的国家,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只手表”的表达为“a watch”,“三个苹果”的表达为“three apples”,“五瓶啤酒”的表达为“five beers”,都是数词与名词直接进行搭配,没有与量词相对应的成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
作者:骆秦
来源:《卷宗》2014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汉语量词的基本内容,通过量词的分类、语法特征的讲解,对留学生在使用量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讲解量词的建议,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量词的用法,促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量词;偏误;失误;语义干扰
“量词是表示计量的单位”。
量词表示计量单位,所以也叫做单位词。
量词是现代汉语所独有的,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词类之一。
现代汉语量词数量繁多,且与名词和数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搭配关系,因此成为汉语二语习得中发生偏误最多的词类之一。
1 汉语量词的基本内容
1.1 现代汉语量词的基本分类
现代汉语量词数量繁多,体系庞大,“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⒈物量词
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也叫名量词。
如“一张桌子”、“一个人”等。
2.动量词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和发生时间的总量。
如“看一遍”、“看三天”等。
除上述分类以外,还有一类由两三个量词复合而成的复合量词,如“人次”、“吨海里”等。
1.2 现代汉语量词的语法特征
⒈表量
“表量是量词的本质特点”,也是量词区别于其他词类的显著标志。
度量衡单位量词表量这是众所周知的,从下面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量词的表量功能:
①这支铅笔是我的,那一打是他的。
②河边有树;河边有棵树。
③有一个当差,手里拿着一大束燃旺了的线香,看见朱吟秋这一班老爷们挤上来,就分给每人一枝。
(矛盾《子夜》)
上面例子中,“支”和“打”、“束”和“枝”、“个”和“班”表示了事物数量的不同,有量词和没有量词直接关系到句子意思的不同。
⒉语法功能
⑴量词与数词和指示代词相结合作句法成分
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面,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与指示代词结合,组成指量短语作句子成分。
⑵单音节量词重叠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单音节量词重叠可以充当句子的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不能充当补语和宾语。
量词重叠往往有“每一”、“逐一”、“多”等语法意义。
量词重叠有其独特的语法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量词都可以重叠,以下两种情况下,单音节量词是不可以重叠的:
1.临时性量词不可以重叠
临时性量词大都是从名词借用而来,只能与数词“一”搭配,表示繁多,周遍的意思,而不能用重叠形式表示。
如:“一头雾水”、“一身灰”不能说成“头头雾水”、“身身灰”。
2.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时,不能重叠
因为量词重叠是为了表示“每一”、“逐一”、“多”的意思,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则不需要用此类词修饰。
如:“一个地球”、“一弯新月”,不能说成“个个地球”、“弯弯新月”。
⑶量词有时单独作句法成分
量词有时可以不必跟在数词和指示代词的后面,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如:
①像那故事里的人,被地仙招了女婿,乘了游艇在洞庭湖上碰见个老朋友,请他上船吃酒,送了他许多珠宝。
②我回去的时候带份礼物给你。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个”、“份”都是“一个”、“一份”的省略。
仅限于数词“一”,别的数词不能省略。
2 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主要偏误分析
在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他们说的话笑的前仰后合,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量词的使用不当造成的。
以下是我从HSK动态作文预料库中查找到的关于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病句:
①我父母亲也喜欢买牛奶让我喝一杯,和喜欢给我买油奶,因为这是我也喜欢吃的东西。
②整条歌曲也一直重复的几个词句,歌曲没什么内容,一般人认为这种歌也能拿来唱啊!
③这条问题实在很难回答。
④他是在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人之中的一()。
⑤穷人和富人都拥有一个很珍贵的生命,若因挨饿失去这一生命,那这世界则太恐怖了。
⑥他拼命地研究外国产品,最后他研制了第一架国产电视机。
⑦但是一到一批人群里、公共场所时就不一样了。
可见,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量词的遗漏,如例④;量词的误加,如例①、⑦;量词的误代,如例③、④、⑥;以及量词“个”的泛化,如例⑤。
2.1 量词遗漏
量词遗漏的情况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中最为常见。
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迁移,母语的差异会不可避免的影响量词的习得并产生偏误。
量词遗漏的情况,主要是受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如英语中“一只鸟”直接说成“a bird”,英语中a直接修饰bird这一名词。
而汉语中则不可,必须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入量词,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修饰名词。
2.2 量词误加
量词误加是指句子中本不该用量词而用了,从而造成句子结构不正确,语意不完整的情况。
量词误加和不该重叠而重叠了量词的情况一般被认为是成分多余,一般认为是因为教学环节不够科学所导致的,教学时一些教师过分强调量词的重要性,使学生误认为每一个名词前面都得有量词修饰,从而出现类似上述例句的偏误。
对于不该重叠而重叠了的情况,多半是因为学生没有弄清楚重叠的语法意义,不清楚重叠所具备的“每一”、“都”的意义。
2.3 量词的误代
量词误代出现的偏误主要分为同音量词的偏误、量词的选择失误以及量词的语义干扰这三种情况。
⒈同音量词的偏误
同音量词的偏误主要是由量词的读音引起的。
同音量词是指两个读音相同,词形和词义完全不同的量词。
这一偏误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偏误所造成的。
⒉选择失误
选择失误是指同一个名词可以用甲量词修饰,也可以用乙量词修饰。
可见量词的这种编码机制不是绝对的严整,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词义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选择。
⒊语义干扰
语义干扰偏误主要是指意义相近词语的误用。
语义干扰是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由于学生根据事物的外形或者特点,从之前所学量词进行的负迁移,是某名词不该用某量词修饰而生搬硬套了的情况。
如:“狗”,我们一般情况会说“一只狗”、“一条狗”而不会说是“一头狗”。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头”作为量词的解释是:“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以及大蒜”。
而对“只”作为量词的解释是:“用于船舶和某些动物、器具等的单位”。
2.4 量词“个”的泛化
“一个书”、“一个桌子”等类似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越来越常见,“个”作为量词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的趋势。
很多留学生为了避免出错和追求简便,往往用“个”代替其他量词,从而产生偏误。
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名词·量词搭配表》将144个量词分别与439个名词搭配,其中量词“个”能与159个名词搭配,搭配率占33.94%,稳居量词之首。
是不是随着量词“个”的高频率出现,其他量词就会让位于“个”而自行消亡呢?其实不然,因为量词“个”不具备其他专有量词的情态色彩和形象色彩。
比如:“一弯新月”、“一股清泉”中的“弯”、“股”就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将“新月”、“清泉”的形态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出来,而“一个新月”、“一个清泉”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一位老师”、“一尊菩萨”中的“位”、“尊”分别表示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神灵的敬畏,短语的感情色彩通过一个量词直接表达出来了,而“一个老师”、“一个菩萨”是表达不出这种特有的感情色彩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量词“个”泛化这一现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不是一个万能的量词,“它无法涵盖、反映一切客观现实,也不能表现人们的一切主观色彩。
”
参考文献
[1] 过国娇,王文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 施艳婷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J].上海:现代语文,2010,11.
作者简介
骆秦(1989—),女,重庆万州,硕士在读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