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是怎么钻到我们肚子里去的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2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何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方式。
了解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因素。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他人或动物。
常见的空气传播的疾病有麻疹、风疹、肺结核等。
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释放量、空气流动及通风情况、密切接触等。
因此,良好的通风、频繁的手卫生以及戴口罩等措施可以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
2. 粪-口传播粪-口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消化道系统进入人体,通常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引起感染。
常见的粪-口传播的疾病有霍乱、肠道病毒感染等。
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食品和水源的卫生状况、个人卫生习惯等。
正确煮熟食物、饮用安全水源、勤洗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粪-口传播的风险。
3. 血液和体液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进入人体。
常见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疾病有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暴露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注射器和针头的共用等。
控制措施包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正确处理和处置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疾病有流感、手足口病等。
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密切接触、对感染者的护理等。
正确的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可以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5. 向量传播向量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媒介生物(如蚊子、蜱等)传播给人或动物。
蚊媒传播的疾病有疟疾、登革热等。
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媒介的存在和繁殖、病原体在媒介体内的生存等。
控制措施包括灭蚊、使用防蚊措施等。
除了传播途径,影响传播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生存条件要求不同,如湿度、温度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条件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引发感染的关键步骤。
对于人体来说,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都可以寄生在人体内。
这些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入侵人体细胞,从而引发疾病。
这篇文章将探讨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以及相关机制。
首先,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通过黏附。
细菌通常通过表面的特定结构,如荚膜、菌毛或细菌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这种结合过程类似于锁与钥匙的配对,使细菌能够黏附在宿主细胞上。
这种黏附的结果是细菌能够在宿主细胞上建立结构稳定的连接,并开始进一步入侵。
其次,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方式略有不同。
病毒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依赖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来繁殖。
因此,病毒在进入细胞之前必须寻找适合它们的细胞受体。
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受体,病毒便利用受体的特异性与其结合,进而侵入细胞。
病毒投放到细胞内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直接融合细胞膜和细胞吞噬。
在直接融合细胞膜的方式中,病毒的蛋白质结构与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和细胞融合在一起。
而在细胞吞噬方式中,病毒首先进入宿主细胞,然后从细胞膜内部释放出来。
除了细菌和病毒,真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在入侵人体细胞时也有独特的方式。
真菌通常通过分泌酶类物质来破坏宿主细胞的屏障,例如角质层或上皮细胞。
这些酶类物质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并帮助真菌穿透组织屏障。
一旦穿过屏障,真菌会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进而进入细胞内部。
真菌入侵细胞的机制仍然在研究中,但研究表明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寄生虫在入侵人体细胞时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某些寄生虫通过直接穿透宿主细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这种穿透方式通常由寄生虫体表的特定结构和分泌物质介导,可以帮助寄生虫穿透宿主细胞膜。
其他寄生虫则借助寄主细胞的摄食过程进入细胞内,这意味着它们被寄主细胞“吞噬”并包裹在细胞内部。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都由无数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占领着。
尤其是我们的肠道,那里温暖湿润,营养丰富,为它们的栖居和繁衍提供了理想之地。
但它们也并非白白地得好处。
这些细菌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操练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它们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把它们当作我们自己的一个器官。
只要它们发生异常,我们就会得病。
现代社会流行的糖尿病、哮喘、过敏、肥胖症以及自闭症等等,都无不跟肠道细菌的异常有关。
