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高中数学中,数列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并且在初等数学、微积分等更高级的数学学科中也会涉及到数列的内容。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能够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常见数列的类型及性质;2.掌握数列的常用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3.能够解决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4.能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列的概念;2.常见数列的类型和性质;3.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4.数列的应用。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列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数列的基本特征和常用方法;2.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数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展示法:学生上台做数列的应用题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数列的概念1.引入数列的定义;2.讲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3.练习题。
第二节:常见数列的类型和性质1.引入常见数列类型和性质;2.讲解各种数列的定义和特点;3.练习题。
第三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1.引入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2.讲解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定义和特点;3.练习题。
第四节:数列的应用1.引入数列的应用;2.分组讨论数列的实际应用;3.展示法呈现数列的应用;4.总结讨论。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练习情况、分组讨论等)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2.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完成学习笔记并提交评估表。
六、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
1.本章是通过对一般数列的研究,转入对两类特殊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求和公式的研究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了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作为最基本的递推关系──等差数列,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的,然后由定义入手,探索发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通过的高斯算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算法。
与等差数列呈现方式类似,等比数列的定义是通过细胞分裂个数、计算机病毒感染、银行中的福利,以及我国古代关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问题的研究探索发现得出的,然后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探索发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接着通过实例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并用错位相减法探索发现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最后,通过“九连环”问题的阅读与思考以及“购房中的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进一步感受数列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2.人们对数列的研究有的源于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有的出自对数的喜爱。
教科书从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入手,指出数列实际就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随后,又从函数的角度,将数列看成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上的函数。
通过数列的列表、图象、通项公式的简单表示法,进一步体会数列是型,借助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
三、编写中考虑的几个问题1.体现“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实问题”的特点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科书通过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存款利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等)的分析,建立起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
通过探索和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教科书的这一编写特点,可由下面图示清楚表明:数列:三角形数、正方形数数列概念数列的三种表示回归到实际问题(希尔宾斯基三角形、斐波那契数列、银行存款等)等差数列:4个生活实例等差数列概念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基本数量关系的探究(出租车收费问题等)前100个自然数的高斯求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数量关系的探究及实际应用(校园网问题)等比数列:细胞分裂、古代“一尺之棰”问题、计算机病毒、银行复利的实例等比数列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基本数量关系的探究及实际应用(放射性物质衰变、程序框图等)诺贝尔奖金发放金额问题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基本数量关系探究及实际应用(商场计算机销售问题、九连环的智力游戏、购房中的数学等)教科书的这种内容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不仅仅是形式的演绎推导,数学是丰富多彩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另一方面,这种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数列知识点总结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a n 1 - a n =d a n 1=q(q 0)通项公式递推公式中项前 n 项和性质a na n = a 1 +( n-1 ) da n = a 1 q n 1 (q 0)a n = a n 1 +d, a n = a m +(n-m)da n = a n 1 qa n = a m q nma b推广: A= a n k a n k ( n,kG 2ab 。
