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损伤后再狭窄的治疗及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治疗发展现状董权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医院外科,吉林通化 134003[摘要] 胆肠吻合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较大,因此,临床需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
通过研究发现,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撑器治疗和放射性介入金属支架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且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具有仿生阀门的人工胆管也开始被应用于对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治疗之中,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胆肠吻合口;狭窄;治疗;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21)12(b)-0197-02[作者简介] 董权(1969-),男,吉林通化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临床对胆肠吻合口狭窄进行治疗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该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胆肠吻合口狭窄及其治疗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机制予以概括,并对其临床治疗发展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1胆肠吻合口狭窄机制临床对各种医源性胆道损伤、恶性梗阻性黄疸以及胆道狭窄进行治疗的时候,大多会对患者实施胆肠吻合术[1-2]。
但是,在术后较易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现象。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肝外胆管出现过度愈合方式,形成瘢痕以及瘢痕过度增生等。
另一方面是因为胆汁出现渗漏,引发炎症反应等。
加上胆汁返流以及术前胆道扩张还有各种胆道恶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导致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出现。
一旦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极易导致胆道反复感染的出现,引发发热和炎症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做好对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治疗至关重要。
如果经临床PTC检查等确诊为胆肠吻合口狭窄,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
2 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治疗2.1球囊扩张和支撑器治疗在胃肠道和胆系以及气管支气管部位出现狭窄之后,可以利用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撑器的方法进行治疗。
胆管损伤及良性胆管狭窄诊疗指南一、定义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ies)大多数由手术引起,极小部分由外伤引起。
胆管损伤很少单独发生,多伴有肝、十二指肠、胰腺和大血管损伤。
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ies)是指外科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胆管损伤,是良性胆管狭窄最主要原因,多发生在胆囊切除及不适当的、粗暴的胆管探查时。
二、诊断1.临床表现1)胆管损伤:常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表现为腹膜炎体征。
开放性损伤患者可见伤口有胆汁渗出。
剖腹探查可见局部有胆汁流出。
2)医源性胆管损伤(1)术中发现被切断的管道内有胆汁流出。
(2)术后胆汁可以自引流物或手术伤口流出,未放置引流者出现腹膜炎表现。
3)良性胆管狭窄患者在术后远期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感染和黄疸。
如未及时治疗,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的表现。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并发感染时白细胞增加,胆红素增高。
2)影像学检查(1)B超、CT:可以提供肝胆管狭窄近端扩张的程度、范围和有无结石的征象。
(2)ERCP:可见胆管中断、狭窄或造影剂溢出胆管,进入腹腔。
(3)MRCP:可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及近端胆管扩张程度;(4)腹腔引流管造影若胆道系统显影,可了解损伤部位、程度。
三、分型以确认的胆管狭窄的Bismuth分型(该分型通常也适用于胆管损伤分型):Ⅰ型:肝总管或主要胆管残留≥2cm。
Ⅱ型:肝总管残留<2cm。
Ⅲ型:左右肝管汇合部完整;左右肝管系统相通。
Ⅳ型左右肝管汇合部普损坏;左右肝管分离。
Ⅴ型:Ⅰ型、Ⅱ型或Ⅲ型+ 副右肝管狭窄。
四、治疗主要在于手术中严谨操作,预防损伤的发生。
处理方式及效果受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影响:(1)损伤发现的早晚;(2)损伤位置的高低(即类型);(3)损伤胆管的局部血供状态;(4)是否合并感染。
