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补益剂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14.05 MB
- 文档页数:13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上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接下来是第七章补益剂。
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
补法,严格讲,在其它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有经常兼用。
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
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
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也就是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
我们的教材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
各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
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
第一节补气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的提一下这个特点。
补气的方子是针对气虚证。
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
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
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
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补气方它的配伍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为主。
常配伍除湿药,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的特点,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
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脾就有喜燥恶湿这个特点。
用药来说,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
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桔梗一类的。
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朮、白朮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
祛除脾湿。
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药。
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湿。
补益剂知识点归纳补益剂是一种提供身体所需营养物质和增强身体功能的辅助剂。
它在日常饮食无法满足身体需要或者身体状况需要时起到补充作用。
下面是关于补益剂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1.补益剂的分类:补益剂可以分为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补益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维生素补益剂: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维生素补益剂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3.矿物质补益剂: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无机元素,包括钙、镁、铁、锌等多种元素。
矿物质补益剂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维持骨骼、神经、血液等方面的功能。
4.氨基酸补益剂: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补益剂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促进肌肉生长、修复和恢复。
5.植物提取物补益剂:植物提取物补益剂通常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提取,包括花草、果实等。
不同的植物提取物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抗氧化、免疫增强等。
6.补益剂的作用机制:补益剂通过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身体的需要,对健康起到补充和维持的作用。
补益剂可以改善营养不足、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等。
7.补益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补益剂时,需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剂量。
同时,需要注意不要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特别是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
8.补益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病人等,补益剂可能是必要的。
但对于一般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来获取营养更为重要。
同时,应选择经过认证和检测的补益剂品牌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9.补益剂的合理使用:补益剂并不能替代正常饮食,它应作为饮食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
合理的健康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总之,补益剂是一种辅助补充营养和改善身体功能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在使用补益剂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剂量,并结合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补益剂学习目标掌握补益剂、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概念,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的代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处方和方解。
熟悉补益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的种类一、补益剂概述1、补益剂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的,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体现了八法中之补法.服饵补的思想由来已久,服饵是一古代养生术语,指服食中的服食饵丹这一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身体健康、长寿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服食活动起源很早,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中关于所谓神仙及其方术的记载,已涉及服食活动。
至秦汉时甚为活跃的方仙道与神仙家中,即有以安期生为代表的服食仙药派。
服食的物品最先尝试的是植物与动物之属,其后基于“物性互化”的意识,服食家看中黄金不会败朽与铅汞富于变化的性质,服金饵丹活动渐得盛行,但同时服用植物之属以求长生的活动并未停止。
道教形成后,服食为其采纳而成为其独特的炼养之术。
自秦汉至唐代,服食盛行,又以服食丹药者尤众。
唐以后服食之风渐衰,外丹术也趋衰落。
但许多服食良方,为医家所吸收、发展,丰富了我国古代医药学。
历代所载服食专著甚多,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等20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用《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等48种、八十六卷。
现《道藏》与一些古代医药书籍中仍存有不少服食论著。
所谓丹道家就是研究养生方法的一些人,大概都有宗教信仰,他们对祛病延年很有研究,掌握了一套气功疗法的丰富经验和饮食疗法的营养学理与技术,二者配合得非常合理。
用气功疗法来调整全身的气脉循环,锻炼五脏六腑,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疾病的侵袭。
用饮食疗法来补充人体内部的元气,增加人体内部的“水火相济”、“生化相需”,以求精力充沛,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祖国食医还有一种服饵方法,是值得特别一提的。
他们在二千年前,就发明了科学培植,化学精炼,和高度的农业学、植物学、土壤学、化肥学等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补益剂概说补益剂,又叫强壮剂,或简称补剂。
所谓补剂,就是具有兴奋强壮、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以及滋补、改善营养状况等作用的方剂。
补剂一般分为补阴、补阳和补气、补血等四类。
补阴和补阳的方剂,是为阴虚和阳虚而设。
什么叫做阴虚呢?中医习惯上所说的阴虚,多指肾水、阴液不足,即所谓“肾中真阴虚”。
肾中真阴虚,不但可使肾水不能上济以养肝木,引起肝阴不足,还可上盗母气(肺金为肾水之母),损耗肺阴,导致肺阴亏损。
所以《沈氏尊生书》说:“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
”肾中真阴虚的患者,多见身体消瘦,肌肤萎缩、枯涩,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小便黄赤,或头昏眼花,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诸症。
这种证候的治疗原则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就是滋补肾阴。
临床常用的滋补肾阴的药物是地黄、萸肉、枸杞子、龟甲等味。
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即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
如果患者见有失眠、夜梦遗精、情绪急躁、好恶反常、脉象细数弦急等阴虚火旺的征象,应该配用知母、黄柏,以滋液清火,方剂如知柏八味丸。
假使患者呈现肺阴虚,出现呛咳、咳痰不爽、音哑咯血、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芤数等阴虚劳热的证候,方剂应选用沙参、元参、百合、天冬、生地、阿胶、甘草、功劳叶、地骨皮等滋阴清肺除热的药物为主。
由于肺阴虚者多兼肝阳上亢,所以常配用鳖甲、银柴胡等药,以平肝潜阳,清热敛阴。
百合固金汤和秦艽扶羸汤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常用方剂。
至于阳虚,多是指肾中阳气、命火衰减,也就是所谓“肾中真阳虚”。
肾中真阳虚的病人,常因命火衰减而不能上蒸脾胃,导致脾阳虚微等证。
正因为肾阳虚可以涉及多种阳虚证候,所以《沈氏尊生书》说:“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
”肾中真阳虚的病人,常有畏寒怕冷(特别是腰以下常有冷感),腰部酸痛,腿酸发软,精神不振,小便频数(或淋沥不尽),或阳痿早泄、精冷,脉象细软或沉迟等症。
这种病证的治疗原则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壮肾阳,补命火。
临床常用的壮肾阳和补命火的药物有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车、肉苁蓉、狗脊、巴戟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