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与石墨》的另一种备课
- 格式:pdf
- 大小:146.31 KB
- 文档页数:2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课题包括两局部,第一局部介绍碳的单质,其次局部介绍它的化学性质。
今日我主要说第一局部的教学内容,这局部主要介绍碳单质的构造特点,穿插了无定形碳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打算用途,用途表达构造的观点。
本节课教材图文并茂,并联系最科技成就,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生动好玩。
引导学生更好地生疏物质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学科的进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二、学情分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可知他们对颖事物,好玩的现象,具有猛烈的奇异心,学生试验的根本技能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进展,并且在水的净化学习中已经知道活性炭的吸附性。
由于本书前两章抽象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所下降,而本节课教材图文并茂,从学生身边生疏的事物入手,通过让学生尝试做探究试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育动手力气,为下一节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 的微观构成、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物质的构造、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对获得的事实进展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变化进展的观点生疏碳的单质。
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树立构造打算其性质,性质又打算用途的观点,学会用进展的眼光对待问题。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物质构造、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缘由教学用品:〔教师〕玻璃片、玻璃刀、蜡烛、红墨水、胶头滴管,石墨电极、简易电路一套〔含电池两节、电线假设干、小灯泡一只〕、〔学生〕每小组H、B 铅笔各一个,小刀、抹布、火柴、蜡烛、玻璃片、烧杯2 个、木炭。
四、说教法主要承受引导探究法,鼓舞学生乐观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关心手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九年级化学《金刚石和石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外观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金刚石和石墨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和价值,例如金刚石的切割、磨削用途,石墨的导电、润滑用途等。
第二章:金刚石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的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金刚石的主要性质。
教学内容:1. 金刚石的结构特点: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六边形的晶体结构。
2. 金刚石的主要性质:硬度大、熔点高、不导电、透明度高。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的结构特点。
2. 讲解金刚石的主要性质,并通过实验或实物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金刚石和其他物质的性质差异。
第三章:石墨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墨的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石墨的主要性质。
教学内容:1. 石墨的结构特点: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六边形的层状结构。
2. 石墨的主要性质:硬度小、熔点高、导电性好、透明度低。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石墨的结构特点。
2. 讲解石墨的主要性质,并通过实验或实物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石墨和其他物质的性质差异。
第四章: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和价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和价值。
教学内容:1. 金刚石的用途和价值:切割、磨削、钻孔等。
2. 石墨的用途和价值:导电、润滑、高温材料等。
教学活动:1. 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价值。
2.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工业、电子、航空等。
金刚石、石墨初三化学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金刚石、石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学会金刚石、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金刚石、石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金刚石、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金刚石、石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视频和图片先了解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材料的外观、形态及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金刚石和石墨的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认识。
知识讲解1.第一步: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金刚石的定义:金刚石是一种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由碳元素组成,晶体结构为菱形晶系。
2.石墨的定义:石墨是一种物理状态为晶体的碳质材料,具有典型的六角蜂窝层状结构。
2.第二步:介绍金刚石、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1.金刚石的制备方法:1.高温高压合成法2.化学气相沉积法3.研磨法等。
2.金刚石的应用:1.研磨加工、切割加工等。
2.电子、光学、热学等领域。
3.石墨的制备方法:1.自然生成2.化学沉淀法3.氧化物法等。
4.石墨的应用:1.铅笔芯、电池极板等。
2.能源和环境领域。
实践练习1.基于以上所学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金刚石、石墨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总结回顾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加深对金刚石、石墨的理解,总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对二者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金刚石、石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学生区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二)讲授新课:[板书课题][板书]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2)石墨:(3)C60[学生自学]观看科利华软件[提问](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师生讨论]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局部的外表稍稍烤焦?)[板书]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学生讨论](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板书]2、碳跟氧气的反响可燃性(1)反响现象:(2)反响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方程式由学生板演][演示(62)]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响。
[学生活动](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响原理,(3)板演方程式。
[板书]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响复原性(1)反响现象:(2)反响方程式:[师生共同分析]这个反响的特点:在这个反响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复原为铜,导出:a复原反响,b.氧化反响c.木炭具有复原性[拓展:]木炭的复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三)课堂练习:(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拟容易掌握。
九年级化学《金刚石和石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特点。
2.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3. 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 讲解金刚石的结构和性质:介绍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解释其硬度大、熔点高的原因。
3. 讲解石墨的结构和性质:介绍石墨的层状结构,解释其导电性、润滑性的原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金刚石和石墨的相互转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金刚石和石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2. 请列举金刚石和石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并说明其原因。
3. 请描述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解释其原理。
八、课前准备: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2. 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基本概念。
九、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对金刚石和石墨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
九年级化学《金刚石和石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2. 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原理。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金刚石和石墨的鉴别实验。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样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以及转化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金刚石和石墨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原理以及实验操作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特点。
2.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3. 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原理及实验操作。
3.2 教学难点1. 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刚石和石墨的异同点。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片。
2. 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金刚石和石墨的鉴别实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实物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金刚石和石墨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5.2 教学新课1. 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特点。
2. 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3.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原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供稿人:徐刚复审人:徐刚审稿人:马玲主审人:刘俊华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
3、能运用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例如:红磷与白磷,金刚石与石墨。
知识点二: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刚石(C):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
用途: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硬度大)。
石墨(C):最软的物质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
细鳞片状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用途:制作铅笔芯,电极,做润滑剂。
必读要领: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异。
知识点三:其他几种主要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
1、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2、活性炭具有比木炭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剂。
三、学习反馈:1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A. 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金刚石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D.一定是石墨2、继发现C60后,C70也已制的。
下列关于C70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 它是一种化合物 B.它是一种单质C. 它是一种混合物D.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0g3、常温下,金属具有导电性,但部分非金属也能导电。
例如()A.石墨 B.硫C.红磷D.金刚石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石墨制作铅笔芯 B.活性炭除去冰箱的异味C.用石墨做金刚石 D.用金刚石划玻璃5.选择下列物质的编号填空:A. 金刚石B. 石墨C. 活性炭D.炭黑E. 木炭通常用来做油墨原料的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做钻探机钻头的是(),用来做黑火药的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 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7.在物质的大家族中,有一家兄弟多:老大骨头硬,光彩照人,身价百万;老二又软又滑,生活学习都有它;老三似足球,科研工作者都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