1.术中处理术中及时发现胆管小的裂伤,损伤范围<0.5cm时可予以修复或成形;胆管横断伤,如张力不大,可行胆管对端吻合术;以上情况均应同时放置T管,术后带管支撑4—6周,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的粘膜对粘膜吻合,支架管应放置6个月以上。
肝外胆管损伤及狭窄修复术肝外胆管损伤及狭窄修复术胆管缺如和胆管狭窄,有的属先天性畸形,但多数系手术误伤所致。
胆管缺损修建术可分两类:一类适用于较小的胆管缺损,如胆管部分狭窄修复术、胆管端端吻合术;另一类适用于较大的胆管缺损,如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外胆管空肠端端吻合术。
胆管修建术比较复杂、困难,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
由于胆管再次手术修建更加困难,应争取一期完成手术,仅在必要时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引流胆管,第二期修建胆管。
图1 胆总管部分狭窄修复术图2 胆总管端端吻合术⑴分离胆(肝)总管上段(附图示缝合左、右肝管,剪开内壁,形成新肝总管)⑵距十二指肠悬韧带下约15cm处切断空肠⑶自结肠后上提空肠远段⑷将空肠远端固定在肝门旁瘢痕组织上,在肠端切一小口备吻合⑸肝总管前壁纵切小口以增加吻合口直径[适应证]1.由于手术或外伤引起的胆管离断,宜即刻施行胆管端端吻合术。
2.由于结石、慢性炎症经多次手术,遗有瘢痕狭窄,宜行瘢痕切除和胆管修建术。
3.少数先天性肝外胆管狭窄或闭锁,也可通过胆管重建术沟通胆道与肠道。
[术前准备]1.胆管缺损病人,病情常较复杂,必须详细了解病史。
术前应行胆道造影,确定胆管位置、缺损程度,以便选择合宜的术式。
2.病人常有黄疸、贫血、消瘦、脱水;同时,手术时间较长,需作充分术前准备。
具体准备参见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3.作好术中造影及胆道镜准备。
[麻醉]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手术步骤](一)胆总管部分狭窄修复术常由于切除胆囊时,胆囊管牵引过紧,误扎⑹缝合吻合口后壁后放入胶皮管并与肠壁固定,其下端自空肠远段小切口引出,然后缝合吻合口前壁⑺吻合口两侧加固定缝合2针(附图为肝管与空肠套入吻合)⑻空肠空肠端侧吻合图3 肝外胆管空肠端端吻合术胆总管壁的一部分所引起。
病人取仰卧位。
经右上腹直肌切口显露胆道。
探查确诊后,在狭窄部分作小纵切口,或将狭窄段楔形切除。
然后,用0号丝线间断外翻褥式横行缝合。
如何掌握胆道损伤后再手术时机我们将人体输送胆汁的管道称之为胆道,胆道的作用就是将胆囊中的胆液输送到十二指肠中。
胆道损伤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胆道损伤在临床上备受关注。
虽然胆道损伤预防工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并且是临床治疗时最为重要的概念,但是如何掌握胆道损伤后再手术时机依旧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胆道损伤后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如:发现病情、确诊、制定治疗方案、开始治疗、观察等等,而再手术通常都是为了使胆道系统保持正常运转的补救手术,为了就是使患者胆道可以一直保持畅通。
胆道损伤再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时机选择有着重要联系,为此本文主要对不同类型胆道损伤的再手术时机展开研究。
1梗阻型胆道损伤梗阻型胆道损伤主要表现为在胆汁输送过程中被阻断,且没有出现胆汁渗流的情况,在胆囊切除过程中,由于错误操作夹、扎胆管,或是将胆管与胆囊一同切除而导致的。
再加上在手术中不会发生对主要胆管扎闭和切除的问题,因此这种类型胆道损伤在初次手术时很难发现,并且会误以为手术非常顺利。
梗阻型胆道损伤通常在手术结束的早期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或是梗阻型黄疸,并且患者肝内胆管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张,此时如果通过B超、CT是很容易检查出来的。
尽管一部分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后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腹水或是黄疸症状,但这两种情况所呈现出来的影像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患者手术前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没有异常,并且没有黄疸患病史,这种在手术早期不明原因而引发的黄疸要及时采取影像检查。
而且这种外源性损伤通常需要数十个小时才能确诊,在这期间就会给胆道组织结构造成严重损害,只能通过解除梗阻产生因素才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以针对梗阻型胆道损伤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能因为拖延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错过,一旦确诊为梗阻型胆道损伤就要立即进行再次手术。
2胆漏型胆道损伤胆漏型胆道损伤并不会出现胆道扩张问题,主要是由于胆道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胆汁泄露,引发这种损伤的因素有多种,并且可能会出现在胆道的任何部位,并且破损管道位置和周围组织会出现炎症、胆汁浸泡或纤维组织增生问题。
ERCP治疗良性胆道狭窄再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胆道疾病的增多,良性胆道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以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后、原位肝移植(OLT)术后为主的医源性胆道损伤是良性胆道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进步及器械的发展,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已成为良性胆道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尤其在OLT术后胆道狭窄的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
