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 格式:pdf
- 大小:381.30 KB
- 文档页数:5
术前及术后诊断:患者,男性,35岁,因长期鼻塞、流脓性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来院就诊。
经过术前鼻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凸起,导致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并可能引发鼻窦炎、头痛、鼻出血等症状。
患者长期受此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手术方式:本次手术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经鼻腔入路,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去除鼻中隔弯曲的部分骨质和软骨,使鼻中隔恢复正常形态。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麻醉方式:本次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确保麻醉和手术过程的安全。
手术经过:在全身麻醉后,医生开始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首先,通过鼻腔插入鼻内镜,以确认鼻腔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然后,在鼻内镜的引导下,使用特制的剥离子和刮匙去除鼻中隔弯曲部分的骨质和软骨。
在去除多余组织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和冲洗。
最后,将切下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2天的住院观察。
术后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和洗脸,避免触碰鼻部;2)术后需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3)术后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如有少量出血或流涕属正常现象,如有大量出血或发热需及时就医;5)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6)定期复查。
在出院后,患者应继续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使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2)如有鼻腔干燥、结痂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3)如有患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应及时就医;4)建议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总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
通过该手术,患者可以恢复鼻腔的正常功能,减轻鼻塞、流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明显减轻对鼻中隔的损伤,防止鼻中隔穿孔,最大限度保留其生理功能,并为同期实施内镜下鼻窦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我科自2005年9月~2010年12月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2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48例患者中,男149例,女99例;年龄18-56岁;同期施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67例。
全部施行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1.2手术方法切口:一般多作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弧形切口。
后部偏曲可于偏曲前方作L形切口,切口最好位于筛骨垂直板前方。
高位偏曲,单纯嵴突可于偏曲前方作略向后下倾斜的前后弧形切口。
向右侧较局限的偏曲可作偏曲部前方的右侧切口。
如同时施行鼻窦手术,切口尽量避开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的同侧鼻中隔黏膜。
鼻中隔软骨的处理:充分剥离切口侧黏-软骨膜,对侧不予剥离。
“(”、“)”、“S”、“Z”形偏曲可作条形切除,使保留软骨呈“田”形[1]。
单纯嵴或棘突可作偏曲软骨切除,切除时用钩突镰状刀切开软骨全层2/3,再用鼻中隔黏膜刀切开全层。
高位偏曲可作一个或多个扇形切除,重点矫正窦口鼻道复合体相对处的偏曲,下方保留柱状软骨条。
矫正偏曲的骨性部分:先用鼻中隔剥离器离断软骨与骨质交界处,剥离偏曲对侧黏-骨膜,以确保一侧黏-骨膜完整,再剥离偏曲侧。
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上、下缘剪断骨质,再用直筛窦咬切钳扭转,咬除偏曲骨质。
尖锐棘突可先剥离基底部,折或剪断、咬除基底部,最后剥离尖端。
筛骨垂直板、梨骨、腭骨鼻嵴交界处常偏曲明显,彼此错位连接,黏-骨膜较薄且粘连紧密,剥离时更应细致。
上颌骨鼻嵴自后向前剥离较为容易,充分剥离到鼻底后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下方剪断后取出。
如上颌骨鼻嵴偏曲部过宽,可用中鼻甲剪剪除两侧突出部分,再剪除中央骨质;或用筛骨咬骨钳咬除。
尽量少用燕尾凿凿除,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术后头痛,还可避免损伤鼻底腭大动脉出血。
如果书中切除大块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可用直血管钳将其自凹面向凸面反折,多能使之变直而不完全折断,边缘修整齐后回置入黏膜瓣内。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例临床研究作者:徐贻谋廖宛玲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11期徐贻谋廖宛玲福建省福鼎市医院福建省福鼎市 355200【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 例使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手术的疗效;结果:120 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向一侧或者两侧弯曲而引起的鼻腔、鼻窦生理障碍,往往引起患者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症状,在耳鼻喉科比较常见,患者往往有鼻外伤史。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中,一般利用额反光镜进行照明,其照明度太低,加之一些患者的患病部位比较深,医生往往需要靠摸索操作,往往造成患者的鼻粘膜撕裂、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好。
我科室于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 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120 例,其中男80 例,女40 例,年龄21~62 岁,平均年龄35 岁。
其中有20 例为单纯软骨组C 形偏曲,37 例为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11 例为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向一侧偏曲,28 例为嵴状突,24 例为棘突。
患者中有65 例出现鼻塞症状,39 例合并头痛症状,18 例出现间断性鼻出血,27 例合并鼻窦炎,6 例出现嗅觉障碍。
1.2 手术方法手术中患者采用仰卧的位,头部偏向术者,垫肩。
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用含1% 的丁卡因和0.1% 肾上腺素棉片填塞双鼻腔进行粘膜表面的麻醉,然后使用1% 的利多卡因10ml 在左侧鼻中隔粘膜和皮肤的交界处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中采用直径为4mm,视角为0°和30°的硬性鼻内镜。
手术切口以既有利于操作和暴露,又要尽量减小损伤为原则。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例。
对照组应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4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5576,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493,P<0.05)。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诸多优势,临床价值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并发症临床实证研究资料显示,诱发鼻中隔偏曲现象的常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发育异常,其二为外部创伤,其三为异物压迫[1]。