那么,这些细菌是怎么钻到我们肚子里去的呢?最早来自母亲的口腔直到不久前,人们还普遍认为,胎儿的肠道内是没有微生物的。
第一拨入驻肠道的细菌,是婴儿在降生过程中从母亲的阴道里得来的。
但这个理论最近受到了挑战。
数年前,一位医生翻开胎盘内壁检查时,意外地发现,里面竟然存在着很多种类的细菌。
当时他以为胎盘内壁受了孕妇阴道细菌的污染,所以没当回事。
后来,一位女科学家对此事重新做了调查。
她从320名刚出世婴儿的胎盘中采集组织样品,为了避免阴道的污染,样品都采自胎盘内层。
正如几年前的那位医生所见,她发现胎盘内壁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细菌。
让她惊讶的是,基因测序表明,这些菌种跟通常发现于成人口腔,而不是阴道或肠道中的菌种更相近。
后来,她又对胎粪(婴儿出世后第一次拉的大便)中的细菌做了调查。
过去人们认为,胎粪中的婴儿肠道细菌也来自母亲的阴道。
但她再次发现,胎粪中的菌种跟产妇口腔中的菌种更接近。
这些发现促使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早在胎儿时期,就有细菌入驻肠道了。
它们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肠道的,而胎盘中的细菌则来自孕妇口腔。
那么,细菌又是怎样从孕妇口腔转移到胎盘上去的呢?尽管具体细节还有待查明,但有一条重要线索:早产儿和正常生产的婴儿相比,其胎盘中菌种的组成是很不一样的。
有趣的是,先前已有研究发现,孕妇的牙周炎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根据这条线索,科学家猜测,口腔细菌可能是通过血液抵达胎盘的;当孕妇的牙龈发炎、出血时,某些病菌就会乘虚直入,从而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早产。
细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通过引起感染而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细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原因】细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破损的皮肤:当皮肤出现伤口、划伤或破皮时,细菌有机会进入体内。
这些破损可以是轻微的划痕,也可以是较大的皮肤损伤。
2.身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当个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或无法有效应对时,细菌感染的风险将增加。
例如,长期患病、年老体弱、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3.不洁卫生:不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状况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如不彻底洗手、不洁净的环境、不清洁的食品和水源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4.接触感染源:直接的接触感染源,包括患有细菌感染的人或动物,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密切接触是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的主要途径。
【传播途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空气传播:一些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呼吸时,会喷出微小的飞沫,其中可能携带细菌。
这些飞沫可以被其他人吸入,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和麻疹等。
2.食物和水源传播: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
这可能是因为在食物或水中存在着感染源,如食物不洁净或水源受到细菌污染。
食用或饮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
3.直接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细菌可以轻易地传播给他人。
例如,在与患有皮肤感染的个体接触时,比如握手、拥抱或触摸某个物体,细菌可能会传递到其他人的皮肤上,从而引发感染。
4.性传播: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导致性传播感染。
性接触中,细菌可以通过体液或黏膜交换,如阴道液、精液或口腔分泌物等,传播给感染源接触的个体。
【预防措施】为防止细菌引起的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1.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手,并彻底清洁手部,尤其是在使用厕所、接触动物或接触感染源后。
细菌致病的一般过程
细菌致病的一般过程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黏附:致病细菌首先会通过表面分子与生物体的细胞表面结合,这个过程称为黏附。
多数细菌使用毛发样结构称为菌毛或纤毛来黏附于宿主细胞。
2.侵入:黏附后,细菌会通过一些机制侵入宿主细胞内。
有些细菌使用分泌毒素或分泌系统进入宿主细胞,还有一些通过直接转入细胞内。
3.繁殖: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内,细菌会开始繁殖,通过从母体细菌分裂产生新的细菌。
在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之前,它们会迅速增加数量。
4.损害宿主:致病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例如毒素。
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害宿主细胞或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改变。
5.感染扩散:被感染的细胞和释放的细菌可以进一步传播到周围组织或经血液和淋巴系统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6.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对抗感染。
宿主的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产生抗体、细胞媒介的免疫等,以尽量消除细菌和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
7.疾病表现:细菌感染导致疾病的表现因细菌种类和感染部位而异。
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其症状可能包括发热、疼痛、炎症、组
织坏死等。
探究细菌入侵人体的致病机理
细菌是一类微小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生物体,它们能存活在各种
环境中,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生存。
然而,某些细菌能够入侵人体
并引起各种感染、疾病,一旦感染,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细菌
究竟是通过哪些方式入侵人体呢?