但是,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良性胆道狭窄复发率高,反复多次治疗给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因为OLT术后患者的特殊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OLT术后胆道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国际上仍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因良性胆道狭窄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接受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
探讨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良性胆道狭窄再复发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狭窄复发的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分析ERCP治疗OLT 术后胆道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对ERCP治疗OLT术后胆道狭窄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评价。
研究方法:选取自2011年01月0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因胆道狭窄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783例。
按照排除标准,排除入院时已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患者34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129例,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10例,胆道受压所致狭窄患者4例,既往有ERCP治疗史患者131例,合并终末期肝病患者19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9例,其他原因13例,拔除支架后随访1年,失访患者18例。
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96例,共行ERCP 863次。
首先,按照拔除支架后12个月内狭窄复发与否,将患者分为复发组52例,非复发组344例。
分析狭窄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既往胆道手术史(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后、OLT术后),ERCP术前症状(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影像学检查结果(狭窄近端扩张程度、合并结石、乳头旁憩室、狭窄长度、狭窄部位、狭窄数量),ERCP操作及支架情况(手术时间、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切口长度、支架置入数量、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置入时间)。
【关键词】胆管损伤;高位;胆管狭窄由于外伤、医疗相关操作或其他任何原因破坏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即为胆管损伤。
当这种损伤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或以上引起胆管狭窄,称为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
由于其位置深、解剖复杂,且常由于经历过手术治疗,局部粘连严重,外科处理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将会导致胆管持续狭窄、胆管炎反复发作、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外科处理。
1 胆管损伤导致高位狭窄的原因lc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4]: (1)对胆道解剖不熟悉占70%,尤其是对胆道解剖变异不熟悉; (2)技术因素:术中出血盲目钳夹胆管/动脉或者胆管壁的不恰当牵扯,电灼的不恰当运用等; (3)局部病理因素:急性或萎缩性胆囊炎、 mirizzi综合征等造成局部解剖不清。
由于胆囊动脉可起自肝右动脉、肝左动脉, 甚至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肝右动脉和肝总管关系密切。
connor和garden[3]报道胆管损伤中26%~32%合并血管损伤。
2 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诊断约15%~30%的胆管损伤可在术中发现[4]。
lc术中胆囊床近端或肝门发现胆漏,可判断大胆管损伤。
部分患者可通过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远端胆总管充盈、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而近端胆管无显影而确诊。
但大多数病例不能在术中及时得到诊断。
以狭窄为最终表现的胆管损伤术后早期可产生胆漏或肝下脓肿。
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腹痛、低热或者出现急性腹膜炎。
若胆漏的远端有狭窄,则自行愈合的几率较小。
损伤造成的胆漏即使愈合,也可能形成瘢痕造成该处胆管狭窄。
胆管狭窄可导致反流性胆管炎、阻塞性黄疸,症状随着损伤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其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胆管狭窄平均诊断时间约为1~2周,长者达数月或数年。
曾有患者lc术后8年,因右肝后叶胆管损伤致狭窄,而后胆管炎反复发作和局限性胆管扩张、肝纤维化行再手术时予以发现。