临床表现为鼻中隔偏离中线,导致患者出现鼻塞、鼻涕、头痛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鼻部出血的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中,多推荐通过手术方案对本病进行治疗,传统手术方案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为主,本手术方案属于有创性手术,需要以损伤鼻中隔为代价,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的影响[2-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
为进一步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本文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抽取笔者所在医院五官科所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常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鼻内镜以及鼻窦CT冠状位扫描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病。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手段为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1]。
常由鼻部遭受外伤、生长发育过程中鼻中隔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鼻腔鼻窦巨大鼻息肉压迫等引起鼻中隔偏曲。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矫正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性弯曲,使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30例不同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0例分析张晓根(元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云南元江653300)关键词:鼻内窥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图分类号:R7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141(2012)06-0595-02收稿日期:2012-04-17修订日期:2012-07-04作者简介:张晓根(1956~)男,云南省玉溪市人,主治医师,中专学历,长期从事基层耳鼻喉科工作。
云南医药2012年第33卷第6期实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院30例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为18~55岁。
头痛、鼻塞14例。
反复鼻出血10例,体检后要求手术4例,合并巨大鼻息肉2例。
偏曲部位:高位偏曲5例,嵴突20例,后部偏曲5例。
手术方法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
患者仰卧,常规消毒铺巾,用1%丁卡因15ml+1‰肾上腺素2ml浸润棉片作双侧鼻腔粘膜表面麻醉三次。
用1%利多卡因5ml加1‰少许肾上腺素在粘膜下浸润麻醉。
于鼻中隔左侧皮肤和粘膜交界处做“L”形切口[2],切透粘骨膜至软骨,用剥离子钝性向内向上分离粘膜,上至鼻顶下至鼻底。
分离至偏曲之骨质后端。
在软骨与骨质交界处钝性分离至对侧粘骨膜下,分离出偏曲骨质。
取鼻甲剪上下间断筛骨垂直板,并取出偏曲的骨质。
取小圆刀片行左侧近鼻底部软骨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至对侧粘膜至鼻底部,充分游离鼻中隔前段软骨。
黎骨偏曲者给予骨凿凿处,鼻中隔软骨前C型偏曲者,给予井字划痕切透软骨,减轻张力。
手术记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双侧筛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男性,年龄35岁,因长期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就诊。
术前诊断为鼻中隔偏曲,并经鼻内镜检查和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术后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手术方式:
本次手术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双侧筛。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鼻内镜对鼻中隔进行矫正,使鼻腔结构恢复正常。
麻醉方式:
本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后,心肺功能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均得到有效监测,确保了手术安全。
手术经过:
1.在患者仰卧位姿势下,给予全身麻醉药物静脉注射。
2.常规消毒铺巾,用鼻内镜和电动切割器对鼻中隔进行矫正。
3.术中发现鼻中隔偏曲严重,左侧鼻腔有明显狭窄,为改善鼻腔通气,决定行双侧筛
窦开放术。
4.用电动切割器将筛窦内的黏膜切除,开放筛窦,使鼻腔结构恢复正常。
5.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术后24小时内禁止洗热水澡,避免剧烈运动。
3.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和镇痛药,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4.术后需定期进行复查,观察鼻腔恢复情况。
5.手术后1周内禁止抠鼻、挖鼻孔等不良习惯,防止鼻腔黏膜受损。
6.术后1个月内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免对鼻腔恢复造成影响。
7.患者需要保持乐观情绪,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身体康复。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9例。
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在术后半年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8%,对照组62.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3例发生鼻中隔穿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鼻内镜;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41-02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鼻中隔偏曲不仅会引起通气功能障碍,也会因为该病存在同侧或者对侧鼻甲、钩突和半月裂等异常从而引起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会引起头痛、头晕、鼻塞及鼻出血等症状[1]。
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临床主要以粘膜下的切除术为主,该方法属于创伤性手术,术后较易复发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影响[2]。
随着内镜在临床运用的展开,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也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
笔者为探究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临床疗效对我院2007年~2013年13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望为后续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9例。
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及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等检查确认为鼻中隔偏曲,此次试验征得患者同意,双方签订同意协议。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范围18~61岁,病程1~15年;其中鼻中隔改为C型偏曲39例,S型偏曲21例,复杂性偏曲9例;23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症状,30例出现鼻塞及鼻出血,16例出现鼻塞。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引言鼻中隔是连接两个鼻腔的具有软骨和黏膜的隔板。