首先,细菌穿透皮肤和黏膜是一种常见的入侵方式。
人体的皮肤
和黏膜是构成身体防御系统的第一道屏障。
但是,某些细菌能够利用
皮肤和黏膜表面的裂隙,或者利用人体的自然孔道,比如口鼻、眼睛、耳朵、生殖器等,进入人体。
其次,一些细菌能够通过人类共享的物品,如餐具、杯子、毛巾等,传播感染。
例如,著名的肺结核病就是通过咳嗽、喷嚏传染的。
此外,细菌可能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的呼吸道,也有可能通过水源、食物等途径入侵人体。
最后,策略多样的层层防御是防止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
在个人
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卫生,每天洗手,不与患病的人共用物品,不随
地吐痰等;在公共场合,要保持空气流通,勤开窗通风,避免密闭的
空间。
此外,预防接种、药物治疗以及定期体检等也是预防细菌感染
的有效途径。
总之,细菌入侵人体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卫
生意识,加强防护措施,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病原菌侵染宿主的机制病原菌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引起各种疾病。
研究病原菌侵染宿主的机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一、侵染途径病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包括呼吸道、口腔、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血液等。
其中,呼吸道是最主要的侵染途径,许多传染病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二、病原菌的定植与生长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需要适应新环境并定植生长。
进行定植的病原菌一般都具有一些适应性的基因和表型特征,比如产生胶囊、粘附素等黏附宿主细胞表面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帮助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定植并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同时,病原菌通过侵入宿主细胞或产生毒素等方式,来保证其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
三、免疫应答当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消灭病原菌。
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指非特异性的免疫机制,包括宿主表面上存在的一些生理障碍、炎症反应和胞垂体系统的吞噬作用等。
适应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而进化出来的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免疫机制,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的协同作用。
适应性免疫一般需要时间来发挥作用,但可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菌提供持久的保护。
四、致病机制病原菌为了跨越宿主的生理障碍,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致病机制。
有的病原菌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合成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
有的病原菌则通过分泌毒素来损伤宿主组织和细胞,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此外,一些病原菌还可以利用宿主自身免疫机制来降低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识别能力,从而逃避免疫攻击,如梅毒螺旋体等。
五、预防和治疗研究病原菌侵染宿主的机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预防和治疗病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两种方式。
疫苗接种可以通过模拟病原菌的免疫特性来激活宿主的适应性免疫机制,从而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免疫力。
细菌的共生和胞内寄生机制细菌是一类极小的生物,有些可以给人类带来致命的疾病,而有些则是我们身体内必不可少的共生菌。
在我们的体内,有着数不清的细菌,它们与人体保持着一种平衡,参与我们的生命活动。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细菌的共生和胞内寄生机制。
一、细菌的共生机制我们的肠道中有很多细菌,与我们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细菌帮助我们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还能减少有害细菌的繁殖。
有些细菌还能分泌有益物质,维持肠道里的微生态平衡。
这些共生菌,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但是不同的共生菌对我们的身体的作用不同,所以我们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摄入它们,比如常见的益生菌饮料就是一种提高肠道健康性的方法。
虽然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停留在肠道中,但是在继续摄入或停止摄入之后,肠道中的细菌组成会重新变化。
二、细菌的胞内寄生机制除了共生菌之外,还有一些细菌是通过进入寄主细胞内,实现其生存和繁殖的。
进入宿主细胞后,寄生菌会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营养,进行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它们如同蹭了一顿免费的饭,却并不会对宿主细胞造成致命的损害。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沙门氏菌的胞内寄生,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导致肠胃不适,严重者可导致中毒的细菌。
它通过使用的鞭毛除非运动速度高,还可以利用细菌鞭毛来强行进入肠细胞,并会在菌丝分裂之前使用载体分裂到宿主细胞的上皮细胞中。
胞内寄生的细菌无疑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慢慢上瘾进补更多寄生虫,最终可能导致人类体质下降,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对于这类细菌,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它们有效清除出体内。
三、细菌的抗菌素抗药性细菌有时也会运用自身的智慧,逃避捕捉和杀死,其中包括被称为抗菌素抗药性的现象,当人们使用一些与此前用过的抗菌素mechanism相似的抗菌素时m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在病毒感染后升高。
抗菌素抗药性是细菌逃避爱用的抗生素的一种机制,其原因在于细菌的某种程度的遗传变异,使它们能更好地适应人类的世界,来避免被人用抗生素杀死。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原理吞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摄取、消化和清除体内异物及异常细胞的功能。
在这其中,吞噬细胞噬菌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原理、吞噬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各种吞噬细胞类型的区别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机制。