损伤性胆管狭窄46例临床分析作者:曾建洪易小金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2期曾建洪易小金(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中医院外科湖南怀化 418200)【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原因、外科治疗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9年损伤性胆管狭窄4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胆管狭窄原因、位置和分型、再次手术方式及并发症。
结果 46例损伤性胆管狭窄发生于开腹胆囊切除术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8例,4例为肝破裂修补术后。
根据Bismuth分类,狭窄Ⅰ型21例(45.66%),Ⅱ型15例(32.61%),Ⅲ型9例(19.57%),Ⅳ型1例(2.18%),无V型狭窄。
狭窄胆管修复过程中,25例行肝管空肠吻合,13例行狭窄段胆管或吻合口整形,6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胆管对端吻合2例。
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2例,其中切口感染9例(19.57%)。
随访患者优良39例,优良率占90.70%,4例预后差,其中死亡2例。
结论胆囊切除术是损伤性胆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掌握好适应证,肝管空肠吻合术和整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胆管损伤胆管狭窄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c)-0110-02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等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或创伤引起的胆管损伤都有较高的胆管狭窄发生率,研究报道为0.19%~0.47%[1]。
胆管狭窄病情复杂、处理困难、继之产生的肝胆系统相应的病理变化,疗效较差,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胆管损伤的原因及治疗进行探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我院1999年至2009年收治的损伤性胆管狭窄46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1999年至2009年损伤性胆管狭窄46例,年龄25~68岁,平均49岁,其中男20例,女26例。
再次手术时间间隔为19d~9年零8个月,中位时间为10个月。
胆道损伤后再狭窄的治疗及其进展1胆道损伤后狭窄的主要治疗之前临床上对胆管损伤后狭窄的预防和治疗的常见方法主要有:对胆道损伤的早期手术修补吻合、对疤痕狭窄处整形后胆肠吻合、用T型管支撑或用普通支架等。
但术后的再狭窄给患者带来反复的痛苦和高昂的治疗费用。
1.1胆道损伤的早期手术修补吻合胆管损伤的修复方式主要为损伤处的缝合修补、胆管壁缺损小的对端吻合及缺损大的胆肠吻合术。
此外,近些年来又有利用附近组织瓣的替代修复术,如胆囊颈管瓣、带血管蒂的胃壁瓣、空肠壁瓣及脐静脉等的修补,鉴于它能保留奥狄扩约肌的功能而受到青睐,并已取得近期的良好效果,但运用的指征尚未统一,也缺乏长时间的随访。
1.2对疤痕狭窄处整形后胆肠吻合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外科处理远比结石性狭窄困难,术后再狭窄率高。
胆管空肠黏膜对黏膜无创细线间断一层吻合[1],并放置T管支撑6~9个月以上。
范围小、瘢痕少的环状狭窄,可行狭窄切开整形后T管支撑引流术,支撑管应保留半年以上。
但损伤性胆管狭窄大多范围大、瘢痕多,单纯T管支撑远期效果不佳。
高位胆管损伤后反复胆管炎,管壁增厚,肝内胆管不扩张或形成炎性胆管硬化改变,是损伤性胆管狭窄治疗中最难处理的情况[2]。
胆道内支撑的时间较长,目前国产的乳胶管和T型管均达不到胆道内支撑的应有要求,提高损伤性胆管狭窄的远期疗效仍是当前未能解决的难题。
对于因外科治疗失误而导致的良性胆管狭窄,至今仍达不到较满意的治愈率,临床上常会遇见仅因胆囊切除后胆管损伤而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1.3普通支架治疗普通支架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介入技术而应用于临床。
治疗良性胆道梗阻已有10多年历史。
在许多医院由于良性胆管狭窄行普通支架置入后,反复出现胆管炎、寒战、发热的患者。
术中发现支架完全闭塞,且难于取出,而取出支架后见胆管壁已被破坏,胆道修复及重新建立极其困难。
由于正常胆道Oddi括约肌的机械作用,以及肝脏每天分泌的800~1000 ml胆汁的冲刷作用,正常人的胆道系统基本处于无菌状态[3]。
胆肠吻合术后的患者,或胆管下端置入支架失去括约肌的保护,细菌易于返流入胆道而引起感染,使支架内胆石形成。
有人在电镜下观察发现,引起支架阻塞的胆石样物质是由细菌、游离胆色素、蛋白质和无定型物质组成,形态类似胆色素结石[4]。
网眼金属支架阻塞早期可由于支架置入胆管内膨胀后的弹性力量,致使正常胆管上皮压迫坏死,上皮与上皮下基质水肿,使胆管内细菌感染。
黏膜破碎以及胆汁淤积因素使胆石形成支架腔阻塞。
术中可以见到胆管内皮破坏,肉芽生成,金属网丝嵌入胆管壁内,使支架不能移动,术中只能剪断金属网后将金属丝逐一拔出。
有文献报道,普通支架置入良性胆道后两周,即可被表面的胆道细胞所覆盖,成为一种接近生理结构支架。
所以良性胆道疾病不适合置入普通支架。
1.4肝门胆管十二指肠端端大口吻合、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三段端侧同步吻合术针对良性高位胆管狭窄,彭其芳等[5]设计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肝门胆管十二指肠端端大口吻合、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三段端侧同步吻合术。
手术如图1所示。
图1此法符合生理,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采用的是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三段吻合,不易发生吻合口溃疡,且无胆管空肠Roux-Y的空肠盲袢。
