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补益剂(2)
- 格式:ppt
- 大小:7.91 MB
- 文档页数:73
第七章:补益剂1)补气剂四君子汤:趣味记忆:(人茯术甘)寓意:(人服猪肝)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附方:六君子汤: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异功散: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保元汤:组成:人参,炙甘草,黄芪,肉桂功用:益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参苓白术散:趣味记忆:(人苡砂术,桔茯山豆草莲子肉)寓意:(人已杀猪,皆服山豆炒莲子肉)组成:人参,薏苡仁,砂仁,白术,桔梗,茯苓,山药,白扁豆,甘草,莲子肉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趣味记忆:(陈麻人芪术胡甘一当归)寓意:(陈麻人骑猪胡干一当归)组成:陈皮(橘皮),升麻,人参,黄芪,白术,柴胡,炙甘草,当归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崩漏等)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参脉散:趣味记忆:(参麦子)寓意:(生麦子)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玉屏风散:趣味记忆:(白风芪)寓意:(北风起)组成:白术,防风,黄芪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光(huang)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完带汤:趣味记忆:(二术芍山黑,人陈甘柴车)寓意:(儿住韶山黑,人存干柴车)组成:白术,苍术,山药,白芍药,黑芥穗,人参,陈皮,甘草,柴胡,车前子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2)补血剂四物汤:趣味记忆:(芎当药地)寓意:(穷当要地)组成:川芎,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附方: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功用:养血活血主治:血虚兼血瘀证芎归胶艾汤:组成:川芎,当归,芍药,生地黄,阿胶,艾叶,甘草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
《方剂学》讲课稿:补益剂上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接下来是第七章补益剂。
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
补法,严格讲,在其它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有经常兼用。
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
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
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也就是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
我们的教材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
各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
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
第一节补气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的提一下这个特点。
补气的方子是针对气虚证。
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
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
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
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补气方它的配伍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为主。
常配伍除湿药,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的特点,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
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脾就有喜燥恶湿这个特点。
用药来说,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
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桔梗一类的。
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朮、白朮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
祛除脾湿。
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药。
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湿。
第七章补益剂——【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s)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1[用法]上为细末。
方剂学——补益剂(二)1.玉屏风散的主治病证是A. 表虚自汗证B. 气阴两虚证C. 心脾两虚证D. 脾虚气陷证E. 脾虚夹湿证2.玉屏风散的功用有A. 涩肠B. 止遗C. 固表D. 固冲E. 补肾3.当归补血汤主治证候中可见的临床表现是A. 寒热往来B. 夜热早凉C. 身热不扬D. 憎寒壮热E. 肌热面赤4.归脾汤的组成中有A. 木香B. 阿胶C. 川芎D. 白芍E. 干地黄5.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是A. 3:1B. 5:1C. 2:1D. 6:1E. 4:1答案解析1. A【答案解析】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
临床表现有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2. C【答案解析】玉屏风散的功用是益气固表止汗。
3. E【答案解析】当归补血汤的主治是血虚阳浮发热证。
临床表现有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4. A【答案解析】归脾汤的组成包括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5. B【答案解析】当归补血汤的组成是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即5:1。
细目二补气(续)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防风一两炙黄芪二两白术二两大枣一枚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细目三补血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各等分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冲任虚损所致。
治宜补血调血。
方中熟地黄甘温味厚滋腻,主入肝肾经,长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调经之良药,兼具活血作用,既助熟地增强养血之功,又防熟地滋腻碍脾滞气,用为臣药。