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3.54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感染的分类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分类,包括感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等五个方面。
一、感染来源:1.1 医源性感染:由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设备或者环境引起的感染,如手术创伤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1.2 患者自身感染:患者本身携带的病原体在医疗机构内引起感染,如肺炎、腹泻等。
1.3 外源性感染:患者在医疗机构外感染后入院,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结核病等。
二、感染部位:2.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2.2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血源性感染等。
2.3 伤口感染:手术创口感染、烧伤创面感染等。
三、感染程度:3.1 浅表感染:仅侵犯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感染,如皮肤炎、口腔黏膜炎等。
3.2 局部深部感染:侵犯局部组织或者器官的感染,如肺炎、膀胱炎等。
3.3 全身性感染: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者淋巴系统侵入全身引起的感染,如败血症、敗血症性休克等。
四、感染类型:4.1 医院内感染: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如院内肺炎、院内腹泻等。
4.2 医院间感染:患者在转院过程中感染,如转院后获得性感染等。
4.3 院内交叉感染:患者之间通过医疗机构内的交叉传播引起的感染,如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五、感染病原体:5.1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5.2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
5.3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结论: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对感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的分类,医疗机构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健康科学·75成不变,而是随着病原体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双方力量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转化或交替出现。
下面简要说一下各种细菌感染的类型:1. 不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未引起感染。
2. 隐性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基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
3. 显性感染:病原体毒力加大,数量增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病理反应并出现临床近半数的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患者是入住ICU病房第1周内感染,之后感染率逐渐降低。
分析原因可能是最初入住ICU病房时,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最差,且全身状况、心理状态也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这为细菌侵袭创造了条件;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尤其是创伤性患者的原发性疾病获得明显好转,加之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使得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
临床实践中发现,ICU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感染多发生于与ICU患者支持设备相关76作者单位西部战区空军医院四川 成都 610021相关的血流感染、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等。
同时,由于ICU侵入性操作频繁,且患者常伴有慢性疾病及急性生理紊乱,从而导致ICU病房多重耐药菌增多。
CIU中分离出较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等。
目前,ICU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越来越普遍,已成为威胁世界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因此,全面认识ICU病房细菌感染类型并找出感染原因、提高ICU感染管理能力尤其是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势在必行。
三、ICU病房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ICU患者自身往往携带病原菌同时也是病原菌的易感者,其呼吸、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的细菌,加之ICU病房护理操作频繁,医疗废物、空气污染等因素如处理不当,也易产生大量细菌,从而易引起患者细菌感染。
抗生素使用因素:ICU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多种抗生素,这些药物的使用可引起其机体内菌群失调,同时出现耐药菌株,从而增加感染概率。
医院感染的分类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在医院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分类,包括来源分类、感染部位分类、感染类型分类、感染程度分类和感染风险分类。
一、来源分类:1.1 内源性感染:指患者自身的微生物定植或感染在医疗操作中引起的感染。
例如,病人体内的细菌感染可能通过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引起感染。
1.2 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医疗环境或医务人员的微生物感染。
例如,手术室内的细菌污染或医务人员的不洁操作可能导致外源性感染。
1.3 交叉感染:指患者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
例如,患者在同一病房内共享医疗设备或护士工作服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二、感染部位分类:2.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这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类,通常由于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等操作引起。
2.2 尿路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炎等。
这类感染常常与导尿管使用相关,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细菌进入尿道引起感染。
2.3 切口感染:指手术切口处的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与手术操作不洁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有关。
三、感染类型分类:3.1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
革兰阳性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而革兰阴性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2 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3.3 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血液传播。
四、感染程度分类:4.1 浅表性感染:指仅影响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感染,如皮肤疖、口腔溃疡等。
4.2 局部深部感染:指感染侵犯到局部组织或器官,如肺炎、膀胱炎等。
4.3 全身性感染:指感染已经波及全身,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1.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体外。
由外界致病菌侵⼊⽽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的体表或体内。
由体内寄⽣的正常微⽣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体,开始了感染过程。
侵⼊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
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量的增减⽽移⾏,转化或交替出现。
(1)不感染:病原体侵⼊⼈体后,由于毒⼒弱或数量不⾜,或侵⼊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特异性免疫和⾼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感染。
(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
感染后对⼈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在⼤多数流⾏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般约占⼈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性⼄型脑炎、⽩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
指病原体侵⼊⼈体后,由于毒⼒强、⼊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理功能发⽣改变,并出现⼀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般数⽇⾄数周,如⿇疹、流⾏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数年,如结核、⿇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龈炎、⼼内膜炎等。