过度生长或不恰当的骨骼发育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鼻腔问题,例如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和睡眠障碍。
传统上,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需要开鼻子,可能伴随着术后恢复期的疼痛和额外的并发症。
然而,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本文将介绍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鼻内镜下手术是通过鼻腔进行的微创手术。
该技术使用一个细小的摄像头将手术区域放大并呈现在监视器上。
医生使用小型手术工具进行手术,切除或重塑鼻中隔软骨和黏膜。
该技术通过小孔进行操作,在术后恢复期较短,可以在病人出院时完成手术,病人可以立即回到家中。
传统手术传统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通常使用外科手术方法。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过一个切口从鼻子外部切开,切除或重塑鼻中隔。
这种手术需要更长的术后恢复期,并可能导致出血、肿胀和疼痛等并发症。
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和多次随访,以确保手术效果。
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下面是这两种技术的主要比较。
优点鼻内镜下手术•微创手术,因此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期较短。
•睡眠呼吸障碍和鼻塞等鼻腔问题的疗效很好。
•可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疤痕等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手术•可以进行更广泛和彻底的鼻中隔手术。
•此手术中使用的更大的手术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纠正鼻中隔偏曲。
•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鼻中隔病变。
缺点鼻内镜下手术•可能难以观察鼻中隔的一些区域。
•需要更多的手术经验和技能。
传统手术•需要更长的恢复期。
•由于切口更大,可能会导致更明显的切口疤痕。
•由于较大的操作视野,可能会导致术后失血量较大。
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选择中,需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技能。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鼻内镜下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配合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矫正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得出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密切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
鼻内镜手术中最常出现,最麻烦的问题是手术中出血过多,导致术中视野不清,而并发症常常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故术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吸引瓶中出血量,如出现心慌、气短、出冷汗、脉搏快、血压下降现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暂停手术操作,遵医嘱用药,协助麻醉师采取相应的措施。
也可采取术中控制性低血压,以减少术中出血。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内镜手术配合鼻中隔偏曲在耳鼻咽喉科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以及眩晕、耳鸣等多种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矫正。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矫正术141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141例,男101例,女40例,年龄16~78岁,平均42.98岁。
采用局部麻醉132例,基础麻醉9例。
单纯鼻中隔偏曲117例,合并鼻息肉﹑鼻窦炎等其他病变者24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直径4mm,0°硬性鼻内镜,鼻科吸引器头及18号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头。
手术步骤基本同传统式﹙Killian式﹚,在鼻内镜直视下,用鼻中隔剥离子将切口处黏骨膜分离开后,用改制后的吸引器头伸入鼻中隔软骨与黏骨膜之间,在鼻内镜引导下边吸血液边向后方分离黏骨膜,直至越过偏曲的鼻中隔软骨或筛骨正中板。
一侧剥离后,同法剥离对侧黏骨膜。
2 手术配合2.1 术前准备2.1.1 术前访视手术室护士术前1d到病房探视患者,了解病情,认真讲解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及痛苦少等优点,介绍麻醉方法和配合要点,使患者解除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手术。
2.1.2 器械及物品的准备鼻窦内镜系统1套﹙包括监视器、摄像机、冷光源、微型手术控制切吸器﹑0°内镜等﹚,配套手术器械有镰状刀﹑微型剪刀﹑枪式镊及直弯吸引管等。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3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科2008年2月-2011年3月16例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观察组)及20例行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方便,术后不破坏鼻中隔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内镜;疗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36-01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鼻中隔偏曲不仅仅能引发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同时,还能诱发鼻窦炎,出现头晕、头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
矫正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
因此,积极探索其优秀手术治疗方法是耳鼻喉科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
我科于2008年2月也学习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6岁,36例患者均经相关理化器械检查确诊为鼻中隔“c”型偏曲9例,“s”型偏曲11例,复杂型偏曲16例。
3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鼻塞、头晕或头痛、反复鼻出血等,病程长短不一。
1.2 分组、人选及剔除标准:361例患者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不考虑性别、年龄、病程的长短等方面的因素。
人选标准:①18岁以上;②理化检查存在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并且临床症状持续3个月;③经过4周正规药物治疗症状不缓解。
剔除标准:伴急性鼻息肉感染、急性鼻腔、鼻窦感染、鼻出血及女性月经来潮的患者。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00例阮庆平;吴清勇【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asal endoscopic and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nasal septum deviation correction metho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09 July to 2012 September in our department using the endoscopic nasal septum surgery in 100 cases. Results 10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6 months, the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are one-time correction,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efifciency 100%. Conclusion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endoscopic nasal septum deviation effect is satisfactory, practical strong, is a kind of feasible operation method.%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00例。
