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边界层
- 格式:ppt
- 大小:7.47 MB
- 文档页数:76
大气边界层对大气污染扩散的限制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上大气与地表之间的那一层空间,它在大气污染扩散中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和扩散方式。
本文将从大气边界层高度、稳定性以及大气层内气流运动等方面,探讨大气边界层对大气污染扩散的限制。
首先,大气边界层的高度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约为1000-2000米,超过这个高度后,大气污染物将随着风力的作用迅速扩散,降低污染的浓度。
然而,如果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就容易造成气溶胶、气体等污染物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堆积,导致污染物的浓度极高,给环境和人身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其次,大气边界层的稳定性对大气污染扩散也有显著影响。
稳定的大气边界层意味着大气层内温度逐渐升高或保持不变,导致冷空气下沉而温暖空气上升的情况较少。
这种情况下,污染物难以扩散和稀释,更容易形成污染物的高浓度层,造成空气质量恶化。
例如,夜间或冬季,大气边界层较为稳定,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使城市雾霾加剧。
此外,大气边界层内的气流运动也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重要因素。
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呈现复杂的运动方式,包括对流运动、湍流运动等。
对流运动是指由地表的热能不断向上输送,形成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的循环。
这种对流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其不易在一定区域内积聚。
湍流运动则是指空气流动的不规则和不稳定性,通常使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非均匀。
这些气流运动形式的存在使得大气污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具有不规则的分布特点。
另外,大气边界层内的地表特征也会对大气污染扩散产生一定的限制。
地表的不均匀性、复杂性以及建筑物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都会对大气层内的气流运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传播。
例如,城市中高楼大厦、山脉和河流等地表特征能够改变的气流的流向和速度,限制污染物的传播路径和范围。
综上所述,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稳定性、气流运动以及地表特征等因素共同限制着大气污染的扩散。
大气边界层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元,如草、沙粒、庄稼、树木、房屋等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
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变化,大致为300~1000米。
直接受到地表作用力影响的大气对流层,有时也称为行星边界层。
这些作用力包括摩擦,加热,蒸发,蒸散和地形影响等。
大气边界层的厚度随时间空间变化而有明显差异,可由数百公尺至一,二公里。
大气边界层之上成为自由大气。
白天地表受到太阳照射加热,温度升高;晚上则因为地表长波辐射冷却作用而降温,使得接近地表的气温呈现日变化,这种日变化是陆地上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由于海水的比热大,以及海洋上层海水强烈的混合作用,使得海水表面温度日变化不明显,所以海上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也不明显。
气温日变化的振幅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很快减小,自由大气的日变化则很小。
乱流旺盛也是大气边界层的重要特性。
无论在陆上或海上,在高压区域因为气流沉降,边界层厚度通常比在低压区小。
在陆上高压区域,大气边界层的日夜演化,结构常比较清晰,主要包括混合层,剩余层和稳定边界层。
日出后地表受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对流逐渐加强,各种性质近乎均匀的混合,古称之为混合层,也称为对流边界层。
在混合层内为不稳定的大气,其乱流主要有对流作用主导。
日出后混合层很快发展,到了下午一,二点左右,混合层高度达到最高。
日落后,地表受热停止,使得混合层内的乱流强度减弱,原来为不稳定的大气,逐渐转为中性的大气;此为白天混合层的残余,故称之为剩余层。
日落后,地表以长波辐射冷却,逐渐降温,在地表形成逆温,发展成为夜间地面逆温层,这一层大气非常稳定,故称之为稳定边界层,层内的乱流强度很微弱。
在稳定边界层之上即为剩余层。
夜间地面的风通常是微风或静风,但在稳定边界层顶常会出现很强的风速,这种现象称为夜间低层喷流。
无论在混合层或稳定边界层,从地表到约十分之一边界层厚度附近的热通量,水气通量和应力随高度的变化不大,这一层被称为地面层,或等通量层。
大气边界层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而大气边界层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什么是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中从地面到大约10-15公里高度的一层空间。
这一层空间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上层大气的特征,具有许多重要的气象和大气化学过程。
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和特性可以受到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大气边界层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大气边界层对空气质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大气边界层充当了一个地球表面与上层大气之间的过渡层,上层大气中的污染物很难通过大气边界层的高度阻挡到地面,从而保护了地面的空气质量。
其次,大气边界层限制了污染物的扩散,使其在较小的范围内传播,降低了对地面空气质量的影响。
另外,大气边界层还能缓解地面温度的变化,形成微风,并将有害气体向上输送和稀释。
三、大气边界层的变化和空气质量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和特性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这也对空气质量产生了影响。
当大气边界层较低时,污染物容易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污染物很难通过大气边界层扩散到上层大气中,地面的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相反,当大气边界层较高时,污染物更容易被稀释和传播,地面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四、人类活动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对大气边界层和空气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了大气边界层的变化,城市中高楼大厦和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导致了污染物的排放增加,进一步恶化了空气质量。
此外,大气边界层是一个重要的大气化学反应区域,人类活动中的气体和颗粒物排放也会参与到大气化学反应中,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大气边界层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大气边界层中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直接影响着上层大气中污染物的输送和稀释,从而影响地面的空气质量。
而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和特性又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空气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气边界层名词解释
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中的空气交互作用的区域,它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
大气边界层的高度通常在地表上方数百米到数千米之间,具体高度取决于地理条件和气象因素。
在大气边界层内,地表的热量和湿度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与大气中的空气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过程对于气象、气候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边界层可以分为几个子层,包括地面边界层、对流层和边界层顶。
地面边界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受到地形、地表特征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其性质和特征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对流层是地面边界层上方的一层,其中存在着强烈的对流运动,这些对流运动对大气的混合和能量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边界层顶是大气边界层与上层大气相接触的界面,其高度因地区和季节而异。
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对于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学和空气质量管理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和特
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现象、空气污染扩散、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边界层特征及其对气象的影响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大气层中,存在着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气象变化息息相关的区域,那就是大气边界层。