推广:G= a n k a n k ( n,kA=+22 ;n>k>0 )。
任意两数 a 、c 不一定N+有等比中项, 除非有 ac > 0,则等比中N ;n>k>0 )项一定有两个n( a 1 + a n )S n =a 1 (1 q n )S n =1 q2S n =n a 1 +n(n 1)dS n =a 1 a n q21 q( 1)若 m n p q ,则 a m a n a p a q ; (1) 若m np q , 则(2)数列 a2n 1, a 2n, a2n 1 仍为等差数a m ·a n a p ·a q列,S n ,S 2 nS n , S 3 n S 2 n ⋯⋯ 仍为等差数( 2)S n ,S 2n S n ,S 3nS 2n ⋯⋯ 仍列,公差为 n 2d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q n(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 a , a d( 4)若 a n ,b n 是等差数列,且前 n 项和分别a m S2 m 1为 S n , T n ,则T 2 m 1b m( 5) a n为等差数列S n an 2bn( a , b 为常数,是关于 n 的常数项为 0 的二次函数) ( 6) d=a ma n(m n)m n(7)d>0 递增数列 d<0 递减数列 d=0 常数数列二、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1、通项公式法: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涉及前n项和 S n 求通项公式,利用a n 与 S n 的基本关系式来求。
高中数学必修5目录
高中数学必修5目录
第一章:函数(40课时)
1.1 函数概念与性质
1.2 初等函数及其图像
1.3 函数的运算
1.4 反函数及其应用
第二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8课时)2.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2 数列的通项公式
2.3 特殊数列
2.4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第三章:三角函数(32课时)
3.1 弧度制及其应用
3.2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3.3 常见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图像
3.4 三角函数的运算
3.5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
第四章:解析几何初步(26课时)
4.1 坐标系及其应用
4.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4.3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4.4 圆的方程及其性质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22课时)
5.1 概率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5.2 事件与概率的运算
5.3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5.4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5.5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5的全部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函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以及概率与统计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3课时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知识点一等比数列的定义1.数列m,m,m,…一定( )A.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B.是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C.是等差数列,但不一定是等比数列D.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答案 C解析当m=0时,数列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当m≠0时,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故选C.2.若正数a,b,c依次成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则当x>1 时,log a x,log b x,log c x( ) A.依次成等差数列B.依次成等比数列C.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差数列D.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比数列答案 C解析1log a x+1log c x=log x a+log x c=log x(ac)=log x b2=2log x b=2log b x,∴1log a x,1log b x,1log c x成等差数列.知识点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一批设备价值a万元,由于使用磨损,每年比上一年价值降低b%,则n年后这批设备的价值为( )A.na(1-b%) B.a(1-nb%)C.a(1-b%)n D.a[1-(b%)n]答案 C解析依题意可知第一年后的价值为a(1-b%),第二年后的价值为a(1-b%)2,依此类推形成首项为a(1-b%),公比为1-b%的等比数列,则可知n年后这批设备的价值为a(1-b %)n .故选C .4.在等比数列{a n }中,a n >0,且a 2=1-a 1,a 4=9-a 3,则a 4+a 5的值为( ) A .16 B .27 C .36 D .81 答案 B解析 由已知,得⎩⎪⎨⎪⎧a 1+a 2=1,a 3+a 4=9.∴q 2(a 1+a 2)=9,∴q 2=9.∵a n >0,∴q =3. ∴a 4+a 5=q (a 3+a 4)=3×9=27.知识点三 等比数列的证明5.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t >0,a n +1=3a n 2a n +1,n ∈N *,若t =35,求证1a n-1是等比数列并求出{a n }的通项公式.解 由题意知a n >0,1a n +1=2a n +13a n , 1a n +1=13a n +23, 1a n +1-1=131a n -1,1a 1-1=23, 所以数列1a n -1是首项为23,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1a n -1=2313n -1=23n ,a n =3n3n +2.知识点四 等比中项及应用6.已知一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依次为x ,2x +2,3x +3,那么-1312是此数列的第________项( )A .2B .4C .6D .8 答案 B解析 由x ,2x +2,3x +3成等比数列,可知(2x +2)2=x (3x +3),解得x =-1或-4,又当x =-1时,2x +2=0,这与等比数列的定义相矛盾.∴x =-4.∴该数列是首项为-4,公比为32的等比数列,其通项a n =-4×32n -1,由-4×32n -1=-1312,得n =4.7.若互不相等的实数a ,b ,c 成等差数列,a 是b ,c 的等比中项,且a +3b +c =10,则a 的值是( )A .1B .-1C .-3D .-4 答案 D解析 由题意,得⎩⎪⎨⎪⎧2b =a +c ,a 2=bc ,a +3b +c =10,解得a =-4,b =2,c =8.8.