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鼻脑细胞病理学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21
351病理学基础知识1.肝脂肪变: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最先出现脂肪变性。
有机磷----小叶周边区,因为周边带肝细胞对磷更为敏感。
2.患狂犬病----Negri小体。
风湿性心肌炎----Asehoff小体酒精性肝病--Mallory小体。
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Russell小体3.凝固性坏死:最常见,多见于心、肝、肾和脾等实质器官。
特点是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明显,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液化性坏死:细胞组织坏死后发生溶解液化,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消失,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
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
干酪样坏死:结核病,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4.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瘢痕修复。
5.胃溃疡一般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愈合期时溃疡面几乎为再生上皮所覆盖,黏膜皱襞更加向溃疡集中6.白色血栓常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
例如在急性风湿性内膜炎时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形成的血栓、静脉血栓中的起始部。
与血管壁紧密黏着不易脱落。
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7.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8.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一般是由于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但静脉阻塞也可引起梗死。
9.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的成分,包括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黏液。
亦可在母体血液涂片中找到羊水的成分。
10.梗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
测试结果试卷查看--临床病理学在2011-6-11 0:28:44的测验返回主页剩余时间:1:29:541. 单项选择题1. 慢性炎症组织中内浸润的细胞主要是()2. 急性胰腺炎易发生哪种坏死()3. 关于乳腺粉刺癌的描述,正确的是()4. 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5. 下列各类肿瘤中。
哪一项不属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6. 病毒性肝炎时最常见的肝细胞变性是()7. 槟榔肝的肝小叶内,肝细胞可有()8. 欲显示各种酶的组织切片,应选择的固定液是()9. 单纯癌好发生于下列哪个器官()10. 下列改变除哪一项外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各种变性疾病的特征11.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的因素是12. 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起始于()13. 精原细胞瘤的转移途径14.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是15. 确认早期宫颈癌闻可靠的依据是()16. 在常规HE染色中,细胞浆呈()17. 下列与肝细胞癌发生无关的因素是()18. 关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19. Burkitt淋巴瘤与下列哪种病毒有关()20. 下列关于乙型脑炎病理改变的描述错误的是()21. 风湿病常引起22. 下列哪一项不是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病理特点23. 马鞍鼻见于24. 皮肤疖肿属()25. 男性,63岁,直肠癌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标本为低分化腺癌,浸及肠管壁浅肌层,肠系膜淋巴结无转移,其分期为26. 良性高血压脑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27. 重度慢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28. 男性,35岁,因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呕血等行脾切除。
镜下组织学改变是29. 骨髓瘤最好发部位30. 急性肾小球肾炎()31. 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32. 下列结核病变的转归中哪种最好()33. 下列哪项不是嗜铬细胞瘤的特点34. 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35. 肺硅沉着的特征性病变是()36. 病毒性肝炎时最常见的肝细胞坏死是()37. 哪种肿瘤易发生腹腔和盆腔种植38. 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39. 缓冲溶液是指()40. 平滑肌瘤最常发生于()41. 膀胱常见的肿瘤是42. 与癌转移最为密切的事件是:43. 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44. 特发性心肌炎是45. 胸部手术时要注意防止()46. 下列哪种病变属于梗死()47. 关于急性胰腺炎病理改变的描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48. 急性重症肝炎死因主要为49. 当神经细胞受损时,首先发生改变的是50. 关于喉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51. 关于出血性梗死的病理学特征,以下哪项说法不正确()52. 骨巨细胞瘤是53. 对某病人肝脏进行了穿刺取样检查发现,肝小叶界板破坏、界板肝细胞呈点状坏死、崩解,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高旭广整理)名词解释1 、神经嵴:神经板在发育中 ,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2、神经嵴细胞:在胚胎第 4 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
3.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
4.鳃弓:在胚胎第 4 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 6 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
5.颈窦:第 2 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 2 、3 、4 腮沟和 3 、4 、5 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6.额鼻突:胚胎第 3 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7.上颌突:胚胎的第 4 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
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 4 周,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10.拉特克囊:约在胚胎第 3 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11 .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
12.鼻板:胚胎第 4 周,口咽膜破裂。
口腔与前肠相通。
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鼻板。
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13 .鼻凹或嗅窝:由于细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
14.侧鼻突:嗅窝两侧的 2 个突起称侧鼻突。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讲解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1神经板(neural plate):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2神经沟(neural groove):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3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隆起处称神经褶。
4神经嵴(neural crest):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5神经嵴细胞(neural cell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6外胚间叶/外间充质/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 ):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7鳃弓(branchial arch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8咽囊(Pharyngeal pouch ):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9颈窦(cervical sin us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痿、先天性耳前窦口凹(oral pit ) /原口( stomatodeum ):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