结果100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矫正,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率100%。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满意,实用性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23【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鼻中隔偏曲;治疗结果;实用性强【作者】阮庆平;吴清勇【作者单位】莆田市涵江医院,福建莆田351111;莆田市涵江医院,福建莆田351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3+11.1 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鼻中隔偏曲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19~54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作者:游学俊, 高起学, 崔永华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430030
刊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年,卷(期):2009,23(11)
被引用次数:14次
1.COTTLE M H Modified nasal septum operations 1950
2.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学 1978
3.游学俊;高起学;刘争鼻内窥镜在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09)
4.王荣光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期刊论文]-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06)
5.RAYNOR E M Powered endoscopic septoplasty for septal deviation and isolated spurs[外文期刊]
2005(6)
6.SCHULTZ-COULON H J Comments on septoplasty 2006
7.GETZ A E;HWANG O H Endoscopic septoplasty[外文期刊] 2008(1)
8.SCHULTZ-COULON H J Three-layer repair of nasoseptal defects 2005
9.HELLMICH S The problem of cartilage bending in nose surgery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aspects) 1973
10.华小阳;高起学;崔永华胶片固定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06)
1.李咸龙.温湘玲鼻中隔偏曲治疗的沿革和现状[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
2.陈恩凤.董庆汉.陈尧.徐丽芬.刘瑞清.姜华鼻中隔偏曲矫正200例[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9)
3.梁建平.李东云.袁弘.陆秋天.刘蓓.李穗.LIANG Jian-ping.LI Dong-yun.YUAN Hong.LU Qiu-tian.LIU Bei.LI Sui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手术[期刊论文]-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
4.马敬.何军玲.周柳青鼻中隔骨及软骨拼接缝合支架重建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8)
5.李琪.魏运军.张学渊鼻中隔偏曲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
6.张炳辉.史余明.阚轩.刘鸣黏膜缝合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7)
7.丁立才.刘玉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5例报告[期刊论文]-北京医学2008,30(5)
8.刘咏虹鼻中隔偏曲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的选择[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0)
9.苗旭涛.彭本刚.王欣.李文军.全世明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及鼻骨骨折同期矫正手术的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4)
10.倪玉苏.赵霞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期刊论文]-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2)
1.王秋丰.乔小良.刘金荣鼻中隔矫正术225例切口选择及处理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8)
2.戴勇传.顾苗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40例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4)
3.王秋丰.乔小良.刘金荣改良切口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 2011(z2)
4.阮奕劲.曾薇.朱怀文.薛远琼.石雄州.刘芊医用胶在内镜下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15)
5.邝少盛.陈迪.麦其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3(19)
6.勾庆芬.王建刚.张一鸣.王玉荣.付冰川开放式手术矫治歪鼻畸形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11)
7.赵鹏鼻中隔成形术在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脱位患者治疗中的手术时机选择[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5)
8.王秋丰.乔小良.刘金荣鼻中隔矫正术传统切口与改良切口的研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 2011(z3)
9.罗小巍关于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研究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医学研究 2011(20)
10.黄文坚.尤雅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5例[期刊论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4)
11.包亚军.周雯娟.武颖异.耿丽丽鼻内镜下鼻-鼻中隔整形术治疗歪鼻畸形[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3(18)
12.李娟.王朝山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11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2(2)
13.刘收厚.汤晨.王一兵微创鼻中隔矫正导尿管负压吸引不填塞鼻腔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1(4)
14.曾高.马海欢.薛志强.胡晓根鼻中隔偏曲歪鼻畸形的矫正[期刊论文]-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ebyhkzz200911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