大气边界层是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和热力影响最强烈的大气层部分。
了解大气边界层的特征以及它对气象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进行相关的环境和工程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边界层的厚度通常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之间,其厚度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晴朗的白天,由于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大气边界层的厚度可能会增加;而在夜间,地面冷却,对流减弱,边界层厚度则会减小。
此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海洋等,也会对大气边界层的厚度产生影响。
例如,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大气流动受到阻碍,边界层厚度可能相对较薄;而在广阔的平原地区,大气流动较为顺畅,边界层厚度可能相对较大。
大气边界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速和风向的变化。
在接近地面的地方,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风速会逐渐减小,风向也会发生偏转。
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逐渐增大,风向也逐渐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风速和风向的垂直变化对于大气的动量、热量和水汽输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强风天气中,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较大,能够快速地将污染物扩散到较远的地方;而在微风天气中,污染物则容易在局部地区积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大气边界层中的温度分布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在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热量通过对流和湍流等方式向上传递,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减的不稳定层结;而在夜间,地面向外辐射热量,温度降低,形成温度随高度增加的稳定层结。
这种温度层结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垂直运动和稳定程度。
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容易形成云和降水;稳定层结则抑制对流,使大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边界层中的水汽含量也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靠近地面的空气通常含有较多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增加,水汽含量逐渐减少。
第三章对流启动的影响因子分析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历来是气象业务的难点,各种动力和热力不稳定的存在是对流发展的前提,位势和层结不稳定是强对流活动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对流能量的大小决定了对流发展的程度。
因此,分析大气位势和层结不稳定、计算对流能量成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章着重研究了几个与强对流有关的参数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1.1边界层厚度BLD(BoundaryLayerDepth)大气边界层是指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
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的各种粗糙元都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
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以及地面粗糙度等变化,大致为300-1000m。
3.1.2自由对流高度LFC(Level ofFreeConvection)某一高度以下气层稳定,气块只能在外力作用下才能强迫抬升,当上升到这一高度后,气块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气块能从环境大气中获取不稳定能量自由上升,这个高度即为自由对流高度。
在"T-logP 图上,用地面温度、气压和露点作状态曲线,它与层结曲线相交点所在的高度即为自由对流高度。
3.13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AvailablePotential Energy)对流有效位能CAPE是从自由对流高度(气块温度超过其环境温度,气块相对于其环境是不稳定的高度)到平衡高度(环境温度超过气块的温度,气块相对其周围环境是稳定的高度)自由对流层内累积浮力能垂直积分的指数。
是判断大气是否发生对流最常用的参数。
根据这种考虑,引入对流有效位能CAPE 的概念:dz Tve Tve Tv g CAPE zezc ⎰-= 式中,zc 为自由对流高度,Ze 为平衡高度,Tv 为气块的虚温,Tve 为环境大气的虚温.CAPE 为在自由对流高度之上,气块可从正浮力作功获得的能量。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一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由于人类生活在大气底层一大气边界层中,因此人体健康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
天气、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使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同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又使病毒、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繁殖、传播,使人们感染而患病。
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机动车、燃煤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产中的废气、尘埃和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加上高大建筑的增加,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使城市在无强冷空气活动的情况下,大气扩散能力极差,造成大气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
因此,边界层尤其是城市边界层大气结构及其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边界层定义为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那部分对流层,它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小时或更短.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
这些作用包括摩擦阻力、蒸发和蒸腾、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以及影响气流变化的建筑物和地形等。
边界层一般白天约为1 km,夜间大约在200 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地面典型吸收率约为90%,其结果使大部分太阳能被地面吸收。
正是地面为响应太阳辐射而变暖或变冷,它依次迫使边界层通过输送过程而变化。
边界层内气流或风可以分为平均风速、湍流和波动三大类。
边界层中诸如湿度、热量、动量和污染物等各种量的输送,在水平方向上受平均风速支配,在垂直方向上受湍流支配平均风速是造成快速水平输送或平流的主要原因。
边界层中一的水平风速2~10 m是常见的。
在夜间边界层中经常观测到的波动,虽然它们只能输送少量的热量、湿度和污染物之类的标量,但在输送动量和能量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作用。
许多边界层湍流是由来自地面的作用引起的,例如白天阳光充足,地面的太阳加热使暖空气热泡上升,这种热泡就是大湍涡。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直接接触的那一层空气,它的高度大约在地面上1000米左右。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包括:
1. 温度变化明显:大气边界层中空气的温度变化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地面附近。
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较高,空气往上升温度逐渐下降,直到达到一个稳定的温度层。
2. 风速变化:大气边界层中的风速也会随着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地面附近,由于地面的摩擦力,风速较小;而在高空中,由于没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较大。
3. 水汽含量变化:大气边界层中的水汽含量也会因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地面附近,水汽含量较高,而在高空中,水汽含量逐渐降低。
4. 空气稳定性:大气边界层中的空气稳定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在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中,空气也逐渐变得不稳定。
当空气不稳定时,会导致对流发生,从而形成了云、雨等天气现象。
总之,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是温度、风速、水汽含量和空气稳定性的变化。
这些特征对地面上的气候、天气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