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a 4a 5a 6=27,则a 3与a 7的等比中项是________. 答案 ±3解析 由等比中项的定义知a 25=a 4a 6,∴a 35=27. ∴a 5=3,∴a 1q 4=3,∴a 3a 7=a 21q 8=32,因此a 3与a 7的等比中项是±3.易错点一 忽略对等比中项符号的讨论9.若1,x ,y ,z ,16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则y 的值为( ) A .4 B .-4 C .±4 D.2易错分析 对于本题的求解,若仅注意到y 是1与16的等比中项,会很快得出y 2=16,进一步得出y =±4,从而导致错解.答案 A解析 由于⎩⎪⎨⎪⎧x 2=1·y ,y 2=1×16⇒y =4,故选A .易错点二 忽略等比数列中公比可正可负10.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4项之积为116,第2项与第3项的和为2,则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为________.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设四个数分别为a q 3,a q,aq ,aq 3公比为q 2相当于规定了这个等比数列各项要么同正,要么同负而错算出公比为3±22.答案 3±22或-5±2 6解析 设这4个数为a ,aq ,aq 2,aq 3(其中aq ≠0),由题意得⎩⎪⎨⎪⎧a ·aq ·aq 2·aq 3=116,aq +aq 2=2,所以⎩⎪⎨⎪⎧a 2q 3=±14,a 2q +q 22=2.所以a 2q 3a 2q +q 22=±18, 整理得q 2-6q +1=0或q 2+10q +1=0, 解得q =3±22或q =-5±26.一、选择题1.若等比数列{a n }满足a n a n +1=16n,则公比为( ) A .2 B .4 C .8 D .16 答案 B解析 由a n a n +1=16n ,知a 1a 2=16,a 2a 3=162,后式除以前式得q 2=16,∴q =±4.∵a 1a 2=a 21q =16>0,∴q >0,∴q =4.2.在数列{a n }中,a 1=1,点(a n ,a n +1)在直线y =2x 上,则a 4的值为( ) A .7 B .8 C .9 D .16 答案 B解析 ∵点(a n ,a n +1)在直线y =2x 上,∴a n +1=2a n .∵a 1=1≠0,∴a n ≠0.∴{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 4=1×23=8.3.已知等比数列a 1,a 2,…a 8各项为正,且公比q ≠1,则( ) A .a 1+a 8=a 4+a 5 B .a 1+a 8<a 4+a 5 C .a 1+a 8>a 4+a 5D .a 1+a 8与a 4+a 5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a 1>0,q >0,a 1+a 8-a 4-a 5=a 1(1+q 7-q 3-q 4)=a 1[1-q 3-q 4(1-q 3)]=a 1[(1-q 3)(1-q 4)]>0.∴a 1+a 8>a 4+a 5.故选C .4.一个数分别加上20,50,100后得到的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 ) A .53 B .43 C .32 D .12 答案 A解析 设这个数为x ,则(50+x )2=(20+x )·(100+x ),解得x =25.∴这三个数分别为45,75,125,公比q 为7545=53.5.在如下表格中,每格填上一个数字后,使每一横行成等差数列,每一纵列成等比数列,则a +b +c 的值为( )A .1B .2C .3D .98答案 D解析 按题意要求,每一横行成等差数列,每一纵列成等比数列填表如图,故a =12,b =38,c =14,则a +b +c =98.故选D .二、填空题6.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成等比数列,则较小锐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 答案5-12解析 设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aq ,aq 2(q >1),则(aq 2)2=(aq )2+a 2,∴q 2=5+12.较小锐角记为θ,则sin θ=1q 2=5-12. 7.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有如下问题:“今有人持金出五关,前关二税一,次关三而税一,次关四而税一,次关五而税一,次关六而税一,并五关所税,适重一斤.问本持金几何”其意思为“今有人持金出五关,第1关收税金12,第2关收税金13,第3关收税金14,第4关收税金15,第5关收税金16,5关所收税金之和,恰好1斤重,设这个人原本持金为x ,按此规律通过第8关”,则第8关需收税金为________.答案172x 解析 第1关收税金:12x ;第2关收税金:13⎝ ⎛⎭⎪⎫1-12x =12×3x ;第3关收税金:14⎝ ⎛⎭⎪⎫1-12-16x =13×4x ;…,可得第8关收税金:18×9x ,即172x . 8.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a 2-a 1=1.当a 3取最小值时,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________.答案 2n -1解析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 (q >0), 由a 2-a 1=1,得a 1(q -1)=1,所以a 1=1q -1. a 3=a 1q 2=q 2q -1=1-1q 2+1q(q >0), 而-1q 2+1q =-⎝ ⎛⎭⎪⎫1q -122+14, ①当q =2时①式有最大值14,所以当q =2时a 3有最小值4. 此时a 1=1q -1=12-1=1. 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2n -1.故答案为2n -1.三、解答题9.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1=2,a 4=16.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a 3,a 5分别为等差数列{b n }的第3项和第5项,试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S n .解 (1)设{a n }的公比为q , 由已知得16=2q 3,解得q =2, ∴a n =a 1qn -1=2n.(2)由(1)得a 3=8,a 5=32,则b 3=8,b 5=32,设{b n }的公差为d ,则有⎩⎪⎨⎪⎧b 1+2d =8,b 1+4d =32,解得⎩⎪⎨⎪⎧b 1=-16,d =12.从而b n =-16+12(n -1)=12n -28,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n -16+12n -2=6n 2-22n .10.数列{a n }满足a 1=-1,且a n =3a n -1-2n +3(n =2,3,…). (1)求a 2,a 3,并证明数列{a n -n }是等比数列; (2)求a n .解 (1)a 2=3a 1-2×2+3=-4,a 3=3a 2-2×3+3=-15.下面证明{a n -n }是等比数列: 证明:由a n =3a n -1-2n +3可得a n -n =3[a n -1-(n -1)],因为a 1-1=-2≠0,所以a n -n ≠0, 所以a n +1-n +a n -n=3a n -n ++3-n +a n -n=3a n -3na n -n=3(n =1,2,3,…). 又a 1-1=-2,所以{a n -n }是以-2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知a n -n =-2·3n -1,所以a n =n -2·3n -1.。
