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多种方式结合矫正高位鼻中隔偏曲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18 KB
- 文档页数:2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36例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术式的改良及手术疗效。
方法 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改良术式。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良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形术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内窥镜; 鼻中隔矫形术[中图分类号] r32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85-01自2002年我科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以来,鼻腔及鼻窦的大部分手术逐渐转为在鼻内镜下进行,随着技术的熟练,我科自2006年11月~2009年6月在鼻内镜下对鼻中隔矫正术术式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统计可随访的病例36例,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32.2岁,病程1-30年,平均3.6年。
临床症状:鼻塞、鼻出血、头痛[1]、鼻内异物感、嗅觉障碍、鼻涕反流、咳嗽。
依据鼻轴位加冠状位ct扫描而将鼻中隔偏曲部位查看清楚。
患者均按术前常规要求与检查,且排除其他对鼻中隔偏曲产生症状有干扰的病例。
1.2 手术原则鼻内镜下剥离鼻中隔双侧黏骨膜,暴露偏曲部位,先整体观察,再重整骨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软骨及骨质的去除。
1.3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0°鼻内镜下采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液浸棉片表面麻醉及1%利多卡因液黏骨膜下浸润麻醉。
鼻中隔双侧多点注射及嵴/棘突周围浸润,进针时针尖斜面向中隔侧,注入少许药物形成黏骨膜下丘包后,此时针尖轻微上下晃动,均有利于麻醉药物在黏骨膜下扩散及剥离。
采用四方软骨前缘皮肤切口,锐性切开四方软骨前缘,分别在鼻中隔双侧黏骨膜下分离后,用中隔固定鼻镜撑开,充分显露偏曲部分。
对偏曲的软骨可做条形切除,对骨性偏曲部分先用下鼻甲剪在筛骨垂直板最高处与鼻梁平行由前向后剪断,再用鼻中隔咬骨钳分次咬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5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矫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endoscopic nasal sept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52 cases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June 2010 to Novem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26cases)treated by endoscopic nasal sept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26cases)treated by conventional corrective surgery. The clinical efficacy,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88.4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5.38% )(P<0.05);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had no complication and 2 cases of nasal adhesion were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endoscopic nasal septal reconstruction have good efficacy and fewer complication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Endoscopic nasal;Nasal septum deviation;Septal reconstruction;Clinical efficacy鼻中隔偏曲作為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头痛、头胀、耳鸣、鼻塞、鼻涕等症状[1]。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例。
对照组应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4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5576,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493,P<0.05)。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诸多优势,临床价值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并发症临床实证研究资料显示,诱发鼻中隔偏曲现象的常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发育异常,其二为外部创伤,其三为异物压迫[1]。
临床表现为鼻中隔偏离中线,导致患者出现鼻塞、鼻涕、头痛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鼻部出血的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中,多推荐通过手术方案对本病进行治疗,传统手术方案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为主,本手术方案属于有创性手术,需要以损伤鼻中隔为代价,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的影响[2-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
为进一步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本文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抽取笔者所在医院五官科所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常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鼻内镜以及鼻窦CT冠状位扫描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5-07-21T18:12:10.8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楚士凤[导读]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鼻中隔偏曲不仅会引起通气功能障碍。
楚士凤(沈丘县中医院耳鼻喉科河南周口 466300)【摘要】目的:探究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9例。
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在术后半年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8%,对照组62.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3例发生鼻中隔穿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鼻内镜;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41-02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鼻中隔偏曲不仅会引起通气功能障碍,也会因为该病存在同侧或者对侧鼻甲、钩突和半月裂等异常从而引起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会引起头痛、头晕、鼻塞及鼻出血等症状[1]。
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临床主要以粘膜下的切除术为主,该方法属于创伤性手术,术后较易复发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影响[2]。
随着内镜在临床运用的展开,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也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
笔者为探究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临床疗效对我院2007年~2013年13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望为后续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9例。
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方法及临床诊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我科就诊的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与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各20例,主要观察与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简便,矫正后的鼻中隔符合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对患者创伤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内镜;???????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鼻中隔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引起鼻腔、鼻窦生理功能障碍并发一系列病理症状与体征成为鼻中隔偏曲[1,2]。