一、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原理吞噬细胞通过一个识别、摄取和消化的过程来清除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细菌会首先被标记为外来物质,进而诱导免疫细胞进行摄取和本身的消化分解。
这个过程中存在一种叫做“识别-吞噬”的过程。
首先,吞噬细胞需要通过一种叫做“识别”的方式来辨别它在细菌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标记物质,包括抗原、病毒和其他细菌结构物。
吞噬细胞可以通过特殊的表面受体来辨别这些物质,辨别后即可刺激吞噬细胞释放溶解小体,将其摄取并包裹在吞噬体内。
吞噬过程的核心就是吞噬细胞操作吞噬体将细菌困在其内部。
当吞噬体与细菌准确结合后就打开吞噬体的膜,在通过吞噬体向外排泄酸性酶将其消化从而保证前被摄取细菌的死亡。
吞噬细胞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以确定它们所吞噬的微生物类型和特征的不同,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细菌感染。
二、吞噬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吞噬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决定了细菌最终被消化的结果。
主要包括:1.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吞噬能力与免疫细胞在不同个体和生理状态下可能会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吞噬能力越强,其消化速度就越快,也越能有效地消除细菌感染。
2.细菌的类型和数量:不同类型的细菌和不同数量的细菌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并对吞噬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吞噬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菌类型和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3.吞噬体的酸度:吞噬细胞通过外部环境的酸碱度来影响吞噬体的酸碱度,从而控制细菌的生存和消除。
在吞噬过程中最好维持一个酸性环境,以确保吞噬细胞能够更有效地清除细菌。
三、各种吞噬细胞类型的区别在吞噬细胞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它们经常通过不同的识别、吞噬和消化机制来承担清除细菌感染的任务。
微生物的传播与感染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引发感染并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对我们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传播的途径1. 空气传播许多微生物以空气作为传播介质,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悬浮微粒)或飞沫传播。
例如,感冒、流感等传染病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或细菌在空气中传播,感染他人。
2. 食物与水源传播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引发食源性疾病或水源性疾病。
食物中存在的致病性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以及水源中的霍乱弧菌、蓝绿藻等,可引起胃肠道疾病。
3. 接触传播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包括与感染者的皮肤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等。
例如,手部的卫生不良可导致一些细菌感染,手摸到带有病毒的物体再接触到口、鼻或眼睛等黏膜也可造成感染。
4. 虫媒传播某些微生物通过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
例如,蚊子可以传播疟疾和登革热,蜱虫可以传播布鲁氏菌病等。
二、微生物感染的途径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是微生物感染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包括感冒、肺炎、麻疹等。
病毒或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进入呼吸道,侵袭呼吸道黏膜,导致感染。
2. 消化道感染食物或水源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可进入消化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不合理的食物处理和不洁净的饮食环境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 血液感染某些微生物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导致血液感染。
例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他人。
4.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一类感染途径,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等。
病原体在性接触时通过黏膜或遭受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三、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讲究饮食卫生、妥善处理食物和饮用水等都是防止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措施。
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如发生传染病暴发时,更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都由无数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占领着。
尤其是我们的肠道,那里温暖湿润,营养丰富,为它们的栖居和繁衍提供了理想之地。
但它们也并非白白地得好处。
这些细菌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操练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它们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把它们当作我们自己的一个器官。
只要它们发生异常,我们就会得病。
现代社会流行的糖尿病、哮喘、过敏、肥胖症以及自闭症等等,都无不跟肠道细菌的异常有关。
那么,这些细菌是怎么钻到我们肚子里去的呢?
最早来自母亲的口腔
直到不久前,人们还普遍认为,胎儿的肠道内是没有微生物的。
第一拨入驻肠道的细菌,是婴儿在降生过程中从母亲的阴道里得来的。
但这个理论最近受到了挑战。
数年前,一位医生翻开胎盘内壁检查时,意外地发现,里面竟然存在着很多种类的细菌。
当时他以为胎盘内壁受了孕妇阴道细菌的污染,所以没当回事。
后来,一位女科学家对此事重新做了调查。
她从320名刚出世婴儿的胎盘中采集组织样品,为了避免阴道的污染,样品都采自胎盘内层。
正如几年前的那位医生所见,她发现胎盘内壁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细菌。
让她惊讶的是,基因测序表明,这些菌种跟通常发现于成人口腔,而不是阴道或肠道中的菌种更相近。
后来,她又对胎粪(婴儿出世后第一次拉的大便)中的细菌做了调查。
过去人们认为,胎粪中的婴儿肠道细菌也来自母亲的阴道。
但她再次发现,胎粪中的菌种跟产妇口腔中的菌种更接近。
这些发现促使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早在胎儿时期,就有细菌入驻肠道了。
它们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肠道的,而胎盘中的细菌则来自孕妇口腔。
那么,细菌又是怎样从孕妇口腔转移到胎盘上去的呢?