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4等比数列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等比数列更多的性质;2. 能将学过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运用于对等比数列性质的进一步思考和有关等比数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中;3. 能在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等比数列关系,并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 继续采用观察、思考、类比、归纳、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2. 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3. 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角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等比数列更多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2. 通过生活实际中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更多地知道数学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1.探究等比数列更多的性质;2.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等比数列的问题.教学难点;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方程思想以及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等.).三、学情及导入分析:这节课师生将进一步探究等比数列的知识,以教材练习中提供的问题作为基本材料,认识等比数列的一些基本性质及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结论,进一步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些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投影仪等四、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归纳抽象形成概念1.温故知新师教材中第59页练习第3题、第4题,请学生课外进行活动探究,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示一下•师对各组的汇报给予评价•师出示多媒体幻灯片一:第3题、第4题详细解答:猜想:在数列{a n}中每隔m(m是一个正整数)取出一项,组成一个新数列,这个数列是以a i为首项、q m%一公比的等比数列.◊本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等比数列中下标为等差数列的子数列也构成等比数列,可以让学生再探究几种由原等比数列构成的新等比数列的方法•第4题解答:(1) 设{a n}的公比是q , 则2, 4 2 2 8a s =( a i q ) =a i qh 2 6 2 8而a s • a7=a i q • a i q =a i q ,所以a s =a s • a7. 同理,a s =a i • a o.(2) 用上面的方法不难证明a2=a n-i • a n+i( n> i).由此得出,a n是a n-i和a n+i的等比中项,同理可证a n2=a n-k • a n+k( n>k > 0). a是a n-k和a n+k的等比中项(n> k学生回答;生由学习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第3题解答:⑴将数列,{a n}的前k项去掉,剩余的数列为a k+i ,a k+2,….令b i =a<+i ,i=i,2,…,则数列a k+i, a k+2,…,可视为b i, b?,….因为b i i a k i i q (i >i),b i a k i所以,{b n}是等比数列,即a k+i, a k+2,…是等比数列.(2){a n}中每隔I0项取出一项组成的数列是a i, a ii ,a 2i,…, 则a ii a2i a i0k ii... ...qa i a ii a i0k 9(k >i). 所以数列a i,aii, a2i,…是以a i为首项,q i0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复习引入,通过数学知识的内部提出问题。
高中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材(一)教学目的1、常识与技术:弄清楚数列的定义和几种容易的表示办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弄清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2、过程与办法:通过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引入数列的定义;通过类比函数的思想知道数列的几种容易的表示办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3、情态与价值:领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借用函数的背景和研究办法来研究有关数列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常识间的联系,培养用已知去研究未知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题重点:理解数列的定义,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探索并学会数列的几种间单的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难题:弄清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规律找出可能的通项公式。
(二)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学生以阅读与考虑的方法弄清楚数列的定义;通过类比函数的思想知道数列的几种容易的表示办法;以观察的形式发现数列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尺等(三)教学设想1、多媒体展示三角形数、正方形数,提问:这部分数有哪些规律?与它所表示的图形的序号有哪些关系?2、(1)概括数列的定义:根据肯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2)辩析数列的定义:“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3,2,4,5”呢?给出首项与第n 项的概念及数列的记法:{an}(3)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递增数列与递减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表示办法(1)函数y=7x+9 与y=3 x ,当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构成的数列各有哪些特征?(2)概念数列{an}的通项公式(3)数列{an} 的通项公式可以看成数列的函数分析式,使用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确定这个数列的那几个方面的性质?(4)用列表和图象等办法表示数列,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
4、例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1/2,1/3, -1/4;(2)2,0,2,0.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前4项的特征,探寻规律写出通项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