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和致病机理
- 格式:ppt
- 大小:75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一、基本概念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显然的伤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是指那些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是量的概念,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往往存在差异。
毒力是细菌菌株的特征之一二、细菌致病性的决定(一)柯赫法则第一,异常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激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二)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毒力应削弱或消除。
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三、细菌毒力的测定1.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常用的有LD50、ID50、EID50、TCID50等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及其对人类的危害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通过特定的致病机理引起疾病。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致病机理,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进行介绍。
1. 细菌:细菌致病机理主要包括分泌毒素、侵袭性和激活宿主免疫系统。
分泌的毒素可直接损害人体细胞,并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
例如,葡萄球菌产生的肺炎腺毒素可导致严重的肺损伤,引起肺炎。
细菌还能通过侵袭宿主细胞或组织来造成感染。
例如,大肠杆菌通过结肠黏膜附着并侵入宿主细胞,引发腹泻。
某些细菌还能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
2. 病毒:病毒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它们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改变宿主细胞代谢来引起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RNA或DNA)会被复制和转录,在细胞内进行繁殖,最终导致细胞的破裂和死亡。
病毒感染会引起细胞和组织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涕和发热。
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会导致肝炎。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寄生性微生物,常见的包括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和皮肤真菌等。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人体的皮肤、头发和指甲等部位。
真菌通过侵入宿主细胞、产生毒素和引发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引起阴道炎,外阴瘙痒等症状。
某些真菌还会释放出毒素,损害宿主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赖寄主生活的生物体,包括原生动物和多细胞动物。
寄生虫感染通常通过摄取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饮水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寄生虫比较复杂,它们通过对宿主的侵入、吸食宿主组织、破坏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疾病。
例如,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人体,寄生于红细胞内,引起疟疾的发作。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起疾病: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和组织,破坏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肺炎、流感、肝炎、阴道炎等。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及动物群体的感染、疾病以及死亡的微生物。
它们一般被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四大类。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其致病机理两个方面阐述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一、生物学特性1. 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属于原核生物,体积很小,形态各异,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多种形态。
细菌的生存条件非常广泛,可以在空气、水、土壤、动物和人体内生存繁殖。
细菌的细胞壁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胞壳,它能够保护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同时,有些细菌还会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加剧感染的严重程度。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微生物,体积非常小,一般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到。
它们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在细胞内部进行复制繁殖。
病毒的外壳非常简单,通常只有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组成,且没有自主的代谢活动。
病毒的致病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攻击宿主细胞,破坏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宿主体内缺少正常细胞的免疫调控,间接促使细菌和寄生虫易于感染。
3. 真菌真菌是一种生活条件极为广泛的微生物,它们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形态。
真菌的外壳比较坚硬,其中含有的胞壳是与人体内的其他生命体不同的一个特殊结构,它可以产生一定的毒性,加重感染情况。
真菌的生长速度及范围相对较慢,不过,真菌的越界感染(例如口腔、肺部、阴道等部位)很容易引起持续的感染性病情。
4. 寄生虫寄生虫通常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不同种类,它们多寄生于动物体内,一般在人体内寄生可以引起各种复杂的疾病。
寄生虫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能力极强,感染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病理反应,同时也会大量地排放体液中的毒素和浸润体液,进而加重宿体的病情。
二、致病机理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对宿体的致病机理不尽相同。
这里对其中的一部分致病机理进行简单介绍。
1. 细菌许多细菌通过他们的外壳和表面的附属结构,例如荚膜、毛突和鞭毛等特殊结构加强自身与宿体之间的黏附性,进而促进细菌入侵宿体的内部环境。
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环境中。
虽然绝大多数细菌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没有危害,但部分细菌却能引发疾病。
细菌的致病机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附着、侵入和蔓延等步骤。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的致病机制,旨在增进我们对于这些微生物的理解。
一、致病性细菌的附着机制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附着。
细菌通常通过表面的特殊结构,如纤毛、菌毛或胞外多糖等,与宿主细胞表面物质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宿主细胞的附着。
此外,一些细菌还能通过分泌黏附分子,将宿主细胞和细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附着使得细菌能够稳定地寄居在宿主体内,并进一步进行侵入。
二、细菌的侵入机制附着成功后,细菌需要能够侵入宿主细胞,以在宿主体内蔓延。
细菌侵入的途径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是指细菌在宿主细胞内部进行繁殖和扩散,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内部,细菌会通过操纵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打开宿主细胞的束缚,从而实现进一步侵入。
外源性途径是指细菌通过注射外毒素或胞内分裂等方式,在宿主细胞外部进行繁殖和扩散。
三、细菌的蔓延机制细菌成功侵入宿主细胞后,需要通过蔓延在宿主体内,以继续感染和产生疾病症状。
蔓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细菌的繁殖和生长以及细菌的感染信号。
细菌的繁殖和生长依赖于它们获取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同时,细菌还会通过分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对宿主细胞产生伤害,进一步破坏宿主免疫系统,减弱宿主细胞的抵抗力。
细菌的感染信号则能够促进细菌侵入和扩散。
四、细菌免疫逃避机制细菌在感染过程中,为了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蔓延,会发展出一系列免疫逃避机制。
这些机制使得细菌能够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减少被清除的风险。
免疫逃避机制主要包括:改变菌体表面抗原,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别细菌;产生抑制性分子,阻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模仿宿主细胞的信号,以躲避免疫细胞的攻击;以及针对宿主免疫细胞进行直接破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