同时,采用同步吻合保证了十二指肠球部与三段吻合口没有张力,同时也减少了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的机会,不失为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可供选择的、疗效较好的手术方法之一。
尤其适用于胆管巨大缺损和远端胆管包括Oddi括约肌毁损,无法采用生物瓣胆管修复的患者。
但远期疗效仍不确定。
以上治疗方法,对胆道损伤后狭窄的远期疗效均不理想,所以现国内外均在寻求一种能治疗和预防良性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2放射性元素预防良性管道再狭窄的研究过去多年基础、临床研究所积累的关于放射性元素对良性管道狭窄研究信息因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注意。
2.1Teirstein[6]等用192Ir支架治疗血管狭窄取得有效进展以来,对放射性支架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证实辐射所致DNA链断裂可导致p53蛋白积聚,使细胞发生周期阻滞,细胞分裂受抑制或停止,这样可提供充分的时间促使受损的DNA得以修复,并以凋亡的方式除掉DNA受损严重的细胞。
而PCNA与细胞周期相关,在DNA复制和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细胞增殖有关[7]。
电离辐射后p53基因可通过干扰PCNA和DNA载体结合而影响其功能[8]。
电离辐射可激活p53基因,使其功能增强,PCNA功能降低,从而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2.2胆管损伤后创面的伤口收缩是组织修复正常的和必需的过程。
但组织增生和收缩过度可导致瘢痕挛缩引起胆管狭窄。
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肌成纤维细胞(MFB)与瘢痕挛缩关系密切[9]。
MFB是一种在超微结构上兼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两者特征的非典型的成纤维细胞。
其结构上的特征性表现为细胞内富含微丝,微丝主要由SMA构成[10]。
MFB的收缩只与SMA的含量有关,SMA 为MFB的重要标志。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及Ca2+形成一个细胞内的收缩系统,当外界刺激因素存在时,收缩系统就会发生强烈而持久的收缩[11],从而使整个创面组织增生、瘢痕挛缩。
胆管内放射引起MFB凋亡,MFB凋亡增加导致SMA表达下降,减轻胆道愈合过程中的瘢痕挛缩并造成管腔狭窄。
2.3许多实验表明,电离辐射可以引起机体多种组织细胞凋亡,32P能够诱发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凋亡[12]。
电离辐射不仅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且能够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凋亡。
其在预防胆管再狭窄的过程中,诱导胆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是重要的机理。
这种凋亡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放射诱导DNA双链断裂是放射诱发细胞凋亡的最重要的原因[13]。
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射可诱导多种细胞一系列基因表达或使另一些基因表达下调和关闭。
并通过细胞膜信号-靶系统激活,使细胞发生凋亡,信号转导是基因水平上的调控转录过程,涉及许多基因的参与。
现在已知的细胞内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可分为两大类:存活基因和致死基因。
Bcl-2是迄今研究得最深入和广泛的凋亡调控基因之一。
Bcl-2高表达能抑制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Bcl-2可能参与凋亡的信号途径的最后步骤的调节[14]。
它是一种膜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核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外膜,是肯定的细胞凋亡的负向调节基因,激活时可抑制放射等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Fas系统与细胞凋亡存在明确关系。
有研究表明,射线照射诱发小鼠神经祖细胞凋亡过程中,Fas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的小鼠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升高,且是Fas基因先表达升高,而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15]。
Fas系统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及过程为:电离辐射导致DNA损伤,从而激活Fas系统表达,Fas基因启动凋亡信号,通过神经鞘磷酯酶的活化使神经鞘磷酯分解,产生神经酰胺,从而激活一系列神经酰胺依赖性蛋白激酶,启动细胞内磷酸化过程,最终导致DNA降解及细胞凋亡。
Oshimi等[16]的研究表明,Fas 系统与其单抗结合后Ca2+内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可直接激活依赖Ca2+/Mg2+的内源性核酸酶,从而导致DNA裂解、染色质固缩而使细胞凋亡。
体内外实验都证实,辐射可上调细胞内Fas的表达[17]。
以上研究表明放射性支架将来有可能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1)放射性支架对良性胆管狭窄的远期疗效仍无明确定论。
(2)胆管下端置入支架失去括约肌的保护,细菌易于返流入胆道而引起感染,使支架内胆石形成,置入、取出支架对胆道的损伤亦易再狭窄;理想的解决方法是研究可吸收支架。