好发人群为有鼻外伤史[3]。
鼻中隔偏曲不仅仅能引发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同时,还能诱发鼻窦炎,出现头晕、头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
矫正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4,5]。
因此,积极探索其优秀手术治疗方法是耳鼻喉科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
我科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术治疗20例患者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18-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1.4)岁,40例患者均经相关理化器械检查确诊为鼻中隔“C”型偏曲11例,“S”型偏曲15例,复杂型偏曲14例。
4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鼻塞、头晕或头痛、反复鼻出血等,病程长短不一。
鼻窦内镜下高位重度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体会关键词鼻内窥镜技术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存在高位中隔偏曲、鼻中隔后端偏曲及鼻中隔矫正术后不理想的患者100例,部分合并鼻窦炎、鼻息肉。
20例曾在额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但高位和(或)后段的偏曲并未被矫正,术后仍反复出现发作性的鼻窦炎症状,并有15例发生鼻腔粘连,23例为高血压并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患者,术前曾反复出现大量鼻出血,每次出血时因偏曲部位过高、太靠后,填塞止血都相当困难。
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未能获得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行术前检查,排除心肺肝肾等疾患,有条件者术前行鼻腔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在内科医师指导下积极行降压治疗,待血压稳定后再行手术。
手术器械:0°鼻内镜和直头筛骨咬骨钳(奥林帕斯),鼻中隔自动撑开器、吸引器,传统矫正术所用剥离子和咬骨钳,在监视系统下进行手术。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垫肩、头略偏向术者。
麻醉同一般鼻中隔矫正术。
两侧鼻中隔黏膜表面麻醉(1%地卡因40ml,0.1%肾上腺素4ml),切口周围浸润麻醉(1%利多卡因5ml加0.1%肾上腺素3~4滴),在内镜下仔细检查,窥清偏曲的部位、形态和范围,采用Killian术式或“转门式”术式,常规切口,充分保障在软骨膜和骨膜下分离黏骨膜瓣:向上分至鼻中隔上缘,向后、向下分至偏曲部位后、下方,分离过程中也可边分离边用软骨钳和骨钳分次切除偏曲骨,直至偏曲完全矫正。
特别强调的是:在切除鼻中隔顶部的偏曲骨时,应在清晰的照明下充分分离黏骨膜瓣后分次、少量地以软骨和骨钳咬除。
若因黏膜袋顶部过窄、软骨钳和骨钳放不进去,可用小号内镜直咬骨钳咬除,切忌盲目、强行地置入软骨钳和骨钳夹持偏曲骨用力向下扭拉,以免造成鼻腔顶部的黏膜撕裂和鼻梁塌陷。
手术全程均在0°、30°内镜下完成。
术毕鼻腔不完全填塞,双侧鼻腔膨胀海绵填塞,减少术后黏膜切口的渗血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及通气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1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综合治療,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
分析患者治疗情况,并进行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评估及鼻反射检查。
结果术后效果3个月复查时,显效患者169例,占93.9%;好转患者11例,占6.1%,无效患者0例。
180例患者术前NOSE平均评分为(13.67±7.98)分;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评分为(7.45±5.38)分,术后患者的NOSE 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
术后3个月患者鼻气道总阻力(R总)较术前明显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总容积(NV总)较术前明显变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最小截面积(MCA)较术前明显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有明显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内镜综合治疗;通气功能人鼻腔通气功能的正常对人体自身健康至关重要,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一般是由于外伤、鼻软骨发育异常、遗传、鼻甲肥大或者肿瘤压迫所致[1],患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常会有一侧或者双侧鼻堵的症状出现,严重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同时患者出现头痛、鼻出血和睡眠不良等情况[2],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影响较大。
目前针对鼻中隔偏曲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其中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内镜下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比较常用[3]。
本文通过对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综合治疗,观察鼻内镜治疗的疗效以及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0月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80例接受鼻内镜综合治疗,其中男137例,女43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7.0±5.3)岁。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引言鼻中隔是连接两个鼻腔的具有软骨和黏膜的隔板。
过度生长或不恰当的骨骼发育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鼻腔问题,例如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和睡眠障碍。
传统上,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需要开鼻子,可能伴随着术后恢复期的疼痛和额外的并发症。
然而,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本文将介绍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鼻内镜下手术是通过鼻腔进行的微创手术。
该技术使用一个细小的摄像头将手术区域放大并呈现在监视器上。
医生使用小型手术工具进行手术,切除或重塑鼻中隔软骨和黏膜。
该技术通过小孔进行操作,在术后恢复期较短,可以在病人出院时完成手术,病人可以立即回到家中。
传统手术传统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通常使用外科手术方法。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过一个切口从鼻子外部切开,切除或重塑鼻中隔。
这种手术需要更长的术后恢复期,并可能导致出血、肿胀和疼痛等并发症。
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和多次随访,以确保手术效果。
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下面是这两种技术的主要比较。
优点鼻内镜下手术•微创手术,因此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期较短。
•睡眠呼吸障碍和鼻塞等鼻腔问题的疗效很好。
•可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疤痕等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手术•可以进行更广泛和彻底的鼻中隔手术。
•此手术中使用的更大的手术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纠正鼻中隔偏曲。
•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鼻中隔病变。
缺点鼻内镜下手术•可能难以观察鼻中隔的一些区域。
•需要更多的手术经验和技能。
传统手术•需要更长的恢复期。
•由于切口更大,可能会导致更明显的切口疤痕。
•由于较大的操作视野,可能会导致术后失血量较大。
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选择中,需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技能。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鼻内镜下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