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
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风、天花),⼤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部分。
常见细菌感染及治疗方法介绍一、引言细菌感染是指人体遭受到致病性细菌的侵袭并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这些细菌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感染,从轻微的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败血症。
了解不同细菌感染的类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保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二、皮肤感染1. 疖:疖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局部化脓性皮肤感染。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并实施适当的切开排脓手术。
2. 蜂窝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常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导致局部皮肤红肿和剧烈疼痛。
治疗通常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及必要时进行手术清创。
三、呼吸道感染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行性感冒、鼻窦炎、咽炎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局部喷鼻腔药物、口服解热镇痛药以及增加水分摄入。
2.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包括肺炎和支气管炎等,常由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是有效的。
四、泌尿道感染1.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通常由大肠埃希菌引起,产生尿频、尿急和尿痛等不适。
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广谱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或者静脉注射抗生素。
2. 前列腺炎:前列腺炎主要由细菌侵袭引发,导致会出现排尿困难、下腹不适等症状。
针对性选择抗生素通过口服或者直肠给药进行治疗。
五、消化道感染1. 胃肠炎:胃肠炎通常由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并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2.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经常由沙门氏菌或者大肠杆菌引起,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和腹泻。
治疗方案包括水分补充以及正确使用抗生素来减轻细菌感染。
六、神经系统感染1. 脑膜炎:脑膜炎是细菌侵袭引起的严重感染,常见的细菌有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治疗方法为高效抗生素联合治疗,需尽早予以干预。
2. 中耳感染:中耳感染通常由流感嗜血杆菌引发,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等问题。
抗生素滴入耳朵可用于局部治疗,而口服抗生素则可用于重度感染。
感染的种类感染是指生物体内部的微生物进入宿主并繁殖的过程。
在医学领域中,感染通常指的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引起的疾病。
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不同,感染可分为多种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的种类: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链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沙门菌感染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病毒感染包括流感、HI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等。
病毒感染通常比细菌感染更难治疗,因为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3. 真菌感染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真菌感染常见于皮肤、指甲等部位,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癣菌感染。
严重的真菌感染还可能侵袭内部器官,造成严重后果。
4.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是一种依赖于宿主生存的生物,可以在人体内部或外部寄生。
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蛔虫感染、疥疮等。
5. 混合感染有时候一个宿主体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这种情况称为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可能导致症状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结语不同类型的感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治疗方式都有所不同。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病原体。
对于已经感染的情况,及时就医、列入合理治疗方案是重要的。
面对感染,科学防治至关重要。
以上是关于感染的种类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与抗生素治疗原则分析引言:细菌感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它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从轻微的感冒到严重的肺部感染。
了解和掌握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以及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原则对于有效控制和治愈这些感染非常重要。
一、细菌感染的基本过程1. 侵入: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例如流感通过飞沫传播,肠道细菌通过消化道摄入。
2. 黏附:细菌利用其自身表面分子与宿主组织结合,在黏膜上形成生物膜。
3. 繁殖:在宿主体内,细菌利用寄主提供的营养和环境条件进行快速繁殖扩散。
4. 毒力因子释放:许多致病性细菌产生毒力因子,如外毒素和内毒素,这些毒力因子可损伤宿主组织并导致各种病理变化。
5. 免疫反应:宿主通过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吞噬细胞和抗体产生。
二、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1. 感染部位受损:细菌在侵入宿主后会释放毒素,导致组织损伤。
一些细菌也能刺激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反应,引起组织炎症和破坏。
2. 炎性反应发生: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会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引发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能表现为红肿、温度升高、局部压痛等。
3. 细胞因子释放:在感染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宿主免疫系统会释放多种介质,如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细胞因子对于抗菌作用、组织修复以及调节其他免疫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4. 组织坏死: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这些坏死组织可以为细菌提供营养,并成为感染的持久来源。
三、抗生素治疗的原则1. 确定适当的抗生素: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未明确感染类型或存在复杂感染的患者,可采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多种可能致病菌。
2. 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对于已知致病菌的感染,应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正确的抗生素选择。
根据耐药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联合治疗或换药策略。
3. 控制用药时机和剂量:在确定开始使用抗生素后,应遵循规定的用药剂量和时机。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与特征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活动相关的环境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受到的新发感染。
这类感染给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为了有效防控医院感染,了解病原菌的类型和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一、细菌感染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之一。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很高,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并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排泄物、呕吐物等途径传播,在医疗环境中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主要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可导致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