参考文献[1]Roslyn JJ, Binns GS, Hughes EF, et al. Open cholecystectomy. A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42 474 patients. Ann Surg,2008,218 : 129-137.[2]Strasberg SM,Hertl M,Soper NJ.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biliary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m Coll Surg,2005,180 :101-125.[3]Adamsen S,Hansen OH,Funch-JensenP,et al. Bile duct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otmy :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eries. Am Coll Surg,2007,184 : 571-578.[4]Speer AG, Cotton PB, Rode J, et al. Biliary stent blockage wit hbacterial biofilm. A light and elect ron microscopy study. Ann In2tern Med,2008,108 : 546-553.[5]彭其芳, 冉瑞图.一种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的新手术方式.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 12 :113-114.[6]Makarevich A V, Sirotkin A V, Rafay J.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protein kinase 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cyclin-dependent kinase blockers on rabbit ovarian granulosa cell functions. Horm Metab Res, 2010,42(13):936-43.[7]St-Supery V, Tahiri Y, Sampalis J, et al. Wound Healing Assessment: Does the Ideal Methodology for a Research Setting Exist? Ann Plast Surg,2011,16.[Epub ahead of print].[8]高沁怡,何贵金.对103Pd支架预防胆道再狭窄的实验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12:369-370.[9]Li YL. The study in the mechanism of scar contra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Trauma and the Basic Problems of Surgery Section, 2007,18 :371-379.[10]Arora PD, Mecullorch AG. Dependence of collagen remodeling on a smooth muscle actin expression by fibroblasts. Cell Physiol, 2009, 159 :161-175.[11]Tanaka J, Watanabe T, Nakamura N, et al.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of contractile proteins (actin,myosin caldesmen and tropomyosis) in normal and transformed cells. J Cell Sci, 2003,104 :595-606.[12]Serruys PW, Kay IP. Ⅰlike the candy, Ⅰhate the wrapper the 32Pradioactive stent. Circulation, 2009; 101,(1)∶332-338.[13]Mognato M, Girardi C, Fabris S, et al. DNA repair in modeled microgravity: doudle strand break rejoining activity in human lymphocytes irradiated with gamma-rays. loop organization and DNA fragmentation during radi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ymphocytes. Mutat Res.2009 Apr 26;663(1-2):32-9.Epub 2009 Jan 17.[14]Adams JM, Kelly PN, Dakic A, et al. Role of “cancer stem cells” and cell survival in tum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Cold Spring Harb Symp Quant Biol,2008,73:451-9.[15]Semont, -A; Nowak,-E-B; Silva-Lages,-C; et al. Involvement of p53 and Fas/CD95 in murine neural progenitor cell response to ionizing irradiation. Oncogene, 2004 Nov 4; 23(52): 8497-8508.[16]Oshimi Y, Miyazaki S. Fas antigen-mediated DNA f ragmentationand apoptotic 2005,154 :599-609.[17]Shim JS,Kwon YY,Han YS, et al.Inhibitory effect of panduratin A on UV-induced activ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in dermal fibroblast cells. Planta Med,2008,74(12):1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