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流脑和乙脑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7
第十四章共同点是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论述1.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变(P310)答: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上核最为严重,小脑皮质,丘脑和桥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肉眼: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窄而浅。
切面脑组织充血水肿,严重者脑实质有散在点状出血,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软化灶,境界清楚,弥散分布或聚集成群。
镜下:①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小灶性出血。
浸润的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核浆细胞为主。
炎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或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淋巴细胞套。
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核偏位等。
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核溶解。
可见卫星现象和嗜神经细胞现象。
③软化灶形成: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
④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
2.试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理变化及分期(P308)答:①上呼吸道感染期:病变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②败血症期:大部分病人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③脑膜炎症期:特征性病变为脑脊髓膜的代脓性炎症肉眼: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临近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在结合杆菌数量多,毒力强,集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出现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第十五章简答题:1肠伤寒与肠结核均有溃疡形成,两者病变有何不同?.①肠伤寒:肠伤寒时,坏死肠黏膜脱落后形成溃疡。
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
在集合淋巴小结发生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溃疡一般深及黏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伸直穿孔②肠结核时的溃疡:结核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形成结核结节,以后结节逐渐融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
流脑乙脑教案————————————————————————————————作者:————————————————————————————————日期:病理学教研室教案授课时间:2006.6.19课程名称病理学年级04本专业、层次临床5、6合班授课教师唐学清职称副教授课型(大、小) 大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病理学第六版主编李玉林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认识和掌握流脑、乙脑的病因和病机,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要求:掌握流脑、乙脑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流脑、乙脑的结局与并发症了解流脑、乙脑的病因及病机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1、流脑的病因和病机,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25分钟2、乙脑的病因和病机,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35分钟3、小结5分钟方法:1、课堂讲解中应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图文并茂方式讲解,适当使用板书2、幻灯片或多媒体内尽量结合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3、讲解中适当提问、举例、结合临床,以启发思维、加深印象和理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4、讲授结束时,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小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流脑、乙脑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难点:流脑和乙脑的区别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一、概述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脑膜炎双球菌。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
发病机制:脑膜炎双球菌(G-)→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或成为带菌者入血繁殖→败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2%-3%)三、病理变化⒈部位:广泛,以额、顶叶重,主要累积蛛网膜和软脑膜⒉病变蛛网膜下腔→积脓↓(严重者)脉管炎、血栓形成●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覆盖脑沟脑回,致脑沟脑回结构模糊不清●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脓性渗出物(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少量MΦ、LC)四、临床病理联系⒈颅内压升高:有头痛,喷射状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表现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Kernig征阳性⒊颅神经麻痹:Ⅲ、Ⅳ、Ⅴ、Ⅵ、Ⅶ对颅神经麻痹⒋脑脊液变化:压力↑,混浊,细胞数↑(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蛋白↑,糖及氯化物↓,细菌(+)五、结局及并发症⒈治愈⒉慢性脑积水、颅神经受损、脉管炎→脑梗死⒊死亡:败血症、DIC、脑疝特殊类型: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败血症+++→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内毒素+++→DIC→双侧肾上腺严重出血(沃-弗综合征)脑膜炎+暴发性脑膜脑炎脑膜炎+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乙型脑炎病毒─→急性传染病一、病因和发病机理图片简图提问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提问图片图片简图概念强调病变性质和部位什么是化脓性炎?强调病变: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一般不累及脑实质。
病理学流脑乙脑医学病理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脑炎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病理学在两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
一、病理学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的应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为脑膜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脊髓的炎症性疾病。
其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炎症性细胞浸润。
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这些炎症细胞的积聚导致脑膜和脊髓的充血和肿胀,进而引起头痛、发热等症状。
其次,血管损伤。
炎症细胞的浸润导致炎症物质(如炎性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
这会导致血浆和白细胞的渗出,形成脑脊髓膜间隙的渗出性渗液。
这种渗液中富含病原体和毒素,增加了神经系统感染的程度。
此外,细胞坏死和脱落。
病理切片观察还可见病变组织中出现坏死的神经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
这些变化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亦可用于判断疾病的进展。
总的来说,病理学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病变组织的炎症程度、病原体的类型和部位等信息。
这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病理学在乙型脑炎中的应用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在乙型脑炎的病变组织中,经常可见受损的神经细胞,部分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
这是由于乙型脑炎病毒直接感染神经细胞,破坏了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能够参与炎症反应。
在乙型脑炎病变组织中,由于神经细胞的损伤,神经胶质细胞会发生反应性增生,并形成胶质瘢痕。
这种反应性增生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也可能导致病变区域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