念珠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曲霉菌感染则常见于需要长时间住院的患者,特别是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
真菌感染对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挑战,因为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三、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在医院感染中虽然相对较少,但确实存在。
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诺如病毒等。
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引发呼吸系统感染,如感冒、流感等,较为常见。
诺如病毒感染则多见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对于出生不久的婴儿,该病毒可导致严重的肠道感染和脑膜炎等并发症。
四、耐药菌感染医院感染中的耐药菌感染日益成为严重的问题。
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
耐药菌感染往往难以治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等。
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
总结起来,医院感染中的病原菌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菌。
念珠菌、曲霉菌是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
实验报告细菌感染与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实验报告:细菌感染与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一、引言细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了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至关重要。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则是帮助医生确定哪种抗生素对感染细菌最有效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研究常见细菌感染的类型以及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临床样本:采集自不同患者的感染部位,包括痰液、尿液、血液等。
2、培养基:选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等。
3、抗生素药敏纸片: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多种常用抗生素。
(二)实验方法1、细菌培养:将采集的临床样本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24 小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2、细菌鉴定: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等方法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
3、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采用纸片扩散法(KB 法)进行。
将鉴定后的细菌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贴上抗生素药敏纸片,然后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24 小时,测量药敏纸片周围的抑菌圈直径,根据标准判断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三、实验结果(一)细菌感染类型在本次实验中,共鉴定出以下几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类型: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来源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2、大肠埃希菌感染: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3、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常引起肺部感染。
4、链球菌感染: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
(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均大于 20mm。
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超过 80%。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菌株敏感,部分耐药。
2、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渐上升。
3、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有所下降。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仍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使用抗生素前的必要检查确保正确判断细菌感染类型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逐渐增强,治疗细菌感染的效果不再像以往那样显著。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正确判断细菌感染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变得越发重要。
1. 甲乙两种主要细菌感染类型细菌感染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种类型。
甲型细菌感染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乙型细菌感染则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这两种感染类型对不同抗生素的反应性有所不同,故需在使用抗生素前明确感染类型。
2.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是确诊细菌感染类型的关键步骤。
通过取得病患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使细菌得到生长。
此外,药敏试验则是测试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从而找到对感染的细菌产生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3. PCR技术在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可以快速检测细菌DNA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PCR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且准确度较高。
通过PCR技术,医生可以迅速判断细菌感染的类型,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 进一步了解感染源和感染类型的关系感染源和感染类型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不同的感染源对应于不同的细菌感染类型,因此,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尽可能确定感染的类型和致病菌的来源。
这样一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的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细菌感染类型进行判断。
5. 个体化抗生素选择的重要性由于个体之间抗生素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化抗生素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依照其细菌感染类型和药物过敏记录,选择对患者有效且没有明显副作用的抗生素。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1.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
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
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
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
(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
(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
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
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
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
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
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
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
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
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
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
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
(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在感染性疾病中成为重要的感染源,尤其是健康携带者的危害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