尽管具体细节还有待查明,但有一条重要线索:早产儿和正常生产的婴儿相比,其胎盘中菌种的组成是很不一样的。
有趣的是,先前已有研究发现,孕妇的牙周炎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根据这条线索,科学家猜测,口腔细菌可能是通过血液抵达胎盘的;当孕妇的牙龈发炎、出血时,某些病菌就会乘虚直入,从而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早产。
因为口腔菌种的结构跟日常饮食密切相关,这样看来,妇女在孕期的饮食以及口腔卫生,对于未来宝宝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剖腹产和自然分娩有别
接下来第二拨才轮到来自母亲阴道的细菌。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是剖腹产的,这就涉及到生产方式对新生儿肠道细菌影响的问题。
一项研究表明,自然生产的婴儿与剖腹产的相比,肠道细菌的组成差别很大。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24个出生4个月婴儿的肠道细菌,他们中有自然生产的,也有剖腹产的。
结果表明,剖腹产的婴儿肠道细菌多样性相比之下要差多了。
此外,主要菌种也不一样。
自然分娩的婴儿在降生时很快就从母亲阴道中获得乳酸杆菌。
相反,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入驻的主要是脆弱拟杆菌和双歧杆菌。
大自然的安排是非常巧妙的。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妇女怀孕期间,阴道内乳酸杆菌异乎寻常地繁盛起来,而这种细菌平常在消化道内才有。
乳酸杆菌可以帮助消化奶类。
所以
在自然分娩中,乳酸杆菌入驻婴儿肠道,这就为他出世后消化乳汁做好了准备。
此外,有证据表明,肠道内两类重要的益生菌--大肠杆菌和拟杆菌(这种细菌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剖腹产的婴儿体内也明显要少,一种名叫艰难梭菌的有害菌种则明显增多,这种有害菌种会导致腹泻和肠道疾病。
曾有一项调查说,在剖腹产的婴儿中,患过敏、哮喘和其他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的风险,比自然分娩的婴儿要高。
也许,肠道细菌的不同是主因。
母乳喂养好
我们常听人说母乳喂养好,那么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涉及到第三拨入驻肠道的细菌,而决定它们组成的,是我们早年吃的食物,包括乳汁或奶粉。
有调查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会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的可帮助消化乳汁的细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吃奶粉的婴儿尽管也会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肠道细菌,但有些菌种不一定对他有好处。
譬如在吃奶粉的婴儿体内,艰难梭菌含量要高一些。
但艰难梭菌是一种有害菌种。
事实上,母乳喂养的婴儿跟吃奶粉的婴儿相比,两者肠道内的细菌组成是很不一样的。
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含有更多的益生菌(对健康有益的细菌),吃奶粉的婴儿有着更多的有害细菌。
这是因为奶粉改变了肠道内的酸碱度,使得有害细菌更容易生存,而母乳会在婴儿肠道内制造出不利于有害细菌生长的酸性环境。
一个母乳喂养的孩子,即使中途有一阵子喂养奶粉,只有几周之后继续母乳喂养,肠道细菌的组成也会恢复到当初的健康状态。
此外,婴儿刚出世,肠道内壁上的细胞还不够紧致,而他自身的免疫系统又没有发育成熟;可防御疾病的,仅有出世前从母亲身上得来的抗体;因此很容易让病菌侵入。
而母乳中含有一种叫IgA的抗体,它们会吸附在肠道壁上,提供暂时的保护,直到肠道壁的细胞变得紧致--但这需要数个月的时间。
更有甚者,当婴儿接触到一种陌生病菌,在他吮奶时,会通过唾液把病菌传给母亲。
母亲的身体是熟悉这种病菌的,于是就会在乳汁中制造出专门对付这种病菌的抗体。
婴儿吮吸了含有抗体的乳汁,也就能防御这种病菌了。
而这一切都是吃奶粉的婴儿所不及的。
早年的健康决定你一生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早年(包括胎儿和婴幼儿时期)暴露于什么样的微生物环境中与其一生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是因为,早年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发育,免疫系统往往把最先入驻肠道的微生物认作"自己人"。
一旦发育成熟,以后遇到任何一种微生物,不论对身体有益或有害,都一概采取排斥态度。
那么你想一想,如果最先入驻的是有害菌种,竟被身体认作是"自己人",那多危险呀。
正因为如此,一旦免疫系统发育成熟,肠道细菌的组成是非常稳定的,几乎终生不变。
譬如现在市场上卖的益生菌饮料,当你喝下的时候,暂时会改变肠道细菌的组成,一旦你停止喝,就又恢复到先前的状态了。
由于肠道细菌的构成比较稳定,并且因个体而异,所以利用肠道细菌的构成可识别一个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