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脑组织病理改变如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一、背景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脑部发育受损引起的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
在我国,脑瘫患儿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脑瘫患儿的情况,提高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水平,本报告对某地区脑瘫患儿进行了总结分析。
二、资料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某地区脑瘫康复中心,收集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类型、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效果等。
三、分析结果1. 患儿年龄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脑瘫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0-6岁,其中0-1岁年龄段占比最高,约为35.6%。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瘫患儿数量逐渐减少。
2. 患儿性别分布在性别方面,男性患儿数量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1。
3. 患儿诊断类型根据诊断标准,脑瘫患儿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等。
在本地区,痉挛型患儿占比最高,约为48.2%,其次是手足徐动型,占比约为28.9%。
4. 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在本地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应用最为广泛,分别占比约为60%和45%。
5. 治疗效果通过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发现经过康复训练后,大部分患儿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其中,痉挛型患儿治疗效果最佳,其次是手足徐动型。
四、结论1. 脑瘫患儿主要集中在0-6岁年龄段,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
2. 痉挛型脑瘫患儿占比最高,其次是手足徐动型。
3. 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
4. 经过康复训练,大部分脑瘫患儿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得到了改善。
五、建议1. 加强对脑瘫患儿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早期干预率。
2. 提高脑瘫康复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康复训练质量。
3. 加大对脑瘫康复事业的投入,完善康复设施和设备。
4.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脑瘫的认识和关爱程度。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脑瘫的预后
脑瘫预后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早期发现与尽早进行合理的综合康复措施。
尽管脑瘫儿童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是不可能再修复的,但年龄小的婴儿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如能在尽早的时候给予理想的康复手段,抑制不应存在的异常姿势反射,诱导出应有的生理反射,这对建立正常的运动功能,促使残存的组织、器官发挥代偿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应该在婴儿期就开始持之以恒的系统康复训练,并给予多方面的刺激(包括声音、语言等),以此争取在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的同时,智力也能相应的提高。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防止重症患儿由于长期不活动或卧床等造成的肌肉萎缩、关节强直与骨骼畸形等。
如果推动早期康复机会,已经发生了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或畸形者,也应及早由骨科实施手术矫治,并在矫治后必须配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康复手段,以达到改善运动功能的目的。
很多脑瘫儿童经过医疗、教育、社区康复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措施,能达到生活自理、参加学习,成人后能走向社会从事简单劳动,做到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成员之一。
我们真诚希望,脑瘫儿童的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的志士仁人们能相互理解、协调合作,不失信心地做好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工作。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在儿童期出现的持久性、不完全性的运动和姿势障碍。
脑瘫的病因复杂,其中一种常见的病因是大脑发育异常。
脑瘫患儿在早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异常反射,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
1. 异常反射之对称痉挛反射对称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刺激一侧的肌肉时,两侧肌肉均表现出痉挛。
这种反射异常通常表现为肩关节的屈曲、手臂的屈曲和内旋,以及膝关节和脚踝的屈曲。
2. 异常反射之强直性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肌肉呈现出持久的强直性痉挛状态。
这种反射异常常见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曲,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直。
3. 异常反射之抓握反射抓握反射是指患儿在手掌被刺激时自动握紧手指的反射。
在正常发育的婴儿中,抓握反射出生后逐渐减弱,并在6个月左右完全消失。
但在脑瘫患儿中,抓握反射持续存在,且强度较大。
4. 异常反射之跖反射跖反射是指患儿在足跟被刺激时产生的反射,表现为足趾的下弯。
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跖反射,并在1岁左右逐渐消失。
而在脑瘫患儿中,跖反射可以持续存在,并伴有踝关节的背伸。
5. 异常反射之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脑瘫患儿还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现象。
病理反射是指一些在正常人体中不存在的反射,如掌跖反射、滑膜反射等。
知觉缺失则是指患儿对于触觉、疼痛、温度等感觉的异常反应或缺乏反应。
这些异常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
结论脑瘫患儿在早期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射异常,包括对称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抓握反射、跖反射以及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
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早发现和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婴幼儿的早期发育和反射异常的观察和评估,对于脑瘫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脑瘫患儿早期反射异常表现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主要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受损引起。
这种疾病常常会对患儿的肌肉控制能力、协调性和姿势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这包括肌肉强度、张力和协调能力方面的问题。
具体来说,脑瘫患儿常出现肌肉紧张和僵硬,导致日常动作和活动的困难。
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或无力,使得他们很难维持稳定的姿势或进行正常的动作。
此外,脑瘫患儿的运动协调性也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困难的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协调和动作的协调。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澡和上厕所等。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提供适当的照护和支持至关重要,以帮助患儿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接下来的章节将继续探讨脑瘫患儿的其他特征和相关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介绍了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脑瘫患儿的定义、发病原因和发育的主要特征。
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并思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展望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脑瘫患儿的定义,包括对脑瘫患儿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方面的描述。
接着,将介绍脑瘫患儿的发病原因,包括胎儿期、出生过程和婴幼儿时期的各种因素对脑瘫发生的影响。
最后,将重点讨论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能力、智力发育、运动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强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探讨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如如何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等问题。
还可以提出对于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的思考,包括社会对脑瘫患儿的关注和支持等。
小儿脑瘫鉴别与诊断个别小儿运动发育如坐或走等暂时未达同龄正常水平,但这种落后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后可达到正常水平。
除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外,无其他异常表现,肌张力正常,无病理反射,易与脑性瘫痪鉴别。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
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
脑瘫患儿脑组织病理改变如何
由于脑瘫是一个综合征,可以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病理改变与病因有关。
各种先天原因所致的脑发育障碍常可见脑弥漫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大,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
由于病程长短不同,病理改变也不一样。
早产儿缺血低氧性脑病时可引起室管膜下出血,脑室白质软化,进而液化形成多个小软化灶,吸收后呈小孔状,软化区扩大可形成空洞,称为脑穿通畸形(或孔脑症)。
足月儿缺血低氧性脑病可引起栓塞样改变,脑坏死多见于皮质深层或白质内,逐渐形成瘢痕性脑回,也可软化形成囊性变。
脑瘫的病理改变还可见到髓鞘发育不良,内囊部位的神经纤维组织常受累,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基底节病变是手足徐动型脑瘫的病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